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如来藏之研究 第七章 瑜伽学派之如来藏说

  第七章 瑜伽学派之如来藏说

  第一节 瑜伽学派略说

  瑜伽Yoga学派,或称为唯识派Vijn~a^nava^^din,是以弥勒Maitreya、无着Asan%ga 、世亲Vasubandhu所造的论典──『瑜伽师地论』,『显扬圣教论』,『辩中边论』,『分别瑜伽论』,『大乘庄严经论』,『摄大乘论』,『大乘阿毗达磨集论』,『唯识三十论』,『唯识二十论』等论为宗依的学派。瑜伽学派所依的经典,主要为『解深密经』与『阿毗达磨大乘经』。在这些经论中,『阿毗达磨大乘经』与『分别瑜伽论』,没有译为汉文(原本现已佚失)。除了『大乘庄严经论』,是唐波罗颇蜜多罗Prabha^karamitra译出以外,其余的都有唐玄奘的译本。早在西元五世纪上半,北凉(西元四一四──)昙无谶Dharmaraks!a所译的『地持经』十卷,宋(西元四三一)求那跋摩Gun!avarman所译的『菩萨善戒经』九卷,就是『瑜伽师地论』『本地分』的『菩萨地』的异译。宋(西元四三六──四五三)求那跋陀罗 Gun!abhadra所译的『第一义五相略集』一卷,『相续解脱经』二卷,是『解深密经』的一 [P186] 部分,从『瑜伽师地论』『摄决择分』中节录出来的。可见瑜伽派的根本经论──『解深密经』与『瑜伽师地论』,在西元五世纪上半,已部分的传来中国了,但对中国佛教的影响,似乎并不太大!到西元六世纪上半,菩提流支Bodhiruci、佛陀扇多Buddhas/a^mti、勒那摩提 Ratnamati、瞿昙般若流支Prajn~a^ruci等,到中国北魏来,译出了与无着、世亲有关的论典。世亲的『十地经论』,以菩提流支为主,勒那摩提、佛陀扇多相助而译出。当时意见不一致,所以有各别译出而合为一部的传说(1)。这部论受到当时的重视,传承宏扬,成为「地论宗」。这几位译师所译的,如『十地经论』,『法华经论』,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』,『大乘宝积经论』、『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』等,都与无着、世亲有关,重于菩萨大行的释经论。虽然,菩提流支译出了『深密解脱经』(『解深密经』的异译)五卷,佛陀扇多译出了『摄大乘论』二卷,瞿昙般若流支译出了(二十)『唯识论』一卷,但对于瑜伽学派,分别抉择甚深法义的宗经论,显然译出是不充分的,所以法义也不够明确。『究竟一乘宝性论』,也是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译的,所以「地论宗」,尤其是传承勒那摩提的「地论南道」,与『宝性论』的思想极为接近。同时而多少迟一些,真谛Parama$rtha到达中国的南方,在梁、陈间(西元五四九──五六七),译出了『摄大乘论』三卷,『摄大乘论(世亲)释』十五卷,是真谛所传唯识学的要典,所以有「摄论宗」的传宏。真谛所译的,还有『解节经』一卷,是『解深密经』的「胜义了义」部分。『决 [P187] 定藏论』三卷,是『瑜伽师地论』『摄决择分』中的『五识身相应地』与『意地』的异译。『十七地论』五卷,是『瑜伽师地论』『本地分』的异译;但当时没有全部译出,早已佚失。『三无性论』一卷,是『显扬圣教论』『成无性品』的别译。『中边分别论』一卷,是『辩中边论』的异译;『十八空论』一卷,是『中边分别论』的部分注释。『转识论』一卷,是『唯识三十论』的释论。『大乘唯识论』一卷,是『唯识二十论』的异译。真谛所译的,比北方菩提流支等所译,无疑的充分明确得多!真谛又译出『无上依经』三卷,『佛性论』四卷,那是接近『宝性论』思想的。西元七世纪中,唐玄奘从印度回来,从贞观十九年(西元六四五),到龙朔元年(西元六六一),译出瑜伽、唯识学的大量经论。其中,『成唯识论』十卷,是玄奘所传的精要所在,所以称玄奘所传的为「唯识宗」。这部论,糅合『唯识三十论』的十家注释所成,而其实是以护法Dharmapa^la论义为正宗的,代表了印度的唯识学,在发展中所完成的思想。

  

