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如来藏之研究 第六章 如来藏学之主流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业 │10.自然不休息佛业品

   │ │11.校量信功德品

  

  

  

  梵本与藏译本,缺少『教化品』,全论分为五章:一、如来藏,包括了第二到第七的六品;二、菩提,三、功德,四、佛业,五、信胜益。『教化品』十八偈,说明造论的意义,呵责谤法与毁谤法师的罪恶,意义与末后品相同。这十八偈是梵、藏本所没有的,极可能是后人所增补。「七金刚句」中的佛宝、法宝、僧宝部分,赞叹三宝的功德,以「故我今敬礼」作结。印度造论,多数是以赞叹三宝,归敬三宝开始的,本论的赞礼三宝,也只是论前的归敬。所以梵本与藏本,分为五章,赞礼三宝是附属于初章以前的,没有独立的意义。我以为,这是「本论』的原意;由于『释论』重视「三宝性」,所以将全论科分为「七金刚句」;在『释论』中,引『陀罗尼自 [P154] 在王经』,以说明这七句次第的符合经说(7)。其实,经说的并不明白。如以菩萨修行的六十种法,来比配佛性──如来藏,无论从『本论』颂,与本论有关的经论来看,都不免感到过分的勉强!『本论』颂,先赞礼三宝;次论述四法;末了说这一法门的功德,而劝人信修,具备了序、正、流通的一般形式。这部论,或作『大乘最上秘论』,或加「宝性分别」而成『大乘最上秘论(之)宝性分别』,可能表示了这一意义。『大乘最上秘论』,就是如来藏说,是『本论』的名字。由于别立「七金刚句」,重视「三宝性」,所以又加上「宝性分别」字样。在流传中,一般都依『释论』来解说『本论』,重视「宝性」,而在名称上,还有保持原名『大乘最上秘论」的。

  

  二、『无上依经』,二卷,梁真谛译,是一部经典形式的论典。全经分七品:一、『校量功德品』,二、『如来界品』,三、『菩提品』,四、『如来功德品』,五、「如来事品」,六、『赞叹品』,七、『嘱累品』。从品的名称,就可以看出:从第二到第五──「如来界」,「菩提」,「如来功德」,「如来事」,与『宝性论』的主题──「佛性」,「佛菩提」,「佛功德」,「佛业」,是完全一致的。『校量功德品』第一,本为一部独立的经典,赞叹造如来舍利 s/ari^ra塔的不可思议功德,与唐玄奘所译的『甚希有经』等同本异译。如来的舍利,佛教界称之为如来驮都tatha^gata-dha^tu,就是「如来界」,与如来藏别名的「如来界」,名字相同;也就这样,本为称叹如来舍利界功德的经典,连类而称叹如来(藏)界的不可思议了!『无上 [P155] 依经』的『如来界品』,与一般如来藏经典相同。『菩提品』十事分别,与『宝性论』的「佛性」、「佛菩提」的主要内容,大致相同。约转依a^s/raya-para^vr!tti说明菩提自性,说「转依法有四种相」;说如来无上的不可思议(8),都是出于『瑜伽师地论』,『显扬圣教论』的(9)。『无上依经』没有说如来藏的九种譬喻,如来事业的九种譬喻,也没有说到「三宝性」。在如来藏学中,这是重于义理分别的。参考了『宝性论』,『瑜伽论』等,但不只是集录,而有独自组织的一部(论)经。『胜天王般若经』(与玄奘『大般若经』第六分同本),在次第与内容方面,一部分与『无上依经』相合,如5.『法性品』,从品初到「行般若波罗蜜,如实通达甚深法性」,与『无上依经』的『如来界品』相合(10)。14『二行品』,与『无上依经』的『菩提品』十事的后六事──「五者作事,六者相摄,七者行处,八者常住,九者不共,十者不可思惟」;及『如来功德品』的大部分相合(11)。15『赞叹品』的偈颂,一部分与『无上依经』的『赞叹品』相合; 16『付嘱品』,「受持此修多罗有十种法」,与『无上依经』的『嘱累品』相合(12)。『胜天王般若经』也与『宝云经』的全部内容相合,可以断定:『胜天王般若经』是纂集『宝云经』、『无上依经』等而成的(13);但不知为什么没有将『无上依经』义,全部纂集进去!「无上依经』为『胜天王般若经』所集入,『佛性论』也引用了这部经,在如来藏学中,这应该是一部重要的(论 )经。『无上依经』的成立,应该是参考了『宝性论』『释论』的。如来界等四品的组织,与『 [P156] 宝性论』一致,而内容却有些出入。如关于「如来功德」,『宝性论』依「宝女经』,说六十四种功德,而『无上依经』说百八十功德。『瑜伽论』说百四十功德,『显扬圣教论』说百九十六功德,『无上依经』的功德增多,有采用瑜伽学的倾向。关于「如来事业」,『宝性论』引用『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』的九种譬喻,着重在佛体的不生不灭,而「自然不休息常教化众生事」。『无上依经』却别立十八事,就是依佛的百八十功德,所起不同的种种佛事。「如来界」与「菩提」二品,不妨说是彼此大体相同的。不过『宝性论』的如来藏,包含了本性清净的如来藏,与烦恼所覆的九种譬喻,而在『无上依经』中,九种譬喻被删略了。『无上依经』的『如来界品』,虽然部分与『宝性论』相同,但没有分门解说,保持了契经的特性。「如来界」是众生位中,本有的有垢真如samala^-tathata^; 「菩提」是佛位中,修显的离垢真如 nirmala^-tathata^。众生本具的「如来界」,『宝性论』却以:「信法及般若,三昧大悲等」为因,这四法能说是本有如来藏的因吗?『无上依经』解说为佛菩提的因,似乎更妥贴些!「宝性论』中,「如来界」立十门,「菩提」立八门;『无上依经』的『如来界品』,不立门(包含了『宝性论』的部分意义),『菩提品』立十门:『经』与『论』的对比如下: [P157]

