..續本文上一頁欲空心,是其正意。是故境識俱泯,是其(唯識)義成。此境識俱泯,即是實性,實性即是阿摩羅識;亦可卒終爲論,是阿摩羅識也」。
「唯識」,一般是說「遣境存識」,「遣境留心」,也就是唯有內識,沒有離心的外境。唯識無塵,表顯出唯識的獨到意義!「依識有所得,境無所得生」,正是唯識觀的初門。『辯中邊論』卷上(大正叁一‧四六五上)說:
「依識有所得,境無所得生──(遣境存識);依境無所得,識無所得生──(境識俱泯)」。「由識有得性,亦成無所得,故知二有得,無得性平等」。
境與識是相關的,境不可得,識也不得生,所以從識有境無,到境識並泯,是唯識學中,從虛妄分別而契入空性的方便次第。到了境識並泯,依『辯中邊論』說:是空性,真如,這怎樣還可以說唯識呢?爲了解答這一疑難,所以說:「此境識俱泯,即是實性,實性即是阿摩羅識」。 [P229] 意思說:唯識的真正意義,不只是說明生死虛妄的唯識,而目的在境識並泯的實證。境識並泯的真如實性,就是阿摩羅識,這當然可以說唯識了。這一見解,『十八空論』(大正叁一‧八六四上)也說:
「明唯識真實,辨一切諸法唯有淨識」。 「唯識義有兩:一者,方便:謂先觀唯有阿梨耶識,無余境界,現得境智兩空,除妄識已盡,名爲方便唯識也。二、明正觀唯識:遣蕩生死虛妄識心,及以境界一切皆淨盡,惟有阿摩羅清淨心也」。
論文辨二類唯識,主意在說明「一切諸法唯有淨識」。一、方便唯識,是以阿梨耶識爲種子性,爲一切法依止而成立一切唯識的。修唯識觀,達到境空、心空,也就是妄分別識不起。這是登地以前的唯識觀,是方便唯識。二、正觀唯識,無分別智現證真如,從登地到究竟清淨,生死虛妄識心(阿梨耶識爲根本)及一切境界,都轉滅而爲清淨。稱爲正觀唯識的,就是以阿摩羅淨識爲依的唯識說。從虛妄到真實,作兩層唯識說,是真谛所傳的一致說明,如『叁無性論』卷上(大正叁一‧八七一下──八七二上)說:
「識如如者,謂一切諸行但唯是識。此識二義故稱如如:一、攝無倒;二、無變異。(一)攝無倒者,謂十二入等一切諸法,但唯是識,離亂識外無別余法故,一切諸法皆爲識攝 [P230] 。此義決定,故稱攝無倒,無倒故如如,無倒如如未是無相如如也。(二)無變異者,明此亂識即是分別,依他似塵識所顯;由分別性永無故,依他性亦不有,此二無所有,即是阿摩羅識。唯有此識獨無變異,故稱如如」。 「先以唯一亂識,遣于外境,次阿摩羅識遣于亂識故,究竟唯一淨識也」。
『叁無性論』解說識如如vijn~apti-tathata^,也是分爲兩層的。外境、亂識並泯,是阿摩羅識,阿摩羅識是無變異的如如,顯然是真如的別名。在「決定藏論』中,玄奘譯爲轉依的,真谛也譯爲阿摩羅識,如說:「阿羅(梨)耶識對治故,證阿摩羅識」;「阿摩羅識是常,是無漏法;得真如境道故,證阿摩羅識」;「阿摩羅識作聖道依因,不作生因」(法界的意義)(42)。論上一再說「證阿摩羅識」,就是證得轉依,轉依以真如離垢爲性。這與「實性即是阿摩羅識」;「阿摩羅識是無顛倒,是無變異,是真如如」(43)的意義,完全相合。說唯識而作二層說,陳譯『攝大乘論釋』也有相近的說明,如說:「一切法以識爲相,真如爲體故。若方便道,以識爲相;若入見道,以真如爲體」(44)。以方便道、見道來分別解說,與『叁無性論』等相同,只是稱爲真如,而沒有稱爲阿摩羅識而已。
阿摩羅識是真如的異名,是無可懷疑的,如『十八空論』(大正叁一‧八六叁中)說:
「雲何分判法界非淨非不淨?答:阿摩羅識是自性清淨心,但爲客塵所汙,故名不淨;爲 [P231] 客塵盡故,故立爲淨」。
『十八空論』是『中邊分別論』的部分解釋。『中邊分別論』『相品』末,「空成立義」說:「不染非不染,非淨非不淨,心本清淨故,煩惱客塵故」(45)。真如、法界等,是空s/u^^nyata^ 的異名,在說明真如有雜垢與離垢時,不說真如或法界本淨,而說「心本清淨」prabha^svaratva-citta 。心本明淨,約心真如說。『十八空論』說:「阿摩羅識是自性清淨心」,與上來所說,阿摩羅識是真如,意義是相合的。不過上來所說的阿摩羅識,約離垢清淨說,這裏約本性清淨說。心自性清淨,或譯爲自性清淨心,如『莊嚴經論』說:「不離心之真如,別有異心,謂依他相,說爲自性清淨。此中應知說心真如,名之爲(自性清淨的)心」(46)。可以說心真如tathata^-citta 爲「心」,當然也可以稱識真如爲「識」了。在這樣的意義下,真谛學立識的體性爲阿摩羅識。在解說「此界無始時」的「界」時,是「此識爲一切法因」,又說「阿梨耶識界以解爲性」。從虛妄的唯識相,到真實的唯識體──阿摩羅識,轉染識爲淨識,貫徹了「一切法唯識」的教說。而阿摩羅識即是自性清淨心,又會通了如來藏學。不過,真谛所譯傳的論書,除『佛性論』(及『無上依經』)以上,大意都是符合瑜伽學的。
注【24-001】『續高僧傳』卷一叁(大正五0‧五叁0下)。
注【24-002】『宋高僧傳』卷二(大正五0‧七一七中)。 [P232]
注【24-003】『續高僧傳』卷一八(大正五0‧五七二下)。
注【24-004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叁五(大正叁0‧四七八中)。
