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如來藏之研究 第六章 如來藏學之主流

  第六章 如來藏學之主流

  

  第一節 傳說中的如來藏法門

  有神我a^tman色釆的如來藏tatha^gata-garbha說,是從理想的如來常住、偏在信仰而來的,通俗而能適合一般人心,所以迅速的傳布開來。對于初期大乘佛教界,多少會有些驚異的感覺。但這是一般所容易接受的,而大乘佛教界又一向以爲:「所未聞經,聞便信受,如所說行;依止于法,不依言說」(文字)(1)。對從來沒有聽說過,新近傳出的經典,不可輕率的加以誹毀,要本著正確的法義,給以合理的解說。初期大乘經,就是這樣流傳起來的,對于新出現的如來藏經典,當然也不能不接受了!西元叁世紀起,如來藏經典,次第流傳出來。成立于叁世紀的中觀Madhyamaka論典,還沒有提到如來藏說,但提婆A^ryadeva弟子羅!7畝羅跋陀羅 Ra^hulabhadra傳說已以常樂我淨解釋八不了(2)。四世紀中,推宗爲未來佛──彌勒Maitreya 菩薩的教學,稱爲瑜伽Yoga派的,深受經部Su^trava^din思想的影響,但面對流行的如來藏說,也不能不給以解說會通。從四世紀以來,大乘佛教界的論書或經典,都不能不 [P148] 對如來藏有所說明。在這些解說中,『究竟一乘寶性論』,在中國是被看作代表如來藏學的。『寶性論』比較的接近初期的如來藏說,但受到瑜伽學派的影響,也可能從瑜伽派脫出而自成體系的,所以解說的方法,近于瑜伽派,而初期的神我色采,也大爲淡化了。從如來常住、遍在,引出衆生本有如來藏或佛性buddha-dha^tu,起初是真我論,又與真心論合流的。印度的大乘佛教界,也許覺得這過分與梵我論類似,所以論師們(及經典),都給以方便的會通。因爲這樣、西藏等傳說,印度大乘佛法,唯有瑜伽與中觀二大流;其實,真我與真心系的如來藏說,有獨到的立場,在印度是真實存在的!

  

  接近初期如來藏說的,如西藏所傳的覺曩巴Jo nan pa派,克主所著『密宗道次第論』 (3)說:

  

   「如來藏經,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,大般涅槃經,利益指鬘經,勝鬘師子吼經,智光莊嚴經,無增減經,大法鼓經,入無分別陀羅尼經,解深密經。覺曩巴說此十經爲如來藏十經,爲後*輪,爲了義經。許彼諸經所說如來藏,與佛自性身,同是谛實有,常恒堅固,無爲相好而自莊嚴。一切有情,從無始生死(以來),于煩惱網[纏]!2沌[!6輥](中),本來具足,以九喻、九義而爲宣說」。

  

  『利益指鬘經』,即漢譯的『央掘魔羅經』。覺曩巴以爲:如來藏與佛的自性身svabha^vaka^ya [P149] ,是同樣的相好莊嚴。自性身是轉依a^s/raya-para^vr!tti所顯的佛自體;衆生本來如是,只是還在煩惱中,沒有顯出而已。這與初期的如來藏說,是符合的。然覺囊巴派以『解深密經』爲如來藏經類,顯然是不妥當的!凡如來藏部類,都是說一乘eka-ya^na的,與『解深密經』的「普爲發展一切乘者」不同。這是拘蔽于『解深密經』的叁時教說,以爲第叁時教才是了義的,這才比附于『解深密經』的後轉*輪。如取『陀羅尼自在王經』的次第(叁時)說法,也許會更合適些!

  

  中國的禅宗,是菩提達磨Bodhidharma從南印度傳來的。「初達宋境」,可能西元四五0年前後,已到達中國了。這一系禅法,本來是「如來(藏)禅」。在流傳中,化導的方便不一,或淺或深,但早就有所謂「密傳」,「密作用」。如福州大安說:「汝諸人各自有無價大寶,從眼門放光,照山河大地;耳門放光,領采一切善惡音響。六門晝夜常放光明,……汝自不識取。……如人負重擔,從獨木橋上過,亦不教失腳,且是什麼物任持便得如是!汝若覓,毫發即不見」(4)。臨濟每說「無位真人」,只是真我的別名。傳說達磨的弟子波羅提,爲王說法,即明說「性在作用」,如『景德傳燈錄』卷叁(大正五一‧二一八中)說:

  

   「問曰:何者是佛?答曰:見性是佛。……王曰:性在何處?答曰:性在作用。王曰;是何作用?……波羅提即說偈曰:在胎爲身,處世名人;在眼曰見,在耳曰聞,在鼻辨香, [P150] 在口談論,在手執捉,在足運奔。遍現俱該沙界,收攝在一微塵,識者知是佛性,不識喚作精魂」。

  

  覺曩巴所傳,禅宗的南方宗旨,對于初期的如來藏說,比論師及後出經典的解說,似乎要切近得多!

