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如来藏之研究 第六章 如来藏学之主流

  第六章 如来藏学之主流

  

  第一节 传说中的如来藏法门

  有神我a^tman色釆的如来藏tatha^gata-garbha说,是从理想的如来常住、偏在信仰而来的,通俗而能适合一般人心,所以迅速的传布开来。对于初期大乘佛教界,多少会有些惊异的感觉。但这是一般所容易接受的,而大乘佛教界又一向以为:「所未闻经,闻便信受,如所说行;依止于法,不依言说」(文字)(1)。对从来没有听说过,新近传出的经典,不可轻率的加以诽毁,要本着正确的法义,给以合理的解说。初期大乘经,就是这样流传起来的,对于新出现的如来藏经典,当然也不能不接受了!西元三世纪起,如来藏经典,次第流传出来。成立于三世纪的中观Madhyamaka论典,还没有提到如来藏说,但提婆A^ryadeva弟子罗!7亩罗跋陀罗 Ra^hulabhadra传说已以常乐我净解释八不了(2)。四世纪中,推宗为未来佛──弥勒Maitreya 菩萨的教学,称为瑜伽Yoga派的,深受经部Su^trava^din思想的影响,但面对流行的如来藏说,也不能不给以解说会通。从四世纪以来,大乘佛教界的论书或经典,都不能不 [P148] 对如来藏有所说明。在这些解说中,『究竟一乘宝性论』,在中国是被看作代表如来藏学的。『宝性论』比较的接近初期的如来藏说,但受到瑜伽学派的影响,也可能从瑜伽派脱出而自成体系的,所以解说的方法,近于瑜伽派,而初期的神我色采,也大为淡化了。从如来常住、遍在,引出众生本有如来藏或佛性buddha-dha^tu,起初是真我论,又与真心论合流的。印度的大乘佛教界,也许觉得这过分与梵我论类似,所以论师们(及经典),都给以方便的会通。因为这样、西藏等传说,印度大乘佛法,唯有瑜伽与中观二大流;其实,真我与真心系的如来藏说,有独到的立场,在印度是真实存在的!

  

  接近初期如来藏说的,如西藏所传的觉曩巴Jo nan pa派,克主所著『密宗道次第论』 (3)说:

  

   「如来藏经,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,大般涅槃经,利益指鬘经,胜鬘师子吼经,智光庄严经,无增减经,大法鼓经,入无分别陀罗尼经,解深密经。觉曩巴说此十经为如来藏十经,为后*轮,为了义经。许彼诸经所说如来藏,与佛自性身,同是谛实有,常恒坚固,无为相好而自庄严。一切有情,从无始生死(以来),于烦恼网[缠]!2沌[!6辊](中),本来具足,以九喻、九义而为宣说」。

  

  『利益指鬘经』,即汉译的『央掘魔罗经』。觉曩巴以为:如来藏与佛的自性身svabha^vaka^ya [P149] ,是同样的相好庄严。自性身是转依a^s/raya-para^vr!tti所显的佛自体;众生本来如是,只是还在烦恼中,没有显出而已。这与初期的如来藏说,是符合的。然觉囊巴派以『解深密经』为如来藏经类,显然是不妥当的!凡如来藏部类,都是说一乘eka-ya^na的,与『解深密经』的「普为发展一切乘者」不同。这是拘蔽于『解深密经』的三时教说,以为第三时教才是了义的,这才比附于『解深密经』的后转*轮。如取『陀罗尼自在王经』的次第(三时)说法,也许会更合适些!

  

  中国的禅宗,是菩提达磨Bodhidharma从南印度传来的。「初达宋境」,可能西元四五0年前后,已到达中国了。这一系禅法,本来是「如来(藏)禅」。在流传中,化导的方便不一,或浅或深,但早就有所谓「密传」,「密作用」。如福州大安说:「汝诸人各自有无价大宝,从眼门放光,照山河大地;耳门放光,领采一切善恶音响。六门昼夜常放光明,……汝自不识取。……如人负重担,从独木桥上过,亦不教失脚,且是什么物任持便得如是!汝若觅,毫发即不见」(4)。临济每说「无位真人」,只是真我的别名。传说达磨的弟子波罗提,为王说法,即明说「性在作用」,如『景德传灯录』卷三(大正五一‧二一八中)说:

  

   「问曰:何者是佛?答曰:见性是佛。……王曰:性在何处?答曰:性在作用。王曰;是何作用?……波罗提即说偈曰:在胎为身,处世名人;在眼曰见,在耳曰闻,在鼻辨香, [P150] 在口谈论,在手执捉,在足运奔。遍现俱该沙界,收摄在一微尘,识者知是佛性,不识唤作精魂」。

  

  觉曩巴所传,禅宗的南方宗旨,对于初期的如来藏说,比论师及后出经典的解说,似乎要切近得多!