注【24-005】『佛性論』卷二(大正叁一‧七九四上)。
注【24-006】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上(大正叁一‧一叁叁中)。
注【24-007】『成唯識論』卷二(大正叁一‧七下)。
注【24-008】『攝大乘論』卷上(大正叁一‧一一四上)。
注【24-009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一(大正叁0‧二八0中)。
注【24-010】『成唯識論』卷一0(大正叁一‧五五上)。
注【24-011】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中(大正叁一‧一叁九中、一四0上)。
注【24-012】『攝大乘論釋』卷一(大正叁一‧叁二四上)。又卷五(大正叁一‧叁四五中)。
注【24-013】『辯中邊論』卷上(大正叁一‧四六五上)。
注【24-014】『佛性論』卷四(大正叁一‧八0八上)。
注【24-015】『究竟一乘寶性論』卷四(大正叁一‧八叁九上)。
注【24-016】『攝大乘論釋』卷一(大正叁一‧一五六下)。
注【24-017】『攝大乘論釋』卷一五(大正叁一‧二六四中)。
注【24-018】『佛性論』卷二(大正叁一‧七九六中)。 [P233]
注【24-019】『究竟一乘寶性論』卷四(大正叁一‧八叁九上──中)。『顯識論』所說「所言性者,自有五義」,與五義相同,但第一「自性種類義」不同(大正叁一‧八八一下──八八二上 )。
注【24-020】『佛性論』卷二(大正叁一‧七九八下──七九九中)。『究竟一乘寶性論』卷叁(大正叁一‧八二九下── 八叁0下)。
注【24-021】『成唯識論』卷一0(大正叁一‧五四下──五七上 )。
注【24-022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八0(大正叁0‧七四八上)。
注【24-023】『瑜伽師地論』所引經偈,也見于『顯揚聖教論』卷一六,並有解說(大正叁一‧五五九下)。『叁無性論』卷下(大正叁一‧八七四中──下)。
注【24-024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八0(大正叁0‧七四八中)。
注【24-025】『大乘莊嚴經論』卷叁(大正叁一‧六0二下)。
注【24-026】『大乘莊嚴經論』卷叁(大正叁一‧六0六上)。
注【24-027】『究竟一乘寶性論』卷二說:「有道,有爲相攝;若爲有爲相所攝者,彼法虛妄。……若虛妄者,彼法非實;若非實者,彼非真谛;非真谛者,即是無常;若無常者,非可歸依」(大正叁一‧八二六中),與『佛性論』同。
注【24-028】『決定藏論』卷上(大正叁0‧一0二0中)。
注【24-029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五一(大正叁0‧五八二上)。『決定藏論』卷上(大正叁0‧一0二0下)。 [P234]
注【24-030】『辯中邊論』卷上(大正叁一‧四六五下)。
注【24-031】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下(大正叁一‧一四八下)。參閱『成唯識論』卷一0(大正叁一‧五四下)。『叁無性論』卷下(大正叁一‧八七四下)。
注【24-032】『攝大乘論釋』卷叁(大正叁一‧一七四下)。
注【24-033】『攝大乘論釋』卷四(大正叁一‧一七七下)。
注【24-034】『攝大乘論釋』卷七(大正叁一‧二0二上)。
注【24-035】『攝大乘論釋』卷一四(大正叁一‧二五八上)。
注【24-036】『攝大乘論釋論』卷九(大正叁一‧叁一二上)。 『攝大乘論釋』卷九(大正叁一‧叁六九下)。
注【24-037】『究竟一乘寶性論』卷四(大正叁一‧八四一上──中)。
注【24-038】『成唯識論』卷叁(大正叁一‧一叁下)。
注【24-039】『唯識叁十論』(大正叁一‧六0中)。
注【24-040】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下(大正叁一‧一四九下)。
注【24-041】『大乘莊嚴經論』卷五(大正叁一‧六一四中)。
注【24-042】『決定藏論』卷上(大正叁0‧一0二0中)。
注【24-043】『轉識論』(大正叁一‧六二下)。 『叁無性論』卷上(大正叁一‧八七二上)。
注【24-044】『攝大乘論釋』卷七(大正叁一‧二00上)。 [P235]
注【24-045】『中邊分別論』卷上(大正叁一‧四五叁上)。
注【24-046】『大乘莊嚴經論』卷六(大正叁一‧六二叁上)。 [P237]
《如來藏之研究 第七章 瑜伽學派之如來藏說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