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 如來藏思想探源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「初期大乘」經所說的如來身,深受大衆部的影響。但起初,注意到人間成佛,涅槃的事實,所以多數大乘經,說如來壽命多少劫,然後入涅槃,沒有說「壽量無邊際」。大衆部系的如來觀,在大乘經中,通過了甚深法性的體現。在對于如來的正觀,如『阿!B粊佛國經』說:「如仁者上向見(虛)空,觀阿!B粊佛及諸弟子等,並其佛剎當如是」(18)。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說:「若法自性無,是爲無所有。何以故?無憶故是爲念佛」(19)。『金剛般若經』說:「若見諸相非相,則見如來」(20)。『如幻叁昧經』說:「察于如來如虛空界,……如來如虛空,虛空、如來則無二 [P26] 矣」(21)。『諸佛要集經』說:「如來至真不可得見,……如來何在而欲見耶」?「諸如來等則爲法身,無有色像,佛身無漏。……無像無見,不可捉持,(如)欲睹虛空而不可見」(22)。『文殊般若經』說:「不生不滅,不來不去,非名非相,是名爲佛」(23)。『思益經』說:「不以色見佛,不以受、想、行、識見佛,是名歸依佛」(24)。『維摩诘所說經』說:佛「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」(25)。『般若』及有關文殊Man~jus/ri^的經典,念佛、見佛,著重于超越色相、有無的勝義(如、法界等),如『諸佛要集經』卷上(大正一七‧七六二下)說:

  

   「無形而現形,亦不住于色,欲以開化衆(生),現(色)身而有(所)教(化)。佛者無色會,亦不著有爲,皆度一切數,導師故現身」。

  

  佛沒有色像,爲衆生而現色像,色相莊嚴是示現的,不可以色、聲等相去擬想如來。這是「法身無色」說,從「真空觀」來,是上座部(說一切有部等)色相非佛,功德、法性爲法身的大乘化。

  

  『般舟叁昧經』的念佛、見佛,佛是具足色相莊嚴的。見佛而了解爲「唯心所現」,然後悟入空性(26)。這一思想,充分發達而表顯于『華嚴經』。色相莊嚴與法界不二,佛超越一切,惟有虛空勉強的可以作爲譬喻,然到底著重于從色相莊嚴的無盡無礙,去表現如來的究竟圓滿。這是「法身有相」說,從「假相(勝解)觀」來,更近于大衆部「色身無邊際」的佛身。在如來藏說 [P27] 中,法身爲如來藏的同義詞,色相莊嚴,是與『華嚴經』的如來相近的。

  

  

  注【4-001】『增壹阿含經』卷一(大正二‧五四九下)。

  注【4-002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叁四(大正二七‧一七七上)。

  注【4-003】『雜阿毗昙心論』卷一0(大正二八‧九五叁上)。

  注【4-004】『阿毗達磨俱舍論』卷一四(大正二九‧七六下)。

  注【4-005】『阿毗達磨順正理論』卷叁八(大正二九,五五七上)。

  注【4-006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二四(大正二‧一七六下)。『相應部』 「念處相應」(南傳一六上‧叁八五)。

  注【4-007】『般若燈論釋』卷一四(大正叁0‧一二七下)。

  注【4-008】『佛藏經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七八六下)。

  注【4-009】『中阿含經』卷七『象迹喻經』(大正一‧四六七上)。『中部』(二八)『象迹喻大經』(南傳九‧叁四0)。

  注【4-010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一二(大正二‧八0中──下)。又卷一五(大正二‧一0一上──下)。

  注【4-011】『義足經』卷下(大正四‧一八五下)。

  注【4-012】『增壹阿含經』卷二八(大正二‧七0七下──七0八上)。

  注【4-013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一九(大正叁0‧叁八二中)。

  注【4-014】1.『異部宗輪論』(大正四九‧一五中)。2.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四四(大正二七‧二二九上)。3. [P28] 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一七叁(大正二七‧八七一下)。

  注【4-015】『增壹阿含經』卷二一(大正二‧六五七中)。

  注【4-016】『妙法蓮華經』卷四(大正九‧叁五中)。

  注【4-017】『鸠摩羅什法師大義』卷上(大正四五‧一二叁下)。

  注【4-018】『阿!B粊佛國經』卷下(大正一一‧七六0中)。

  注【4-019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二叁(大正八‧叁八五中)。

  注【4-020】『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』(大正八‧七四九上)。

  注【4-021】『如幻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一叁九中)。

  注【4-022】『諸佛要集經』卷上(大正一七,七六二下)。又卷下(大正一七‧七六五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4-023】『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上(大正八‧七二八上)。

