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性论』与『无上依经』,说到了佛界、佛菩提、佛德、佛业──四大主题,最为完备。『法界无差别论』的十二义,以菩提心bodhicitta 为主题,内容包含了『宝性论』的「如来藏章」,及「菩提章」的「果」与自利。『无上依经』在『菩提品』中,分别十义,内容包含了『宝性论』的「如来藏章」及「菩提章」的部分。由于各部的着重点不同,所以也不能完全吻合了!
注【19-001】『佛性论』是『宝性论』『如来界章』的解说,但内容更接近瑜伽学,所以留在下一章说。
注【19-002】『开元释教录』卷六(大正五五‧五四0中)。
注【19-003】『大唐内典录』卷四(大正五五‧二六九中)。
注【19-004】中村瑞隆『梵汉对照究竟一乘宝性论研究』『序说』(一─二)。
注【19-005】『究竟一乘宝性论』卷四(大正三一‧八四六下、八四七上)。 [P159]
注【19-006】『究竟一乘宝性论』卷一(大正三一‧八二0下)。
注【19-007】『究竟一乘宝性论』卷一(大正三一‧八二一中──八二二中)。
注【19-008】『无上依经』卷上(大正一六‧四七0下──四七一上、四七三中──下)。
注【19-009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七四(大正三0‧七0七上、七0七上──中)。『显扬圣教论』卷八(大正三一‧五一七上、五一七上──下)。
注【19-010】『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三(大正八‧七00下──七0二上)。
注【19-011】『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七(大正八‧七二二中──七二三下)。
注【19-012】『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七(大正八‧七二五上)。
注【19-013】拙作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』(六一0──六一二)。
注【19-014】『大乘法界无差别论』(大正三一‧八九二上)。
注【19-015】中村瑞隆『梵汉对照究竟一乘宝性论研究』『序说』(三六──四二)。
第三节 宝性论所依的经论
『宝性论』的『本论』,传说是弥勒造Maitreya,『释论』是无着Asan%ga造,或说世亲Vasubandhu造,而中国所传,本释都是坚慧Sa^ramati造的。北凉道泰所译的『入 [P160] 大乘论』,也是坚意(坚慧的异译)造的,『论』中引:「密藏经中说:如来法身住于一切众生身中,光影外现,犹如净彩裹摩尼珠,无所障蔽」(1),也是如来藏tatha^gata-garbha说。在传说中,『宝性论』是弥勒、无着或世亲造,表示了与瑜伽Yoga学派的关系,至少与『大乘庄严经论』有关。『大乘庄严经论』的作者,传说为弥勒,或说无着,或说本颂是弥勒造,世亲造释;与『宝性论』的作者,同样的传说纷纭。从『宝性论』的内容来观察,『宝性论』与『庄严论』,有些偈颂是一致的,如:
『宝性论』:「如清净真空,得第一无我;诸佛得净体,是名得大身」。 『庄严论』:「清净空无我,佛说第一我;诸佛我净故,故佛名大我」(2)。 『宝性论』:「如空遍一切,而空无分别,自性无垢心,亦遍无分别」。 『庄严论』:「如空遍一切,佛亦一切遍,虚空遍诸色,诸佛遍众生」(3)。
又如『宝性论』说:「大乘信为(种)子,般若以为母,禅胎大悲乳,诸佛如实子」。『庄严论』约第一义发心说:「生胜由四义者,一、种子胜,信大乘法为种子故;二、生母胜,般若波罗蜜为生母故;三、胎藏胜,大禅定乐为胎藏故;四、乳母胜,大悲长养为乳母故」(4)。虽文句不同,意义是完全一致的。在文句的类似以外,还有论法的一致,如『宝性论』以十义分别如来界tatha^gata-dha^tu,前六义是:「一者、体,二者、因,三者、果,四者、业,五者、相 [P161] 应,六者、行」。又说:「体等六句义,略明法性体……,次第三时中,说三种名字」(5)。依『论』说:「时差别」等后四义,是依前六义所明的法性,再作「时差别」等分别的。这六义分别,正是『大乘庄严经论』所用的论法,如(6):
1.「佛相有六种:一、体,二、因,三、果,四、业,五、相应,六、差别」。 2.「归依差别有六种」:自性,因,果,业,相应,品类。 3.神通分别:自性,修习(就是因),果,业,相应,差别。 4.「诸佛法界清净」有六:法界性,法界因,法界果,法界业,法界相应,法界位。
