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業 │10.自然不休息佛業品
│ │11.校量信功德品
梵本與藏譯本,缺少『教化品』,全論分爲五章:一、如來藏,包括了第二到第七的六品;二、菩提,叁、功德,四、佛業,五、信勝益。『教化品』十八偈,說明造論的意義,呵責謗法與毀謗法師的罪惡,意義與末後品相同。這十八偈是梵、藏本所沒有的,極可能是後人所增補。「七金剛句」中的佛寶、法寶、僧寶部分,贊歎叁寶的功德,以「故我今敬禮」作結。印度造論,多數是以贊歎叁寶,歸敬叁寶開始的,本論的贊禮叁寶,也只是論前的歸敬。所以梵本與藏本,分爲五章,贊禮叁寶是附屬于初章以前的,沒有獨立的意義。我以爲,這是「本論』的原意;由于『釋論』重視「叁寶性」,所以將全論科分爲「七金剛句」;在『釋論』中,引『陀羅尼自 [P154] 在王經』,以說明這七句次第的符合經說(7)。其實,經說的並不明白。如以菩薩修行的六十種法,來比配佛性──如來藏,無論從『本論』頌,與本論有關的經論來看,都不免感到過分的勉強!『本論』頌,先贊禮叁寶;次論述四法;末了說這一法門的功德,而勸人信修,具備了序、正、流通的一般形式。這部論,或作『大乘最上秘論』,或加「寶性分別」而成『大乘最上秘論(之)寶性分別』,可能表示了這一意義。『大乘最上秘論』,就是如來藏說,是『本論』的名字。由于別立「七金剛句」,重視「叁寶性」,所以又加上「寶性分別」字樣。在流傳中,一般都依『釋論』來解說『本論』,重視「寶性」,而在名稱上,還有保持原名『大乘最上秘論」的。
二、『無上依經』,二卷,梁真谛譯,是一部經典形式的論典。全經分七品:一、『校量功德品』,二、『如來界品』,叁、『菩提品』,四、『如來功德品』,五、「如來事品」,六、『贊歎品』,七、『囑累品』。從品的名稱,就可以看出:從第二到第五──「如來界」,「菩提」,「如來功德」,「如來事」,與『寶性論』的主題──「佛性」,「佛菩提」,「佛功德」,「佛業」,是完全一致的。『校量功德品』第一,本爲一部獨立的經典,贊歎造如來舍利 s/ari^ra塔的不可思議功德,與唐玄奘所譯的『甚希有經』等同本異譯。如來的舍利,佛教界稱之爲如來馱都tatha^gata-dha^tu,就是「如來界」,與如來藏別名的「如來界」,名字相同;也就這樣,本爲稱歎如來舍利界功德的經典,連類而稱歎如來(藏)界的不可思議了!『無上 [P155] 依經』的『如來界品』,與一般如來藏經典相同。『菩提品』十事分別,與『寶性論』的「佛性」、「佛菩提」的主要內容,大致相同。約轉依a^s/raya-para^vr!tti說明菩提自性,說「轉依法有四種相」;說如來無上的不可思議(8),都是出于『瑜伽師地論』,『顯揚聖教論』的(9)。『無上依經』沒有說如來藏的九種譬喻,如來事業的九種譬喻,也沒有說到「叁寶性」。在如來藏學中,這是重于義理分別的。參考了『寶性論』,『瑜伽論』等,但不只是集錄,而有獨自組織的一部(論)經。『勝天王般若經』(與玄奘『大般若經』第六分同本),在次第與內容方面,一部分與『無上依經』相合,如5.『法性品』,從品初到「行般若波羅蜜,如實通達甚深法性」,與『無上依經』的『如來界品』相合(10)。14『二行品』,與『無上依經』的『菩提品』十事的後六事──「五者作事,六者相攝,七者行處,八者常住,九者不共,十者不可思惟」;及『如來功德品』的大部分相合(11)。15『贊歎品』的偈頌,一部分與『無上依經』的『贊歎品』相合; 16『付囑品』,「受持此修多羅有十種法」,與『無上依經』的『囑累品』相合(12)。『勝天王般若經』也與『寶雲經』的全部內容相合,可以斷定:『勝天王般若經』是纂集『寶雲經』、『無上依經』等而成的(13);但不知爲什麼沒有將『無上依經』義,全部纂集進去!「無上依經』爲『勝天王般若經』所集入,『佛性論』也引用了這部經,在如來藏學中,這應該是一部重要的(論 )經。『無上依經』的成立,應該是參考了『寶性論』『釋論』的。