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如来藏之研究 第八章 如来藏佛性之抉择 第一节 楞伽经的如来藏说

  第八章 如来藏佛性之抉择

  第一节 楞伽经的如来藏说

  『楞伽经』共有三译,求那跋陀罗Gun!abhadra在宋元嘉年间(约西元四四0顷)初译,名『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』,四卷。在无著Asan%ga、世亲Vasubandhu的论书里,还没有引用这部经,所以这部经的集成,约在西元四世纪末。

  

  一、如来藏与我:『楞伽经』与瑜伽Yoga学派,有非常亲密的关系,如有些差别,那就是会通知如来藏tatha^gata-garbha说。瑜伽学者约清净真如tathata^无差别,解说经中的如来藏;『楞伽经』也这样说,但有更进一步的说明如来藏的本义。如『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』卷二(大正一六‧四八九上──中)说:

  

   「世尊修多罗说:如来藏自性清净,转三十二相,入于一切众生身中。如大价宝,垢衣所缠,如来之藏常住不变,亦复如是,而阴界入垢衣所缠,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。… …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,言有如来藏耶?世尊!外道亦说有常作者,离于求那,周遍不灭 [P238] 」。 「大慧!我说如来藏,不同外道所说之我。大慧!有时说空、无相、无愿、如、实际、法性、法身、涅槃……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,如来应供等正觉,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,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。……开引计我诸外道故,说如来藏,令离不实我见妄想,入三解脱门境界,悕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,作如是说如来之藏。 ……为离外道见故,当依无我如来之藏」!

  

  『如来藏经』等所说:众生身心中的如来藏,是自性清净prakr!ti-vis/uddha的,常住 dhruva的,这与外道所说的我a^tman,有什么差别?外道所说的我,不也是常住,周遍不灭,离于求那gun!a吗?「离于求那」,魏译本作「不依诸缘,自然而有」(1),所以我是作者,不是依缘而有的。这样的我,与如来藏不是相同吗?经上为什么要说如来藏呢!『楞伽经』解说为:如来藏是如tathata^、实际bhu^takot!i、法性dharma-dha^tu等异名,是「离妄想无所有境界」。经中常见的真如、法界等,为什么又要称为如来藏呢?这是为了「断愚夫畏无我句」,「开引计我诸外道」的方便。在生死流转与解脱中,外道都是主张有「我」的。对生死说,我是作者;解脱,我就离生死而常乐。佛说无我nira^tman,是外道,也是一般人所不容易信受的。没有我,谁在作业,谁在受报呢?没有我,解脱不等于什么都没有吗?佛说的无我 [P239] 与涅槃nirva^n!a,是外道与一般愚夫的怖畏处。不得已,只好将真如说为如来藏,说得近于外道的神我。如信受如来藏说,更进一步理解其内容,就知道与神我不同,实在是「离妄想无所有」的真如。不起我见、法见,从三解脱门tri^n!i-vimoks!a-mukha^ni向佛道。如来藏是诱化外道的方便,所以是「无我如来之藏」。

  

  『楞伽经』说与瑜伽学相近,而说得更为分明!「无我如来之藏」,与『大涅槃经』的「我者,即是如来藏义」(2),方便是不相同的。『宝性论』『本颂』说:为了使众生远离五种过失,第五过失是「计身有神我」,所以说众生有佛性buddha-garbha(3),也有为了诱化外道执我见而说有佛性(如来藏别名)的意义。但『释论』说:「以取虚妄过,不知实功德,是故不得生,自他平等慈」(4)。『佛性论』解说为:「由闻佛说佛性故,知虚妄过失,真实功德,则于众生中起大悲心;无有彼此,故除我执」(5)。这是以自他平等的大我,离虚妄的小我。『显扬圣教论』说:「当知此平等心性,即是大我阿世耶,及广大阿世耶」(6),与『宝性论释』同一意义。这固然是本于真如无差别义,但对应机说教──「断愚夫畏无我句」,「开引计我诸外道」的教意,『楞伽经』显然更胜一着!

  

  二、如来藏与藏识:如来藏tatha^gata-garbha为依止a^s/raya,阿赖耶识a^laya^vijn~a^na 为依止,本为不同的二种思想系。无着Asan%ga、世亲Vasubandhu论中,虽以真 [P240] 如tathata^解说如来藏,也没有与阿赖耶识联合起来。将二者联合而说明其关系的,是『楞伽经』,如『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』卷四(大正一六‧五一二中)说:

  

   「大慧!善不善者,谓八识。何等为八?谓如来藏名识藏心、意、意识,及五识身」。

  

  八识,是瑜伽学者的创说。识藏,就是藏识──阿赖耶识。约特殊的意义,第八阿赖耶识名心citta,第七识名意mano,前六识名识vijn~a^na。经上说「八识」,又说「如来藏名识藏(心)」,这是将如来藏与阿赖耶合为第八识了。魏译本虽只说「阿梨耶识」,而下文说:「阿梨耶识名如来藏」(7),也表示了「如来藏名识藏」的意义。『楞伽经』以真如为如来藏,与阿赖耶的含义,当然是并不完全一致的,但到底结合为第八识了。如来藏与阿赖耶的合为第八识,应该是依于心性本净prakr!ti-paris/uddha-citta,客尘烦恼所覆a^gantuka-kles/a-a^vr!ta 而来,如『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』卷四(大正一六‧五一0下)说:

