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如来藏之研究 第七章 瑜伽学派之如来藏说▪P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欲空心,是其正意。是故境识俱泯,是其(唯识)义成。此境识俱泯,即是实性,实性即是阿摩罗识;亦可卒终为论,是阿摩罗识也」。

  

  「唯识」,一般是说「遣境存识」,「遣境留心」,也就是唯有内识,没有离心的外境。唯识无尘,表显出唯识的独到意义!「依识有所得,境无所得生」,正是唯识观的初门。『辩中边论』卷上(大正三一‧四六五上)说:

  

   「依识有所得,境无所得生──(遣境存识);依境无所得,识无所得生──(境识俱泯)」。「由识有得性,亦成无所得,故知二有得,无得性平等」。

  

  境与识是相关的,境不可得,识也不得生,所以从识有境无,到境识并泯,是唯识学中,从虚妄分别而契入空性的方便次第。到了境识并泯,依『辩中边论』说:是空性,真如,这怎样还可以说唯识呢?为了解答这一疑难,所以说:「此境识俱泯,即是实性,实性即是阿摩罗识」。 [P229] 意思说:唯识的真正意义,不只是说明生死虚妄的唯识,而目的在境识并泯的实证。境识并泯的真如实性,就是阿摩罗识,这当然可以说唯识了。这一见解,『十八空论』(大正三一‧八六四上)也说:

  

   「明唯识真实,辨一切诸法唯有净识」。 「唯识义有两:一者,方便:谓先观唯有阿梨耶识,无余境界,现得境智两空,除妄识已尽,名为方便唯识也。二、明正观唯识:遣荡生死虚妄识心,及以境界一切皆净尽,惟有阿摩罗清净心也」。

  

  论文辨二类唯识,主意在说明「一切诸法唯有净识」。一、方便唯识,是以阿梨耶识为种子性,为一切法依止而成立一切唯识的。修唯识观,达到境空、心空,也就是妄分别识不起。这是登地以前的唯识观,是方便唯识。二、正观唯识,无分别智现证真如,从登地到究竟清净,生死虚妄识心(阿梨耶识为根本)及一切境界,都转灭而为清净。称为正观唯识的,就是以阿摩罗净识为依的唯识说。从虚妄到真实,作两层唯识说,是真谛所传的一致说明,如『三无性论』卷上(大正三一‧八七一下──八七二上)说:

  

   「识如如者,谓一切诸行但唯是识。此识二义故称如如:一、摄无倒;二、无变异。(一)摄无倒者,谓十二入等一切诸法,但唯是识,离乱识外无别余法故,一切诸法皆为识摄 [P230] 。此义决定,故称摄无倒,无倒故如如,无倒如如未是无相如如也。(二)无变异者,明此乱识即是分别,依他似尘识所显;由分别性永无故,依他性亦不有,此二无所有,即是阿摩罗识。唯有此识独无变异,故称如如」。 「先以唯一乱识,遣于外境,次阿摩罗识遣于乱识故,究竟唯一净识也」。

  

  『三无性论』解说识如如vijn~apti-tathata^,也是分为两层的。外境、乱识并泯,是阿摩罗识,阿摩罗识是无变异的如如,显然是真如的别名。在「决定藏论』中,玄奘译为转依的,真谛也译为阿摩罗识,如说:「阿罗(梨)耶识对治故,证阿摩罗识」;「阿摩罗识是常,是无漏法;得真如境道故,证阿摩罗识」;「阿摩罗识作圣道依因,不作生因」(法界的意义)(42)。论上一再说「证阿摩罗识」,就是证得转依,转依以真如离垢为性。这与「实性即是阿摩罗识」;「阿摩罗识是无颠倒,是无变异,是真如如」(43)的意义,完全相合。说唯识而作二层说,陈译『摄大乘论释』也有相近的说明,如说:「一切法以识为相,真如为体故。若方便道,以识为相;若入见道,以真如为体」(44)。以方便道、见道来分别解说,与『三无性论』等相同,只是称为真如,而没有称为阿摩罗识而已。

  

  阿摩罗识是真如的异名,是无可怀疑的,如『十八空论』(大正三一‧八六三中)说:

  

   「云何分判法界非净非不净?答:阿摩罗识是自性清净心,但为客尘所污,故名不净;为 [P231] 客尘尽故,故立为净」。

  

  『十八空论』是『中边分别论』的部分解释。『中边分别论』『相品』末,「空成立义」说:「不染非不染,非净非不净,心本清净故,烦恼客尘故」(45)。真如、法界等,是空s/u^^nyata^ 的异名,在说明真如有杂垢与离垢时,不说真如或法界本净,而说「心本清净」prabha^svaratva-citta 。心本明净,约心真如说。『十八空论』说:「阿摩罗识是自性清净心」,与上来所说,阿摩罗识是真如,意义是相合的。不过上来所说的阿摩罗识,约离垢清净说,这里约本性清净说。心自性清净,或译为自性清净心,如『庄严经论』说:「不离心之真如,别有异心,谓依他相,说为自性清净。此中应知说心真如,名之为(自性清净的)心」(46)。可以说心真如tathata^-citta 为「心」,当然也可以称识真如为「识」了。在这样的意义下,真谛学立识的体性为阿摩罗识。在解说「此界无始时」的「界」时,是「此识为一切法因」,又说「阿梨耶识界以解为性」。从虚妄的唯识相,到真实的唯识体──阿摩罗识,转染识为净识,贯彻了「一切法唯识」的教说。而阿摩罗识即是自性清净心,又会通了如来藏学。不过,真谛所译传的论书,除『佛性论』(及『无上依经』)以上,大意都是符合瑜伽学的。