如來界等四品的組織,與『 [P156] 寶性論』一致,而內容卻有些出入。如關于「如來功德」,『寶性論』依「寶女經』,說六十四種功德,而『無上依經』說百八十功德。『瑜伽論』說百四十功德,『顯揚聖教論』說百九十六功德,『無上依經』的功德增多,有采用瑜伽學的傾向。關于「如來事業」,『寶性論』引用『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』的九種譬喻,著重在佛體的不生不滅,而「自然不休息常教化衆生事」。『無上依經』卻別立十八事,就是依佛的百八十功德,所起不同的種種佛事。「如來界」與「菩提」二品,不妨說是彼此大體相同的。不過『寶性論』的如來藏,包含了本性清淨的如來藏,與煩惱所覆的九種譬喻,而在『無上依經』中,九種譬喻被刪略了。『無上依經』的『如來界品』,雖然部分與『寶性論』相同,但沒有分門解說,保持了契經的特性。「如來界」是衆生位中,本有的有垢真如samala^-tathata^; 「菩提」是佛位中,修顯的離垢真如 nirmala^-tathata^。衆生本具的「如來界」,『寶性論』卻以:「信法及般若,叁昧大悲等」爲因,這四法能說是本有如來藏的因嗎?『無上依經』解說爲佛菩提的因,似乎更妥貼些!「寶性論』中,「如來界」立十門,「菩提」立八門;『無上依經』的『如來界品』,不立門(包含了『寶性論』的部分意義),『菩提品』立十門:『經』與『論』的對比如下: [P157]
圖片
無│ 菩 提 十 義
│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上│ 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┴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│ 如 自 因 惑 至 作 相 行 常 不 不
依│ 來 可
│ 界 思
經│ 義 性 緣 障 果 事 攝 處 住 共 惟
│ │ │ └───┘ │ │ │ │ │
│ │ ┌┼┐ ┌──┘ └─┐ └─┐ └─┐ └───┐ │
│ └─┘│└┐│┌─────┐ └─┐ └─┐ └───┐ │ │
│ ┌────┘ └┼┘ └──┐ └─┐ └──┐ │ │ │
│┌┘┌──────┘ │ └──┐ │ │ │ │
├┼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┬─┬─┐ │ │ │ │ │ │
│└┐│ │ │ │ │ │ │ │ │ │ │
寶│ │ │└┐ 相 │時 遍 不 無 實 │ 相 │ │ 不
│ │ │ │ │差 一 差 │ │ │ 思
性│ │ │ │ / 切 / / │
│ 體 因 果 業 應 行 別 處 變 別 體 因 果 業 應 行 常 議
論│ 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─┘ └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 ───────
如 來 藏 十 義 菩 提 八 義
[P158]
叁、『大乘法界無差別論』,堅慧菩薩造,唐提雲般若所譯。這部論現有兩種本子:一本,分爲十二段,每段先偈頌,再以長行解釋。另一本,偈頌總列在前爲「論體」,然後以長行解說。雖然二本的體裁不同,而內容一致,都作提雲般若譯。『法界無差別論』的內容,是「菩提心略說有十二種義,……所謂果故,因故,自性故,異名故,無差別故,分位故,無染故,常恒故,相應故,不作義利故,作義利故」(14),與傳爲堅慧所造的『寶性論』 『本論』,非常接近(15)。大體的說,上面所說的二論一經,是屬于同一類的。『寶…
《如來藏之研究 第六章 如來藏學之主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