  注【4-024】『思益梵天所問經』卷叁(大正一五‧四八中)。

  注【4-025】『維摩诘所說經』卷下(大正一四‧五五五上)。

  注【4-026】『般舟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叁‧九0五上──九0六上)。

  

  

  

  第二節 如來與界

  如來界tatha^gata-dha^tu,是如來與界的結合詞。在如來藏tatha^gata-garbha說成立 [P29] 以前,「初期大乘」經中,已有如來界一詞;而「原始佛教」中,「界」是極重要的術語。在佛法的發展中,界是怎樣的成立如來界,又進而與如來藏合流呢?這是非常有意義而值得探究的!在原始結集中,界與界相應而組成一類──「界相應」dha^tu-samprayukta(1)。「界相應」中,十八界、七界、六界等,數量是很多的。『中阿含經』有『多界經』,共立六十二界,是說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所傳的。南傳『中部』立四十一界,是銅鍱部Ta^mras/a^t!i^ya所傳的。趙宋法賢的異譯本,名『四品法門經』,立五十六界(2)。在早期的經典中,界是重于「多界」──種種界的。如『雜阿含經』說:「當知諸界,其數無量」(3),界是無量無數的。界的重要意義,一、「衆生常與界俱,與界和合」。如善心與善界俱,不善心與不善界俱;如善行者與善行者共俱,惡行者與惡行者共俱。衆生與界和合,如「膠漆得其素,火得風熾然,珂乳則同色;衆生與界俱,相似共和合,增長亦複然」(4)。界不是現行心,也不是衆生,而是與(心)衆生相對應、相和合,而助增勢力的。二、「緣種種界,生種種觸」等,界是十八界。言說,見,想,思,欲,願,士夫,所作,施設,建立,部分,顯示,受生,這都是緣(根、境、識)界而生起的(5)。叁、衆生生死流轉,都緣界而起;出離方面,解脫界──「斷界、無欲界、滅界」,是修止觀而得的(6)。光界……滅界──七界,是正受(叁摩跋提)所得的(7)。從上來所說,界的含義,是相當複雜的!『瑜伽論』說:「因義、……本性義,……是界義」(8)。界dha^tu 。從dha [P30] 而來,有「根基」、「成素」的意義(9)。構成事物的元素,對成果說,是「因義」;約自體說,是「不失自性」的本質、質素(性)。界是種種不同的,所以『俱舍論』說:「有說:界聲表種類義」(10)。如地是堅性,水是濕性,立爲「地界」、「水界」。對他,是不同的別類(別性);對同一性的,是共同的通類(通性)。不過遍通一切的大通性(界),在原始的教典中,似乎還沒有說到。界有「性」義,「類」義,「因」義,但因是依止因,如「無明緣行」,「根境識緣觸」,與後代的種子因不合。

  

  法界dharma-dha^tu,『雜阿含經』已經說到了。在十八界中,與意根界、意識界相關的,是法界。依古人解說,法界的內涵極廣,十七界以外的,都屬于法界。如約意識能知一切法來說,一切法都可以攝屬法界。『中阿含經』說:舍利弗S/a^riputra自己說:世尊如在一日一夜到七日七夜中,以異文異句而問同一意義,我也能夠在一日一夜到七日七夜中,以異文異句來解答同一意義。佛贊歎舍利弗,的確能這樣的回答,因爲「舍梨子比丘深達法界故」(11)。舍利弗的「深達法界」,就是大智的「深入法界」,法界是什麼意義呢?佛爲比丘說緣起法 prati^tya-samutpa^da,pat!icca-samuppa^da,說到了法界。這一段文,與大乘深法性有深切的關系,引有關的不同譯文如下(12):

  

   1.『雜阿含經』:「若佛出世,若未出世,此(緣起)法常住,法住,法界。……此等諸 [P31] 法,法住,法空(?)、法如法爾,法不離如、法不異如,審谛、真實、不顛倒」。 2.『舍利弗阿毗昙論』:「若諸佛出世,若不出世,法住,法界(?),住彼法界。…… 若如此法,如爾非不如爾,不異不異物,常法,實法,法住,法定:如是緣,是名緣」。 3.『阿毗達磨法蘊足論』:「若佛出世,若不出世,如是緣起,法住,法界。……此中所有法性,法定,法理,法趣;是真,是實,是谛,是如,非妄,非虛,非倒,非異:是名緣起」。 4.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:「如來出世,若不出世,法住,法性。……」。 5.『瑜伽師地論』:「……。法性……法住……法定……法如性……如性非不如性……實性…

《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 如來藏思想探源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