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如來藏之研究 第六章 如來藏學之主流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清淨」,是完全一致的(14) 。「佛菩提」八義,與『莊嚴經論』相同;而『莊嚴經論』的「生勝由四義」(信、般若、禅定、大悲),及「一切無別故,……名爲如來藏」偈(15),都被編入「佛界」:『寶性論』確定是參考了『莊嚴經論』的。『釋論』的引經更廣,可以考見的,有: 『不增不減經』『勝鬘經』『如來藏經』『大般涅槃經』『大般若經』,『金剛般若經』『華嚴經』 『如來出現品』『佛華嚴入如來智德不思議境界經』『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』 [P165] 『法華經』『寶積經』『普明菩薩會』『六根聚經』『阿毗達磨大乘經』『大方等大集經』──『陀羅尼自在王品』(『璎珞品』在內)‧『海慧菩薩品』‧『寶女品』‧『虛空藏品』‧『寶髻品』

  

  從所引契經,可以了解:『寶性論』不是狹義的如來藏論,不但以如來藏說爲主,闡明「生佛不二」的不可思議的如來境界,更廣引大乘經,使之與其他大乘經說相貫通;當然,所引的經典,極大多數是屬于後期大乘的。『寶性論』的注釋者,引『陀羅尼自在王經』,成立七種金剛句義,並引『大集經』其他各品,在一般大乘經中,對于『大集經』,似乎是特別重視的!

  

  

  注【20-001】『入大乘論』卷下(大正叁二‧四九上)。

  注【20-002】『究竟一乘寶性論』卷叁(大正叁一‧八二九下)。『大乘莊嚴經論』卷叁(大正叁一‧六0叁下)。

  注【20-003】『究竟一乘寶性論』卷叁(大正叁一‧八叁二中)。『大乘莊嚴經論』卷叁(大正叁一‧六0叁上)。

  注【20-004】『究竟一乘寶性論』卷叁(大正叁一‧八二九中)。『大乘莊嚴經論』卷二(大正叁一‧五九六中)。

  注【20-005】『究竟一乘寶性論』卷叁(大正叁一‧八二八中)。又卷叁(大正叁一‧八叁二上)。 [P166]

  注【20-006】『大乘莊嚴經論』1.卷一叁(大正叁一‧六六一下)。2.卷一(大正叁一‧五九四上)。3.卷二(大正叁一 ‧五九九──六00上)。4.卷叁(大正叁一‧六0六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20-007】『攝大乘論本』卷下(大正叁一‧一五0中)。

  注【20-008】『佛性論』卷一(大正叁一‧七八七下)。

  注【20-009】『入大乘論』卷下(大正叁二‧四九中)。

  注【20-010】如『大乘莊嚴經論』,依『瑜伽師地論』而立『菩提品』(大正叁一‧六0二上──六0八中);『攝大乘論本』略說「果斷分」而廣明「果智分」(大正叁一‧一四九上──一五二上)。

  注【20-011】『大寶積經』卷一一九『勝鬘夫人會』(大正一一‧六七七上)。

  注【20-012】『大法鼓經』卷下(大正九‧二九七中)。

  注【20-013】『究竟一乘寶性論』卷四(大正叁一‧八四一上)。

  注【20-014】『大乘莊嚴經論』卷叁(大正叁一‧六0六上──下)。

  注【20-015】『大乘莊嚴經論』卷二(大正叁一‧五九六中)。又卷叁(大正叁一‧六0四下)。

  

  

  

  第四節 寶性論義的分別

  以『寶性論』爲主的如來藏tatha^gata-garbha說,曾受到瑜伽Yoga學派的影響,但不是屬于瑜伽學的。論中所表達的義理,這裏略說重要的幾點。 [P167]

  

  一、如來藏:如來藏,是這一學系的主題。『寶性論』說:「是故說衆生,常有如來藏」;「說一切衆生,皆有如來藏」。「說」,是值得注意的字樣!西元叁世紀以來,佛教界不斷的傳出了如來藏說的經典。由于如來藏說,與印度外道的神我說類似,在(初期)大乘佛教界,多少會發生疑問:到底依佛法的什麼意義,而說衆生有如來藏呢?『寶性論』的佛界──如來藏章,可說就是爲了解答這一問題,如『論』卷叁(大正叁一‧八二八上──中)說:

  

   「法身遍、無差,皆實有佛性,是故說衆生,常有如來藏」。 「一切衆生界,不離諸佛智;以彼淨無垢,性體不二故;依一切諸佛,平等法性身:知一切衆生,皆有如來藏」。

  

  上引二偈,依梵文本,「一切衆生界」偈在前,是『本論』偈;「法身遍無差」在後,是注釋偈,也就是解說『本論』偈的。『論』長行解說(大正叁一‧八二八中)爲:

  

   「有叁種義,是故如來說一切時、一切衆生有如來藏。何等爲叁?一者,如來法身遍在一切諸衆生身(或本作「衆生心識」),偈言法身遍故。二者,真如之體,一切衆生無差別,偈言無差故。叁者,一切衆生皆悉實有真如佛性,偈言皆實有佛性故。此叁句義,自下論依如來藏修多羅,我後時說應知」!