  

   「此如来藏识藏,一切声闻、缘觉心想所见,虽自性净,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」。 「我于此义,以神力建立,令胜鬘夫人及利智满足诸菩萨等,宣扬演说如来藏及识藏名,与七识俱生,(令)声闻(不)计着,见人法无我故。胜鬘夫人承佛威神说如来境界,非声闻、缘觉及外道境界,如来藏识藏唯佛及余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」。

  

  『楞伽经』是依『胜鬘经』而作进一步的说明。『胜鬘经』有没有说到阿赖耶识,是另一问 [P241] 题,而「自性清净如来藏,而客尘烦恼、上烦恼所染,(是)不思议如来境界」(8),确是『胜鬘经』所说的。依如来藏说,为客尘烦恼所覆(或「所染」);依阿赖耶说,是杂染种子(或「熏习」)所积集。在『楞伽经』中,这二者也统一起来。原来,阿赖耶──藏,是窟、宅那样的藏。『摄大乘论』中,玄奘译义为「摄藏」、「执藏」。摄藏,魏佛陀扇多Buddhas/a^mti译作「依」;陈译作「隐藏」;隋译作「依住」(9)。玄奘所译『解深密经』说:「亦名阿赖耶识,何以故?由此识于身,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」;「摄受藏隐」,『深密解脱经』作:「以彼身中住着故」(10)。阿赖耶有隐藏、依住的意义,如依住在窟宅中,也就是隐藏在窟宅中。所以『楞伽经』中,显现境界,起七识等,当然是阿赖耶识的作用,而自性清净,为虚伪恶习所熏染,生(杂染的根本)无明住地(或作「习地」),为如来藏而转名为阿赖耶识的关键。『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』卷四(大正一六‧五一0中)说:

  

   「如来之藏,是善不善因,能遍兴造一切趣生;……外道不觉,计著作者。无始虚伪恶习所熏,名为识藏,生无明住地,与七识俱。如海浪身,常生不断,离无常过,离于我论,自性无垢,毕竟清净」。

  

  魏译本的文句小异,如说:(上略)「诸外道等妄计我故,不能如实见如来藏。以诸外道无始世来,虚妄执着种种戏论诸熏习故。大慧!阿梨耶识者,名如来藏,而与无明、七识共俱。如 [P242] 大海波,常不断绝,身俱生故,离无常过,离于我过,自性清净」(11)。依经所说:称为阿赖耶识,是由于如来藏为无始虚伪恶习──虚妄执着种种戏论所熏习。所受的熏习,瑜伽学名为「遍计所执种子」,或说阿赖耶是「过患之聚」。『楞伽经』虽采用种子bi^ja、熏习va^sana^说,而阿赖耶显然就是:自性清净而为烦恼所覆染。依『大乘庄严经论』来解说:如来藏与阿赖耶识,有同一义,那是心真如tathata^-citta是自性清净的。也有差别义,阿赖耶识虽不离真如自性清净,却是覆障真如的,杂染过患、烦恼熏习的总聚。宋译或译阿赖耶识为「覆彼真识」(12) ,深得『楞伽』的经意!所以,阿赖耶识一名,是不清净的。如修到一切妄执不起,断尽无始以来的戏论熏习,就转舍阿赖耶识的名字,唯是离垢清净的如来藏了。转舍如来藏中藏识的名字,如『经』上(13)说:

  

   宋译:「修行者作解脱想,不离不转名如来藏识藏,七识流转不灭。所以者何?彼因攀缘诸识生故」。

  

  「欲求胜进者,当净如来藏及识藏名。大慧!若无识藏名如来藏者,则无生灭」。

  

  唐译:「得解脱想,而实未舍未转如来藏中藏识之名。若无藏识,七识则灭,何以故?因彼及所缘而得生故」。

  

  「欲得胜法,应净如来藏藏识之名。大慧!若无如来藏名藏识者,则无生灭」。 [P243] 魏译:「生解脱相,以不转灭虚妄相故,大慧!如来藏识不在阿梨耶识中,是故七种识有生有灭,如来藏识不生不灭。何以故?彼七种识依诸境界念观而生」。

  

  「欲证胜法,如来藏阿梨耶识者,应当修行令清净故。大慧!若如来藏阿梨耶识名为无者,离阿梨耶识,无生无灭」。

  

  宋、唐二译,文义相同,魏译的文句,有点不同。但魏译说:没有阿赖耶识名,如来藏不生不灭,七识的生灭流转也就灭而不起,与宋、唐译还是一致的。『楞伽经』说八识,起初是以藏识心与转识──七识对论的,如说:「譬如海水变,种种波浪转,七识亦如是,心俱和合生,谓彼藏识处,种种诸识转」(14)。藏识与…

《如来藏之研究 第八章 如来藏佛性之抉择 第一节 楞伽经的如来藏说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