  在部派佛教中,寻求瑜伽唯识学的渊源,近于上座部Sthavira中的说一切有 Sarva^stiva^din──「三世有」系。说一切有系分裂为犊子部Va^tsi^putri^ya及其末派,与说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。从『大毗婆沙论』中,可以看出说一切有部中,有重论的阿毗达磨者 abhidha^rmika,也就是一般所说的说一切有部;重经的譬喻者da^rs!t!a^ntika,如法救 Dharmatra^ta,觉天Buddhadeva等。从论师系又分出说转部Sam!kra^ntiva^din。说转部 [P188] 立「胜义补特伽罗」parama$rtha-pudgala,与立「不可说我」anabhila^pya-pudgala的犊子部等,都是「我法俱有」的;说一切有部是「法有我无」的。西元三世纪初,譬喻师舍弃了「三世有」说,改宗(大众部与分别说部的)「现在有」而过未无说,演化为著名的经部Su^trava^din 譬喻师。经部的一项重要思想,是种子bi^ja或习气va^sana^说。瑜伽唯识学所说的法相,是广义的说一切有,而依「现在有」立种子说,与经部的关系更密切。如世亲的『大乘成业论』,对于业karman力,取种子说,更进一步的说:「一类经为量者」,立「异熟果识具一切种子」;有「集起心」与「种种心」,引『解深密经』(2),就是大乘瑜伽论师。瑜伽大乘的兴起,已经是大乘佛教的后期,所以面对初期大乘的一切法空sarvadharma-s/u^nyata^,一切法无自性sarvadharma-nih!svabha^va说,后期大乘的如来藏tatha^gata-garbha、佛性 buddha-dha^tu,buddha-garbha说,从说一切有,特别是经部的思想,接受而解说他。对于初期大乘,如『大般若经』等空无自性说,从「说有」的立场,给以善巧的再解说,如『解深密经』的『一切法相品』、『无自性相品』所说(3)。对于后期大乘,众生本有如来藏、佛性说,也给以善巧的再解说,如依『阿毗达磨大乘经』而造的『摄大乘论』,引述『阿毗达磨大乘经』说:「法有三种:一、杂染分,二、清净分,三、彼二分」,引「金、土、(矿)藏为喻」,来说明遍计所执性parikalpita-svabha^va、圆成实性parinis!panna-svabha^va,依他起性para-tantra-svabha^va [P189] ──三性(4)。因此,依他起性的定义,除了一般的「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起」以外,又有「杂染清净性不成故」(5),作为众生与佛的共同依止性。『解深密经』是继承经部的『瑜伽师地论』所宗;『阿毗达磨大乘经』中圆熟的唯识思想,代表了大乘不共的唯识学,是『摄大乘论』所宗依的。『瑜伽论』说:阿赖耶a^laya是「一切种子所随依止性,所随依附依止性,体能执受,异熟所摄阿赖耶识」(6);「由八种相,证阿赖耶识决定是有」,说「诸识俱转」,是重于阿赖耶现行识的(7)。『唯识三十论』也是这样,所以说三种(能)变。『摄大乘论』重于阿赖耶识为种子性;依阿赖耶为种子而现似一切,所以有「一能变」说。瑜伽唯识学系,对广义的说一切有,取舍不同:或立本有种子,或说种子由熏习而有;或说依心现似心所,或说心所别有;依他起性,或重从种子生,或重于杂染清净性不成;或立无漏依他起(正智是依他起性) ,或说无漏是圆成实,所以立「四种清净」。虽有种种异说,但大义是一致的;对如来藏的解说,也是一致的。真谛所传译的,是瑜伽唯识学,而有折衷如来藏学的倾向,所以要分别的加以论究。

  

  

  注【22-001】『开元释教录』卷六(大正五五‧五四0下)。

  注【22-002】『大乘成业论』(大正三一‧七八四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22-003】『解深密经』卷二(大正一六‧六九三上──六九七中)。

  注【22-004】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中(大正三一‧一四0下)。 [P190]

  注【22-005】『摄大乘论本』卷中(大正三一‧一三九下)。

  注【22-006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一(大正三0‧二八0中)。

  注【22-007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五一(大正三0‧五七九上──中)。

  

  

  

  第二节 瑜伽唯识学的如来藏说

  唯识学派Vijn~a^nava^^din有关如来藏tatha^gata-garbha的见解,试分别的加以论究。

  

  一、「如来藏」:如来藏是什么?是依什么意义而说的?『宝性论』约三义说──「佛身遍」,「无差别」,「如来(佛种)性」。在这三义中,唯识学者但约「无差别」说,如「大乘庄严经论』卷三(大正三一‧六0四下)说:

  

   「一切无别故,得如清净故,故说诸众生,名为如来藏」。

  

  「一切众生,一切诸佛等无差别」,无二无别,所以名为真「如」tathata^。世亲 Vasubandhu的『摄大乘论释』也说:「自性本来清净,即是真如,自性实有,一切有情平等共相;由有此故,说一切法有如来藏」(1)。真如是圆成实自性parinis!panna-svabha^va的别名。真如是实有自性的;本来清净的;是一切有情的平等共相(无差别相),也就是生佛不二的。无差别的真如性,遍于一切众生,所以说「一切众生有如来…

《如来藏之研究 第七章 瑜伽学派之如来藏说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