  

  

  注【18-001】『大寶積經』卷一一二『普明菩薩會』(大正一一‧六叁二中)。

  注【18-002】『中觀論疏』卷叁(大正四二‧四0下)。

  注【18-003】『密宗道次第(略)論』(「現代佛教學術叢刊」『密宗思想論集』二四八)。

  注【18-004】『景德傳燈錄』卷九(大正五一‧二六七下)。

  

  

  

  第二節 寶性論爲主的如來藏論

  論師們對如來藏tatha^gata-garbha說的條理、分別,都有淡化神我a^tman色釆的傾向。傳說爲堅慧Sa^ramati所造的『究竟一乘寶性論』,『法界無差別論』,及『無上依經』 (1),比較接近如來藏說的本義,代表了如來藏論學的主流。

  

  一、『究竟一乘寶性論』:四卷(古代或作叁卷,五卷),元魏勒那摩提Ratnamati譯。依古代經錄所傳,或作勒那摩提譯,或作菩提流支Bodhiruci譯;或作二人分別的譯出, [P151] 如『開元釋教錄』說:『菩提留支傳本,勒那、扇多參助,其後,……叁處各翻,訖乃參校,其間隱沒,互有不同,致有文旨時間異綴,後人合之,共成通部,見(梁)寶唱等錄』(2)。古代有不同的兩種譯本,在流傳中,僅存一部,傳說爲勒那摩提所譯。這部論──『究竟一乘寶性論』,或簡稱『寶性論』;依『內典錄』說:「一(名)寶性分別七(大?)乘增上論』(3)。這部論有藏文譯本,也存有梵本。依中村瑞隆所作的『[梵漢對照]究竟一乘寶性論研究』,『[藏和對譯]究竟一乘寶性論研究』說:梵本論名Ratnagotravibha^go maha^ya^nottaratantra-s/a^stra,譯義爲『寶性分別、大乘最上秘義論』,與『內典錄』所傳的『寶性分別大乘增上論』相合;西藏譯本作『大乘最上秘論』,沒有說到「寶性分別」(4)。依漢文譯本,分「本論』與「釋論』二部分:「本論』是偈頌;「釋論」有偈頌也有長行,「釋論』中包含了「本論』頌。依中國所傳,全論都是堅慧 Sa^ramati菩薩造的;依梵、藏本,論本偈是彌勒Maitreya菩薩造的,釋論是無著Asan%ga 菩薩造的。真谛Parama$rtha的『婆薮盤豆法師傳』(大正五0‧一九一上)說:

  

  「阿僧伽(即無著)法師殂殁後,天親方造大乘論,解釋諸大乘經。……釋攝大乘、叁寶性、甘露門等諸大乘論」。

  

  天親,是世親Vasubandhu的異譯,無著的親弟。『寶性論』的「寶性」,是佛法僧的「叁寶性」,所以傳說天親釋『叁寶性』論,就是釋『寶性論』。這樣,『寶性論』的釋論,或 [P152] 說無著造,或說世親造。到底是誰?是很難考定的!依『婆薮盤豆傳』說:無著、世親等兄弟叁人,都名爲婆薮盤豆──世親,這也許就是傳說不一的原因!不過『寶性論』的風格與內容,近于瑜伽系,而在如來藏的見解上,與瑜伽系有著根本不同處,所以傳說爲無著造,世親造,似乎還不如傳爲堅慧造的好。至于彌勒造,到底不過表示這一法門的出于未來佛而已!

  

  『寶性論』的組成要素,如『論』說:「佛性、佛菩提,佛法及佛業,諸出世淨人,所不能思議」;「身及彼所轉,功德及成(就)義(利),示此四種法,唯如來境界」(5)。佛所依止的「性」(界dha^tu),經修行而證得的「菩提」bodhi,圓滿一切「法」dharma──「功德」gun!a,及利益衆生的事「業」karman,這四法是本論開示的主題。『釋論』說:「佛、法、僧寶、性、菩提、功德、業,略說此論體,七種金剛句」(6),那是分判全論爲七大科了。漢譯的『究竟一乘寶性論』,分爲十一品;十一品與七金剛句、四法的關系,如下:

  

  圖片

   四 法 │七 句 │十 一 品

 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 │ │ 1.教化品

   │1.佛寶 │ 2.佛寶品

   │2.法寶 │ 3.法寶品

  [P153]

  

   │3.僧寶 │ 4.僧寶品

   │ ┌ │ 5.一切衆生有如來藏品

   1.佛性 │4.性┤ │ 6.無量煩惱所纏品

   │ └ │ 7.爲何義說品

   2.佛菩提 │5.菩提 │ 8.身轉清淨成菩提品

   3.佛法 │6.功德 │ 9.如來功德品

   4.佛業 │7.…

《如來藏之研究 第六章 如來藏學之主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