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如來藏之研究 第五章 如來藏說之初期聖典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體」,異譯『寂調音所問經』作「我」(大正二四‧一0八六中)。

  注【16-006】『大般涅槃經』卷九(大正一二‧四一九上)。

  注【16-007】『大般涅槃經』卷八(大正一二‧四一二下──四一叁上)。

  注【16-008】『大般涅槃經』卷二(大正一二‧叁七八下)。又卷八(大正一二‧四一二下)。『央掘魔羅經』卷二,所說更詳(大正二‧五二五中)。

  注【16-009】『大般涅槃經』卷八(大正一二‧四一二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16-010】『楞伽阿跋多羅寶經』卷二(大正一六‧四八九中)。

  

  

  

  第四節 如來藏不空

  對初期大乘的一切法空sarvadharma-s/u^nyata^說,采取批評態度的,是如來藏 tatha^gata-garbha法門的特色,如『大法鼓經』卷下(大正九‧二九五上、二九六中)說:

  

   「諸不了義空相應經」。 「迦葉白佛言:世尊!諸摩诃衍經多說空義。佛告迦葉:一切空經是有余說」。

  

  「空相應經」與「一切空經」,是通于初期大乘的,可以『大般若經』爲代表。「不了義」,「有余說」,就是指「一切法空」說爲不徹底的,還需要再作解說的。以「一切法空」爲不了 [P141] 義,而要成立某些是不空as/u^nya的,爲後期大乘的特征。這一見解,『央掘魔羅經』等都是一致的。『央掘魔羅經』中,文殊師利Man~jus/ri^說大空:「諸佛如虛空,虛空無有相。…… 解脫則如來,空寂無所有」。央掘魔羅An%gulima^la呵責爲:「嗚呼蚊蚋行,不知真空義」!然後提出了「有異法是空,有異法不空」的見地;並且說:「謂說唯極空,……傾覆佛正法」 (1)。這是針對一切法空是了義說,所作毫不容情的批評。『大般涅槃經』也說:「我已修學一切諸法本性空寂」。複告諸比丘:「莫謂如來唯修諸法本性空寂」(2)。在諸法空寂以上,更有所修的,那當然是不空了。如『大般泥洹經』卷叁(大正一二‧八七五上)說:

  

   「又其空者,如酥蜜瓶,無酥蜜故,名爲空瓶。其實不空,因無物故,形色猶存,當知非空。解脫不空,亦複如是,有形有色,故說不空。……滅諸過患,故名爲空」。

  

  這就是「有異法是空,有異法不空」的見解。昙無谶Dharmaraks!a譯作「不空空」,「空不空」(3)、本義反而晦昧了!『不增不減經』以「涅槃畢竟空寂」,爲「無涅槃見」(4)。『勝鬘經』也說:「如來藏者,墮身見衆生,顛倒衆生、空亂意衆生,非其境界」(5)。「空亂意衆生」、依『寶性論』的解說,是大乘人(6)。總之,『般若經』等說一切法空,如來tatha^gata,無上菩提anuttara-bodhi、涅槃nirva^n!a也是畢竟空寂的,在如來藏學者看來,是不對的,是「有余說」,「不了義說」。 [P142]

  

  「有異法是空,有異法不空」,意思是:有些是空的,另外一些是不空的,這就是佛教中的「有宗」。這種思想,在部派佛教中,有二大系。如說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說:有爲 sam!skr!ta、無爲asam!skr!ta法是實有的,我a^tman與我所a^tmi^ya是沒有的。經上說「諸行空」,是說諸行──五蘊沒有我(與我所),而有爲法是不空的。這一思想體系,在大乘中,就是瑜伽師Yoga^ca^ra所說:依他起性para-tantra-svabha^va是有爲,圓成實性 parinis!panna-svabha^va是無爲,這是有的;遍計所執性parikalpita-svabha^va的我、法執 gra^ha,是沒有的。一切法空,是說依他起(及圓成實)性上,沒有遍計所執性,依他與圓成是不可空的:這是「情(執)空法有」說。說出世部Lokottarava^din以爲:「世間法從顛倒生業,業生果,故是不實。出世法不從顛倒生,故是真實」(7)。世間法虛妄,出世法真實,被稱爲「俗妄真實」說。虛妄的是空,真實的不空,在大乘思想界,就與如來藏說相合。如『大法鼓經』(8)說:

  

   「除如是等方廣大經,不說余經,唯說如來常住及有如來藏而不舍空,亦非身見空,空彼一切有爲自性」。「一切佛經皆說無我,而彼不知空無我義,彼無慧人趣向滅盡。然空無我說亦是佛語,所以者何?無量塵垢諸煩惱藏常空涅槃。如是涅槃是一切句,彼常住安樂,是佛所得大般涅槃」。 [P143]

  

  空與不空,如來藏法門,不出于這一原則。第一則經文說:佛說如來常住,有如來藏,但也說到空。空的含義,是一切有爲法無自性,不是說一切有部那樣,只以無我(身見)爲空。有爲自性空,如來(無爲)不空,『大般涅槃經』正是這樣說的。如文殊勸純陀Cundakarma^raputra 說:「汝今當觀諸行性相,如是觀行具空叁昧」:這是有爲空。純陀以爲:如來是不屬于有爲的,所以說:「勿觀如來同于諸行」!「如來真實是無爲法,不應複言是有爲也」(9)。但大乘經中,說一切法皆空,如來與涅槃也是空的、這又是什麼意義呢?第二則經文以爲:涅槃常空,那是說諸煩惱藏空,如『大般涅槃經』卷五(大正一二‧叁九五中)說:

  

  「空者,謂無二十五有,及諸煩惱,一切苦,一切相,一切有爲行,如瓶無酪,則名爲空。不空者,謂真實善色,常樂我淨,不動不變,猶如彼瓶色香味觸,故名不空」。

  

  瓶,譬如大般涅槃。瓶中有酪,那是爲無量煩惱生死所藏了。涅槃空,是說涅槃出離一切煩惱、諸行;離諸行的大般涅槃,是不空的。這一基本見解,就是「勝鬘經』所說的空如來藏 s/u^nya-tatha^gata-garbha與不空如來藏as/u^nya-tatha^gata-garbha(10);也就是『不增不減經』所說的:「一者、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清淨法,二者、如來藏本際不相應體及煩惱纏不清淨法」(11)。『央掘魔羅經』卷二(大正二‧五二七中──下)說:

  

   「有異法是空,有異法不空。……雲何于空相,而言真解脫!……如來真解脫,不空亦如 [P144] 是。出離一切過,故說解脫空,如來實不空。離一切煩惱,及諸天人陰,是故說名空」。俗空真實,有爲行空而無爲──如來涅槃不空,是如來藏說的決定說。

  

  後期大乘佛教,是以一切法空爲不了義,而說「有異法是空,有異法不空」的。依『般若經』本義,「空、無相、無願」,與「無生、清淨、寂滅」等,同樣是甚深涅槃的增語(12);空與無的意義,是不相同的。『般若』說一切法如幻如化,涅槃也如幻如化(13)。在空義的發展中,本性空prakr!ti-s/u^nyata^、自性空svabha^va-s/u^nyata^特別發展,空是本性如此,沒有自性,不是說沒有一切法。所以,如幻如化的有(包含了菩薩大行與如來果德),當下就是畢竟空寂,即有即空,空有無礙。但在初期大乘的發展中,一般著重于離情執的觀照(空觀、空慧),空與無生寂滅的同異問題,早已被提出來,空與寂(無生涅槃)是一致的嗎?『須真天子經』說:「空寂適等,亦複無異」(14)。『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』,卻以空、無相、無願爲淺,更說佛菩提道(15) 。實在的說,一切法如幻,一切法空的法門,不適于一般根性,一般初學是不能正確理解的。如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二六,說法終了時(大正八‧四一六上)說:

  

   「若新發意菩薩,聞是一切法畢竟性空,乃至涅槃亦皆如化,心則驚怖。爲是新發意菩薩故,分別生滅者如化,不生不滅者不如化」。

  

  一切法如幻,一切法性空,是不適于初發心人的。『小品般若』沒有說到,而『大品般若』 [P145] 終了時,就提出了:爲新發意人說:「生滅如化,不生不滅不如化」,與俗空、真實不空的法門相合。『解深密經』『無自性相品』也說:久行利根,聽說一切法性空,就能現證。五事不具足的鈍根聽了一切法空,不是反對空相應,就是顛倒僻解,自誤誤人。這暗示空相應經流行,對于根機不適合的,引起了嚴重的副作用,所以不能不解釋深密,成爲顯了明白,易信易解的法門(16) 。解說爲有些是空的,有些是不能不有(不空)的,對于初機鈍根,就可以方便引入正道了。在大乘空教的發揚中,『大品般若經』(末了),『解深密經』,如來藏法門,表示了時代佛教的共同傾向。不過,依『般若經』意,爲初學者不得不說「不生不滅不如化」(不空)。『解深密經』以爲:爲初學者,還需要作一下淺顯的解釋。但如來藏法門,卻呵責空教,宣說真實不空的究竟法門,與『般若』、『深密』經意,恰好相反!

  

  

  注【17-001】『央掘魔羅經』卷二(大正二‧五二七中──五二八上)。

  注【17-002】『大般涅槃經』卷叁(大正一二‧叁七九上)。

  注【17-003】『大般涅槃經』卷五(大正一二‧叁九五中)。

  注【17-004】『不增不減經』(大正一六‧四六六下)。

  注【17-005】『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』(大正一二‧二二二中)。

  注【17-006】『究竟一乘寶性論』卷四(大正叁一‧八四0上)。 [P146]

  注【17-007】『叁論玄義』(大正四五‧八下)。

  注【17-008】『大法鼓經』卷上(大正九‧二九一中)。又卷下(大正九‧二九六中)。

  注【17-009】『大般涅槃經』卷二(大正一二‧叁七叁下、叁七四中)。

  注【17-010】『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』(大正一二‧二二一下)。

  注【17-011】『不增不減經』(大正一六‧四六七中)。

  注【17-012】拙作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』(七一七──七一八)。

  注【17-013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八(大正八‧二七六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17-014】『須真天子經』卷四(大正一五‧一一一上)。

  注【17-015】『大方等大集經』卷叁(大正一叁‧二一下)。

  注【17-016】『解深密經』卷二(大正一六‧六九五中──六九六上)。 [P147]

  

《如來藏之研究 第五章 如來藏說之初期聖典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