  

  

  注【18-001】『大宝积经』卷一一二『普明菩萨会』(大正一一‧六三二中)。

  注【18-002】『中观论疏』卷三(大正四二‧四0下)。

  注【18-003】『密宗道次第(略)论』(「现代佛教学术丛刊」『密宗思想论集』二四八)。

  注【18-004】『景德传灯录』卷九(大正五一‧二六七下)。

  

  

  

  第二节 宝性论为主的如来藏论

  论师们对如来藏tatha^gata-garbha说的条理、分别,都有淡化神我a^tman色釆的倾向。传说为坚慧Sa^ramati所造的『究竟一乘宝性论』,『法界无差别论』,及『无上依经』 (1),比较接近如来藏说的本义,代表了如来藏论学的主流。

  

  一、『究竟一乘宝性论』:四卷(古代或作三卷,五卷),元魏勒那摩提Ratnamati译。依古代经录所传,或作勒那摩提译,或作菩提流支Bodhiruci译;或作二人分别的译出, [P151] 如『开元释教录』说:『菩提留支传本,勒那、扇多参助,其后,……三处各翻,讫乃参校,其间隐没,互有不同,致有文旨时间异缀,后人合之,共成通部,见(梁)宝唱等录』(2)。古代有不同的两种译本,在流传中,仅存一部,传说为勒那摩提所译。这部论──『究竟一乘宝性论』,或简称『宝性论』;依『内典录』说:「一(名)宝性分别七(大?)乘增上论』(3)。这部论有藏文译本,也存有梵本。依中村瑞隆所作的『[梵汉对照]究竟一乘宝性论研究』,『[藏和对译]究竟一乘宝性论研究』说:梵本论名Ratnagotravibha^go maha^ya^nottaratantra-s/a^stra,译义为『宝性分别、大乘最上秘义论』,与『内典录』所传的『宝性分别大乘增上论』相合;西藏译本作『大乘最上秘论』,没有说到「宝性分别」(4)。依汉文译本,分「本论』与「释论』二部分:「本论』是偈颂;「释论」有偈颂也有长行,「释论』中包含了「本论』颂。依中国所传,全论都是坚慧 Sa^ramati菩萨造的;依梵、藏本,论本偈是弥勒Maitreya菩萨造的,释论是无着Asan%ga 菩萨造的。真谛Parama$rtha的『婆薮盘豆法师传』(大正五0‧一九一上)说:

  

  「阿僧伽(即无着)法师殂殁后,天亲方造大乘论,解释诸大乘经。……释摄大乘、三宝性、甘露门等诸大乘论」。

  

  天亲,是世亲Vasubandhu的异译,无着的亲弟。『宝性论』的「宝性」,是佛法僧的「三宝性」,所以传说天亲释『三宝性』论,就是释『宝性论』。这样,『宝性论』的释论,或 [P152] 说无着造,或说世亲造。到底是谁?是很难考定的!依『婆薮盘豆传』说:无着、世亲等兄弟三人,都名为婆薮盘豆──世亲,这也许就是传说不一的原因!不过『宝性论』的风格与内容,近于瑜伽系,而在如来藏的见解上,与瑜伽系有着根本不同处,所以传说为无着造,世亲造,似乎还不如传为坚慧造的好。至于弥勒造,到底不过表示这一法门的出于未来佛而已!

  

  『宝性论』的组成要素,如『论』说:「佛性、佛菩提,佛法及佛业,诸出世净人,所不能思议」;「身及彼所转,功德及成(就)义(利),示此四种法,唯如来境界」(5)。佛所依止的「性」(界dha^tu),经修行而证得的「菩提」bodhi,圆满一切「法」dharma──「功德」gun!a,及利益众生的事「业」karman,这四法是本论开示的主题。『释论』说:「佛、法、僧宝、性、菩提、功德、业,略说此论体,七种金刚句」(6),那是分判全论为七大科了。汉译的『究竟一乘宝性论』,分为十一品;十一品与七金刚句、四法的关系,如下:

  

  图片

   四 法 │七 句 │十 一 品

 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 │ │ 1.教化品

   │1.佛宝 │ 2.佛宝品

   │2.法宝 │ 3.法宝品

  [P153]

  

   │3.僧宝 │ 4.僧宝品

   │ ┌ │ 5.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品

   1.佛性 │4.性┤ │ 6.无量烦恼所缠品

   │ └ │ 7.为何义说品

   2.佛菩提 │5.菩提 │ 8.身转清净成菩提品

   3.佛法 │6.功德 │ 9.如来功德品

   4.佛业 │7.…

《如来藏之研究 第六章 如来藏学之主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