  

  

  注【24-001】『续高僧传』卷一三(大正五0‧五三0下)。

  注【24-002】『宋高僧传』卷二(大正五0‧七一七中)。 [P232]

  注【24-003】『续高僧传』卷一八(大正五0‧五七二下)。

  注【24-004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三五(大正三0‧四七八中)。

  注【24-005】『佛性论』卷二(大正三一‧七九四上)。

  注【24-006】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上(大正三一‧一三三中)。

  注【24-007】『成唯识论』卷二(大正三一‧七下)。

  注【24-008】『摄大乘论』卷上(大正三一‧一一四上)。

  注【24-009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一(大正三0‧二八0中)。

  注【24-010】『成唯识论』卷一0(大正三一‧五五上)。

  注【24-011】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中(大正三一‧一三九中、一四0上)。

  注【24-012】『摄大乘论释』卷一(大正三一‧三二四上)。又卷五(大正三一‧三四五中)。

  注【24-013】『辩中边论』卷上(大正三一‧四六五上)。

  注【24-014】『佛性论』卷四(大正三一‧八0八上)。

  注【24-015】『究竟一乘宝性论』卷四(大正三一‧八三九上)。

  注【24-016】『摄大乘论释』卷一(大正三一‧一五六下)。

  注【24-017】『摄大乘论释』卷一五(大正三一‧二六四中)。

  注【24-018】『佛性论』卷二(大正三一‧七九六中)。 [P233]

  注【24-019】『究竟一乘宝性论』卷四(大正三一‧八三九上──中)。『显识论』所说「所言性者,自有五义」,与五义相同,但第一「自性种类义」不同(大正三一‧八八一下──八八二上 )。

  注【24-020】『佛性论』卷二(大正三一‧七九八下──七九九中)。『究竟一乘宝性论』卷三(大正三一‧八二九下── 八三0下)。

  注【24-021】『成唯识论』卷一0(大正三一‧五四下──五七上 )。

  注【24-022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八0(大正三0‧七四八上)。

  注【24-023】『瑜伽师地论』所引经偈,也见于『显扬圣教论』卷一六,并有解说(大正三一‧五五九下)。『三无性论』卷下(大正三一‧八七四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24-024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八0(大正三0‧七四八中)。

  注【24-025】『大乘庄严经论』卷三(大正三一‧六0二下)。

  注【24-026】『大乘庄严经论』卷三(大正三一‧六0六上)。

  注【24-027】『究竟一乘宝性论』卷二说:「有道,有为相摄;若为有为相所摄者,彼法虚妄。……若虚妄者,彼法非实;若非实者,彼非真谛;非真谛者,即是无常;若无常者,非可归依」(大正三一‧八二六中),与『佛性论』同。

  注【24-028】『决定藏论』卷上(大正三0‧一0二0中)。

  注【24-029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五一(大正三0‧五八二上)。『决定藏论』卷上(大正三0‧一0二0下)。 [P234]

  注【24-030】『辩中边论』卷上(大正三一‧四六五下)。

  注【24-031】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下(大正三一‧一四八下)。参阅『成唯识论』卷一0(大正三一‧五四下)。『三无性论』卷下(大正三一‧八七四下)。

  注【24-032】『摄大乘论释』卷三(大正三一‧一七四下)。

  注【24-033】『摄大乘论释』卷四(大正三一‧一七七下)。

  注【24-034】『摄大乘论释』卷七(大正三一‧二0二上)。

  注【24-035】『摄大乘论释』卷一四(大正三一‧二五八上)。

  注【24-036】『摄大乘论释论』卷九(大正三一‧三一二上)。 『摄大乘论释』卷九(大正三一‧三六九下)。

  注【24-037】『究竟一乘宝性论』卷四(大正三一‧八四一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24-038】『成唯识论』卷三(大正三一‧一三下)。

  注【24-039】『唯识三十论』(大正三一‧六0中)。

  注【24-040】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下(大正三一‧一四九下)。

  注【24-041】『大乘庄严经论』卷五(大正三一‧六一四中)。

  注【24-042】『决定藏论』卷上(大正三0‧一0二0中)。

  注【24-043】『转识论』(大正三一‧六二下)。 『三无性论』卷上(大正三一‧八七二上)。

  注【24-044】『摄大乘论释』卷七(大正三一‧二00上)。 [P235]

  注【24-045】『中边分别论』卷上(大正三一‧四五三上)。

  注【24-046】『大乘庄严经论』卷六(大正三一‧六二三上)。 [P237]

  

《如来藏之研究 第七章 瑜伽学派之如来藏说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