『庄严论』的分别论法,与『宝性论』是大致相同的。所说的「法界清净」有六义,无着所造的『摄大乘论本』也说:「诸佛法身,……复与所余自性,因,果,业,相应,转功德相应」 (7)。再从法义来说:『宝性论』立有垢真如samala^-tathata^、无垢真如nirmala-tathata^ ;转依a^s/raya-para^vr!tti;三身──实体身svabha^vikaka^ya^,受乐身sa^m!bhogikaka^ya ,化身nairma^n!ikaka^ya,二障──烦恼、智(所知)障kles/a-jn~eya-a^varan!a;二种(出世间)无分别智dvividha-jn~a^na-loko$ttara-avikalpa;无漏界ana^srava-dha^tu等,都与瑜伽学相合。但瑜伽学特有的法义,如「五法」,「三自性」,「三无性」,「八识」,「四智」,『宝性论』都没有引用,这是有点难以理解的,也许『宝性论』重于如来藏说,重于佛德的 [P162] 说明,而瑜伽学的发展,着重于一切法相分别的缘故。然『宝性论』的最大不同,是不用瑜伽学的种子bi^ja说,所以也不立不般涅槃种性。可以说:『宝性论』造于瑜伽学风开展的时代,受到了瑜伽学的影响。但对如来藏的解说,不取北方大乘经部师说的种子说,而保持了南方分别部Prajn~aptiva^din,以空(性)为佛性的立场(8)。总之,这是与瑜伽学有关,而不是属于瑜伽派的。这样,关于『宝性论』的作者,不可能是弥勒、无着的。中国所传的『入大乘论』主坚慧,曾引用弥勒的『庄严经』(论)(9)。据真谛Parama$rtha说:坚慧出于龙树Na^ga^rjuna 与世亲之间。依『入大乘论』,坚慧引用了如来藏说及『庄严经论』,与『宝性论』相近,所以『宝性论』的作者,极可能就是坚慧!
『宝性论』立四章:佛界buddha-dha^tu,佛菩提buddha-bodhi,佛德buddha-gun!a ,佛业buddhakarman,可见是以佛果为主题的。佛菩提是佛的体性,从如来常住大般涅槃maha^-parinirva^n!a而来的如来藏说,重在般涅槃,『宝性论』依「菩提」来说,与瑜伽学相同(10)。菩提是佛的体性,佛德是佛的德相,佛业是佛的业用;所以这是从佛的体、相、用,或实、德、业──三方面来阐明佛果。这部分,是依大乘经,如『华严』、『大集经』等而说的。众生所以能成佛,由于「一切众生有如来藏」。如来藏与佛的关系,如『胜鬘经』说:「如来成就过于恒沙具解脱智不思议法,说名法身。世尊!如是法身不离烦恼,名如来藏」(11)。『大法 [P163] 鼓经』说: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,无量相好庄严照明。……诸烦恼藏覆如来性,性不明净,若离一切烦恼云覆,如来之性净如满月。……若离一切诸烦恼藏,彼如来性烦恼永尽,相好照明,施作佛事」(12)。如来藏的种种譬喻,说明如来tatha^gata或法身dharma-ka^ya,在烦恼中就是众生如来藏;众生的如来藏,如离却烦恼,就名为如来或法身。从如来常住,说到众生本来如此,说一切众生有佛性──佛界,佛藏buddha-garbha,一切众生有如来藏或如来界(如来性tatha^gata-dha^tu)。肯定的说:佛与众生的体性,是无二无别的,只是在缠与出缠而已。说明这一论题的,就是佛界。『宝性论』四章,应这样的去了解:
图片
┌ 众生因位(如来在缠名如来藏)──佛界
生佛不二─┤ ┌实体(菩提)
└ 如来果位(众生出缠名为法身)─┤德相
└业用
『宝性论』是依经而造的。『本论』所依据的,「佛界」的主题,是依『如来藏经』的(九种譬喻在内)。此外,「佛界」十义中的「因」义,见于『大乘庄严经论』;「果」义,出于『大般涅槃经』;「业」义,出于『胜鬘经』;「无差别」义,出于『不增不减经』:这都是明显而可见的。「佛德」的六十四种功德,依于『大集经』的『宝女品』。「佛业」的九种譬喻,出 [P164] 于『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』。「佛菩提」立八义:实体,因,果,业,相应,行、常,不思议。『释论』说:「行、常、不思议者,谓三种佛法身,无始世来作众生利益,常不休息,不可思议」(13)。行、常、不思议,同明佛的三身,所以与『大乘庄严经论』『菩提品』,以性,因,果,业,相应,位(三身)──六义,说明「诸佛法界(最)…
《如来藏之研究 第六章 如来藏学之主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