  

  「一切衆生有如來藏」,是約叁種意義說的,叁種是:一、法身dharma-ka^ya,是遍在 [P168] 一切衆生身(心)中的。二、真如tathata^,是一切無差別的。叁、佛性──佛種性 buddha-gotra,是衆生確實有的。依據這叁種意義,所以可說「一切衆生有如來藏」。這叁種意義,是依『如來藏經』的,所以說:「依如來藏修多羅,我後時說應知」。在論到如來藏的九種譬喻時,『論』卷四(大正叁一‧八叁八中)說:

  

   「法身及真如,如來性實體,叁種及一種,五種喻示現」。

  

  「法身」、「真如」、「如來性」tatha^gata-gotra,用九種譬喻來表示。譬喻法身的有叁喻:佛;蜂蜜;(!8嫽內的)堅實。譬喻真如的有一喻,(糞內的)真金。譬喻佛種性的有五喻:地(中寶)藏;(果)樹(芽);(弊衣內的)金像;(貧女懷妊)輪王;(泥模內的)寶像。依據『如來藏經』的九種譬喻,解說爲法身遍滿,真如無別,佛性實有。依這叁種意義,說「一切衆生有如來藏」,這是『寶性論』的如來藏說。

  

  1.法身遍滿義:法身是究竟圓滿的佛果。大乘經中,主要是『華嚴經』,充分表達了佛身的遍滿,沒有一處沒有法身的。法身無所不在,那末衆生的身心中,也不能說沒有佛身。『本論』頌說:「一切衆生界,不離諸佛智」,所以法身遍衆生,就是佛智遍衆生,如『論』卷四(大正叁一‧八叁八下)說:

  

   「于衆生界中,無有一衆生離如來法身,在法身外;離于如來智,在如來智外。如種種色 [P169] 像,不離虛空中,足故偈言:譬如諸色像,不離于虛空,如是衆生身,不離諸佛智。以如是義故,說一切衆生,皆有如來藏」。

  

  這一意義,是從如來法身(或佛智)的遍滿,無處不至,而說衆生身心中有佛智的。『華嚴經』『如來出現品』所說:「如來智慧,無處不至。……如來智慧、無相智慧、無礙智慧,具足在于衆生身中。……如來智慧在其身內,與佛無異」(1),正是這個意義。衆生身中有如來法身(智慧),與佛無異,所以可說衆生有如來藏了!從佛而說到衆生,在說明上,有佛的智慧,(從外而)入于衆生身中的意義,如『楞伽經』說:「如來藏自性清淨,轉叁十二相,入于一切衆生身中」(2)。『觀無量壽經』說:「諸佛如來是法界身,入一切衆生心想中」(3)。如『華嚴經』『如來出現品』,梵文也有「隨入」anupravis!t!a的意義。這與修持觀想中,觀佛從外而入于自己身心中,進而觀自己身中有佛,自身是佛,也有一定的關系。

  

  2.真如無差別義:『論本』偈說:「以彼淨無垢,性體不二故」。本性或譯自性prakr!ti ,清淨,不二,『釋論』解說爲約無差別的真如說。在九種譬喻處,以真金來比喻,如『論』卷四(大正叁一‧八叁八下)說:

  

   「以性不改變,體本來清淨,如真金不變,故說真如喻」。 「一切諸衆生,平等如來藏。真如清淨法,名爲如來體。依如是義故,說一切衆生,皆有 [P170] 如來藏」。

  

  清淨不二,就是清淨而沒有改變,本性是沒有垢穢與清淨的改變,而只是如此如此的清淨,所以用金性的不變作比喻。後一偈,華譯有點重複、不明顯。這一偈的梵文,是與『大乘莊嚴經論』所說:「一切無別故,得如清淨故,故說諸衆生,名爲如來藏」(4),完全相同。本性無差別 ,指心的本性清淨說。本性清淨,爲什麼可稱爲如來藏?tatha^gata(如來)的gata或a^gata,有來去(行)、到達、入的意義,如來是(真)如的契入、體得者,也就是真如離雜染而達最清淨(法界)階段。如來之所以爲如來的清淨真如,是一切無差別的,與衆生如沒有任何差別,只是衆生(如)爲煩惱所覆障而已。這樣,衆生本性清淨而爲煩惱所覆,當然可以稱爲如來藏了。

  

  3.佛種性義:種性gotra是如來藏叁義中重要的一義。『論本』偈說:「彼一切諸佛,平等法性身」,依梵本,是「佛種性」。種性是印度的階級名詞,如婆羅門種性,剎帝利種性。生在某一種性中,在社會上,就屬于這一種性。所以種性有血統的意味,如血統不同,就不屬于這一種性了。應用在佛法中,佛是最高上的,衆生可以成佛,那衆生應有佛性;佛種性是對佛果而說的。在如來藏九種譬喻中,後五喻是比喻佛種性的。…

《如來藏之研究 第六章 如來藏學之主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