  

  图片

  无│ 菩 提 十 义

   │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上│ 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
   │ 如 自 因 惑 至 作 相 行 常 不 不

  依│ 来 可

   │ 界 思

  经│ 义 性 缘 障 果 事 摄 处 住 共 惟

   │ │ │ └───┘ │ │ │ │ │

   │ │ ┌┼┐ ┌──┘ └─┐ └─┐ └─┐ └───┐ │

   │ └─┘│└┐│┌─────┐ └─┐ └─┐ └───┐ │ │

   │ ┌────┘ └┼┘ └──┐ └─┐ └──┐ │ │ │

   │┌┘┌──────┘ │ └──┐ │ │ │ │

   ├┼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┬─┬─┐ │ │ │ │ │ │

   │└┐│ │ │ │ │ │ │ │ │ │ │

  宝│ │ │└┐ 相 │时 遍 不 无 实 │ 相 │ │ 不

   │ │ │ │ │差 一 差 │ │ │ 思

  性│ │ │ │ / 切 / / │

   │ 体 因 果 业 应 行 别 处 变 别 体 因 果 业 应 行 常 议

  论│ 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─┘ └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
 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 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 如 来 藏 十 义 菩 提 八 义

  

  

  [P158]

  三、『大乘法界无差别论』,坚慧菩萨造,唐提云般若所译。这部论现有两种本子:一本,分为十二段,每段先偈颂,再以长行解释。另一本,偈颂总列在前为「论体」,然后以长行解说。虽然二本的体裁不同,而内容一致,都作提云般若译。『法界无差别论』的内容,是「菩提心略说有十二种义,……所谓果故,因故,自性故,异名故,无差别故,分位故,无染故,常恒故,相应故,不作义利故,作义利故」(14),与传为坚慧所造的『宝性论』 『本论』,非常接近(15)。大体的说,上面所说的二论一经,是属于同一类的。『宝…

《如来藏之研究 第六章 如来藏学之主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