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如来界,内容完全一样。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七(大正一二‧四0七上、中)说:
「佛法有我,即是佛性」。
「我者,即是如来藏义。一切众生悉有佛性、即是我义」。
如来藏、佛性,与我是同一的。在世俗语言中,我与众生sattva是同义词,所以众生界 sattva-dha^tu也与如来藏的意义相同。『不增不减经』,就是依众生界而立论的,如经(大正 [P134] 一六‧四六七中)说:
「不离众生界有(如来)法身,不离法身有众生界;众生界即法身,法身即众生界。舍利弗!此二法者,义一名异」。
与众生界同义的法身dharma-ka^ya,依经上说:法身随生死流,名为众生;修菩提行,名为菩萨;离一切烦恼苦迫而得自在,名为如来。「此三种法,皆真实、如、不异、不差」(1),也就是从众生界──我的立场,说众生、菩萨、如来法身的无二无别。『大法鼓经』也说:「若勤方便,除烦恼垢,尔乃得我」。「常住安乐,则必有我」。「彼众生界,无边净明」(2)。『央掘魔罗经』说: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我。……断一切烦恼,故见我界」(3)。可见我与我界,众生与众生界,都就是如来藏、如来界(性)、佛藏、佛性的异名。这是如来藏法门的根本论题,是生死与涅槃的主体;是迷成生死、悟成如来的迷悟所依;是证见的内容。这样的如来藏我说,在佛法中,的确是初期大乘所不曾见过的。
如来藏,约如来(性)在众生身中说。众生身中有如来藏,主要是说明本有如来德性,所以众生有成佛的可能。『华严经』「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也是这个意思。但众生身中的如来藏,明确的说是我的别名。印度神学中的我,与梵同体,而成为生死中的主体。在如来藏法门中,我与如来不二,依我而可以成佛,也就是众生的主体。『不增不减经』(大正一六‧四六六中)说: [P135] 「不如实知一法界故,不如实见一法界故,起邪见心,谓众生界增,众生界减」。
「一法界」,下文又作「一界」。在如来藏法门中,「界」dha^tu是普遍使用的术语,如众生界,我界,如来界,佛界,法界。界是界藏(矿)、界性,如金矿中有金性,银矿中有银性,表示本来如此,只是隐藏而没有显现出来。等到经冶炼而显发出来,也还是那样的界性。界是「不失自性」的,『阿含经』说:「法界常住」,「善达法界」;在如来藏说中,界就是如来藏我的别名。『华严经』常说「诸法界」,法界与法界,平等不二,所以是「一法界」,「一界」。众生的界性,如来的界性,平等平等。所以众生入涅槃,从众生而成为如来,不是灭去众生,众生就是如来:众生界是不增不减的。如来藏是「俗妄真实」说,所以这不是染净一如,而是众生性与如来性,界性的无二无别。经上说:「彼众生界,无边净明」(4)。不过约众生性说,名众生界;约众生位中的如来性说,名如来界。只此「无边净明」的「一(法)界」,随染还净,而有众生、菩萨、如来等名称。如『不增不减经』(大正一六‧四六七上──中)说:
「众生界者,即是如来藏;如来藏者,即是法身。……此法身,过于恒沙无边烦恼所缠,从无始世来,随顺世间,波浪漂流,往来生死,名为众生」。 「此法身,厌离世间生死苦恼,……修菩提行,名为菩萨」。 「此法身,离一切世间烦恼使缠,过一切苦……离一切障,离一切碍,于一切法中得自 [P136] 在力,名为如来」。
众生界「无边净明」,由于无量烦恼所缠缚,成为生死流转的众生。众生的界性,就是如来藏我。众生,菩萨,如来,界性是没有不同的。如来法身流转而成为众生,是如来藏法门的通义,『不增不减经』以外,还有其他的经说,如(5)说:
1.「雪山有一味药。……如是一味,随其流处,有种种异;是药真味,停留在山,犹如满月。……一味者,喻如佛性。以烦恼故,出种种味,所谓地狱、畜生、饿鬼、天、人」。 2.「如来之藏,是善不善因,能遍兴造一切趣生,譬如伎儿,变现诸趣」。 3.「生死者,依如来藏。……有如来藏故得有生死,是名善说」。 4.「彼自体变百千亿种形色别异,谓地狱色、畜生色、饿鬼色、天色、人色、声闻色、缘觉色、菩萨色、佛色」。
