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如来藏之研究 第五章 如来藏说之初期圣典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佛已来,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」(8)。『大般涅槃经』卷四(大正一二‧三八八中、三八九中)说:

  

   「我已久住是大涅槃,种种示现神通变化,……如首楞严经中广说」。 「众生皆谓我始成佛,然我已于无量劫中所作已办」。

  

  『涅槃经』的久已成佛,久已住大涅槃,与『法华经』所说的一样,说明了释迦如来的久证常身,寿命无量。但所说的久已成佛,寿命无量,也有解说为未来还是有数量的;在成佛以前,也有不是常住的意味。无常法,不可能成为常住的;常恒是始终没有变异的,所以为了贯彻如来是常、是恒,非达到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可。从来就是常恒不变易的,这不只是释迦佛,而是一切佛、一切众生。

  

  常住不变的如来,不唯是理性的,唯是智慧的,在如来藏法门中,久住大涅槃的如来,是有 [P128] 色相的,这是与二乘涅槃大大不同的,如经(9)说:

  

   1.「涅槃者,名为解脱。……言非色者,即是声闻、缘觉解脱;言是色者,即是诸佛如来解脱」。 2.「常解脱非名,妙色湛然住,非声闻、缘觉、菩萨之境界」。 3.「虚空色是佛,非色是二乘;解脱色是佛,非色是二乘」。「第一义净身,妙法身真实」。 4.「一切诸如来,解脱有妙色」。

  

  如来在大般涅槃的真解脱中,是有色的,所以『胜鬘经』说:「如来妙色身,世间无与等。 ……如来色无尽,智慧亦复然」(10)。『法华经』也说:「微妙净法身,具相三十二」(11)。这是从大众部「如来色身无有边际」发展而来的。

  

  如来藏法门是「法身有色」说。从如来常恒不变,论到众生因位,就是众生身有如来藏。如来涅槃(或法身)是有色的,如来藏当然也有色相,如经(12)说:

  

   1.「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,有如来智、如来眼、如来身,结加趺坐、俨然不动」。 2.「如来性是无作,于一切众生中,无量相好清净庄严」。「佛性于一切众生所,无量相好清净庄严」。 [P129] 3.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,无量相好,庄严照明」。 4.「如来藏自性清净,转三十二相,入于一切众生身中)。

  

  如来(涅槃)与如来藏,是有色的,有无量相好庄严,这是初期如来藏说的特色!

  

  佛所说法,除常住不变的如来与如来性(佛性),都是方便说。如来藏法门,贯彻了这一理念。如『法华经』说:「唯有一乘法」;二乘的涅槃,「是灭非真灭」。这是从「三乘兼畅」(承认二乘的涅槃是真实),而进入「会归一乘」的阶段。如来藏法门,充分发展了这一倾向。佛所说的法,如「归依三宝」,三宝中有二乘圣者;「知四谛」,一般以为前三谛是有为,四谛是为声闻说的;「三乘」,有二乘与二乘的涅槃。现在说:这都是方便说,真实是「一归依」── 归依佛;「一谛」──灭谛;「一乘」一──大乘;「一究竟涅槃」──如来涅槃。有论典风味的『胜鬘经』,说得最简练而明白,如(13)说:

  

   1.「归依第一义者,是归依如来。此(法与僧)二归依第一义,是究竟归依如来。……如来即三归依」。 2.「圣谛者,非声闻、缘觉谛。……非虚妄者,是谛、是常、是依,是故灭谛是第一义。不思议是灭谛,过一切众生心识所缘,亦非一切阿罗汉、辟支佛智慧境界」。 3.「声闻、缘觉乘,皆入大乘,大乘者即是佛乘,是故三乘即是一乘」。「二乘者入于一 [P130] 乘,一乘者即第一义乘」。 4.「唯有如来应等正觉得般涅槃」。

  

  『央掘魔罗经』也说:「一乘、一归依,佛第一义依」(14)。『大般泥洹经』也说:「唯一归依佛,当知非有三。终归平等道,佛法僧一味」。四真谛中「灭谛者,是如来性」(15)。「声闻、缘觉及诸菩萨,皆当悉归如来泥洹,犹如百川归于大海常住之法」(16)。无边佛法,会归于一── 一依、一谛,一乘,一涅槃。归依一,就是如来,是常是遍,无量相好,尽未来际的示现一切,利益众生。这不只是果德的仰信而已,是可以体验的。如来,不仅是如来,也是如来性(佛性、如来藏),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」,也是要从自己去体证实现,如『大般涅槃经』卷八(大正一二 ‧四一0中)说:

  

   「如来秘藏有佛性故,其有宣说是经典者,皆言身中尽有佛性。如是之人,则不远求三归依处。何以故?于未来世,我身即当成就三宝」。

  