如来藏我,是众生身中,有如来那样的「十力、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」的(6)。不过在烦恼缠缚中,「无边净明」还不能显发,所以成为流转中的众生,生死是以如来藏我为依止的。这一被称为「不思议我」、「大我」、「真我」的法门、对于传统及初期大乘的佛教界,无疑的会引起震惊,引起怀疑。怀疑的是:印度自有佛教以来,一贯的宣说「无我」,而现在却说非有我不可 [P137] 。「我」是印度神教固有的,现在佛法也说有我,与印度的神学有什么差别?对于这些疑问,『大般涅槃经』尽量的用比喻来解说。现在说我,与过去说无我的关系,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二,举了旧医与新医,治病用乳的比喻(大正一二‧三七八下──三七九上)说:
「我为医王,欲伏外道,……是故如来于佛法中,唱说无我。为调(伏)众生故,为知时故,说是无我。有因缘故,亦说有我,……非如凡夫所计吾我。……是故说言诸法无我,实非无我。何者是我?若法是实、是真、是常、是主、是依,性不变易者,是名为我」。
经文的意思是:为了破斥凡夫外道的我,所以说无我。凡夫外道的我,「如虫食木,偶成字耳」,其实并不理解,只是妄执。为了破凡夫外道而说无我,其实不是没有我。什么是我?经上举出了是常、是主等定义,以为这才是真我。经上又举了苦毒涂乳的比喻:小儿有病,不适宜服乳,所以在母乳上涂了苦味,说乳是毒的,吃不得的。等到小儿病好了,又让他服乳。这比喻所比喻的,如『大般泥洹经』卷五(大正一二‧八八三下)说:
「如来诱进化众生故,初为众生说一切法修无我行。修无我时,灭除我见;灭我见已,入于泥洹。除世俗我,故说非我方便密教,然后为说如来之性,是名离世真实之我」。
先禁乳,后服乳;先说无我,今说有我。上来两则的用意,是一样的。过去为什么不说真我?只为了根机的不适合。一向没有听说过,所以如来藏法门,被称为「方等秘密之藏」,表示了 [P138] 过去没有公开宣说的事实。如来藏我与印度外道所说的我,到底有没有关系?『大般涅槃经』是认为有关的。如经(7)说:
「所有种种异论,咒术,言语文字,皆是佛说,非外道说」。
这一见解,是如来藏说者的信念,也可说是大乘共通的见解。印度文化,文化中的善法,连咒术、文字学在内,都是佛说的。这当然是过去佛说过的,不过流传人间久了,有些不免被误解了,这才演变为,印度种种的宗教神学。如印度教说有我,现在佛法也说我;外道说是从佛法中来的,佛法说有我,当然会与神教相同。不过外道虽说有我,在理解上不免错误了。外道说我,是多种多样的,如经(8)说:
「凡夫愚人所计我者,或言大如拇指,或如芥子,或如微尘」。 「凡夫愚人说言:一切有我。……我相大如拇指,或言如米,或如稗子。有言:我相住在心中,炽然如日」。
如来藏我,「具三十二相,八十种好,结加趺坐」,当然与外道所说的不同。『涅槃经』又举刀的比喻:有人只听说刀,虽说刀而不知刀的真相;有的见了刀,才说有刀。听说有刀,虽不知刀的真相,到底是从真刀来的,不过没有亲见而只凭传说吧了!这是说,外道说我与佛法说我,是同一来源,只是外道凭传说,误解而没有真知(9)。依据这一比喻,可见印度神我所说的我, [P139] 从佛法中来,而不是佛法所说的我,从外道中来;这真是非常巧妙的解说!好在古佛所说,是不能从历史去证明的。印度神教所说的我,并不只是「大如拇指」,「小如微尘」,……。奥义书 Upanis!ad说我是常、是乐、是知,也说周遍清净,与「是实、是真、是常、是主、是依」的如来藏我,确是非常相近;特别是如来与如来藏我,梵与我的关系。佛经说:外道所说的我,是从佛法中来的,事关过去佛所说,只可以信仰,而不能从历史去证明。反之,在现实世界中,印度神教先说有我,释尊否定他们,建立无我的宗教;到西元二、三世纪,佛教才宣说如来藏我,却是历史的事实。所以『大般涅槃经』的比喻与解说,只能说是信仰而已。『楞伽经』说:「开引计我诸外道故,说如来藏」(10)。佛教为了适应印度神教文化,为了诱化主张有我的外道们,使他们渐入佛法,所以方便的宣说如来藏我,这也许更符合佛教方便适应的事实!
注【16-001】『不增不减经』(大正一六‧四六七下)。
注【16-002】『大法鼓经』卷下(大正九‧二九七上、二九六下、二九七中)。
注【16-003】『央掘魔罗经』卷四(大正二‧五三九下──五四0上)。
注【16-004】『大法鼓经』卷下(大正九‧二九七中)。
注【16-005】1.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七(大正一二‧四0八中)。2.『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』卷四(大正一六‧五一0中)。 3.『大宝积经』卷一一九『胜鬘夫人会』(大正一一‧六七七下)。4.『清净毗尼方广经』(大正二四‧ [P140] 一0八0下);「自…
《如来藏之研究 第五章 如来藏说之初期圣典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