  「一切众生有如来藏」(性),在理论上,指出众生本有的清净因,人人可以成佛的可能性。在修行上,不用向外驰求,依于自身的三宝性──如来性,精进修行来求其实现。这一「为人生善」的切要方法,在宗教的实践精神上,有着高度的价值!有头陀风格,传如来禅 tatha^gatagarbha-dhya^na的达摩门下,在中国佛教界,放出无比的光辉,正是继承这一方针。 [P131]

  注【15-001】『阿毗达磨俱舍论』卷六(大正二九‧三四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15-002】『阿毗达磨俱含论』卷六(大正二九‧三四上)。

  注【15-003】『异部宗轮论』(大正四九‧一五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15-004】1.『不增不减经』(大正一六‧四六七上──中)。2.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二(大正一二‧三七七中)。3.大宝积经』卷一一九『胜鬘夫人会』(大正一一‧六七七中)。4.『央掘魔罗经』卷三(大正二‧五三二上 ──中)。5.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三(大正一二‧三八五上)。

  注【15-005】『不增不减经』(大正一六‧四六七中)。

  注【15-006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一(大正九‧三九五上)。又卷四(大正九‧四一九上)。

  注【15-007】『首楞严三昧经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六四五上)。

  注【15-008】『妙法莲华经』卷五(大正九‧四二中)。

  注【15-009】1.『大般涅槃经』卷五(大正一二‧三九一下──三九二上)。2.『大法鼓经』卷上(大正九‧二九二下)。 3.『央掘魔罗经』卷二(大正二‧五二七下、五三0下)。4.『央掘魔罗经』卷三(大正二‧五三一下)。

  注【15-010】『大宝积经』卷一一九『胜鬘夫人会』(大正一一‧六七三上)。

  注【15-011】『妙法莲华经』卷四(大正九‧三五中)。

  注【15-012】1.『大方等如来藏经』(大正一六‧四五七中──下)。2.『央掘魔罗经』卷二(大正二‧五二五中、五二六中)。3.『大法鼓经』卷下(大正九‧二九七中)。4.『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』卷二(大正一六‧四八九上)。 [P132]

  注【15-013】『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』1.(大正一二‧二二一上)。2.(大正一二‧二二一中──二二二上)。 3.(大正一二‧二二0下──二二一上)。4.(大正一二‧二一九下)。

  注【15-014】『央掘魔罗经』卷二(大正二‧五三0上)。

  注【15-015】『大般泥洹经』卷五(大正一二‧八八四下、八八三上)。

  注【15-016】『大般泥洹经』卷六(大正一二‧八九五中)。

  

  

  

  第三节 如来藏我

  般涅槃parinirva^n!a四德中,我a^tman最为特出,而是传统佛教所难以信受的。从释尊说法以来,佛法一贯的宣说无我nira^tman;「诸法无我」,是「三法印」的一印,是以无我来印定为是佛法的(与外道说不同)。部派佛教中,犊子部Va^tsi^putri^ya等立「我」。被称为附佛法外道。然犊子部与说转部Sam!kra^ntiva^din,成立「我」论的目的,是为了成立生死流转,从系缚到解脱的联系,而不是以「我」为真理,为证悟的内容。所以初期大乘的『宝积经』,虽说「圣性」是常、是乐、是净,还是说无我,如『大宝积经』卷一一二『普明菩萨会』(大正一一‧六三五下)说:

  

   「是性常住,诸法常如故。是性安乐,涅槃为第一故。是性清净,离一切相故。是性无我 [P133] ,求我不可得故」。

  

  到了如来藏tatha^gata-garbha说兴起,揭示如来藏我的法幢,在佛教、大乘佛教界、可说是划时代的变化,意义太不平常了!如约因圆果满的如来tatha^gata,说如来涅槃界有「我」德,还可以说我是「自在」义,以佛果的「八自在」来解说。但如来藏说的宏传者,从如来的常、乐、我、净,说到一切众生有如来藏我。从如来而说到我,如来性tatha^gata-dha^tu就是我,这不能不回忆到释尊的时代,世俗所说的「如来」,有与神「我」的同样意义。如来与我,神教所说的梵brahman与我,不是非常类似吗?佛法渐渐的进入「佛梵同化」的时代。

  

  从如来而说到如来藏,有一系列的相关名词。如来藏从譬喻而来,有印度神教的神学渊源。如来界──如来性的意义相同,但有佛教的学理意味。依梵文的『宝性论』,知道「佛性」是佛藏buddha-garbha,或佛界buddha-dha^tu的汉译。佛藏与如来藏,佛界与…

《如来藏之研究 第五章 如来藏说之初期圣典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