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『大乘密嚴經』,叁卷,唐永隆、垂拱元年間(西元六八0──六八五),地婆诃羅 Diva^kara譯。唐永泰元年(西元七六五),不空Amoghavajra再譯,也名爲『大乘密嚴經』,叁卷。
屬于如來藏說的論典,有:
1.『究竟一乘寶性論』,四卷,元魏正始五年(西元五0八)來華的,勒那摩提Ratnamati 所譯。這部論,有本頌,解釋──偈頌及長行,沒有標明造論者的名字。漢譯以外,現存有梵 [P8] 本與藏譯本。依中國古人的傳說,『寶性論』是堅慧Sa^ramati菩薩造的。但西藏傳說:偈頌是彌勒Maitreya造,釋論是無著Asan%ga造的。對于本論的作者,近代有不同的見解。真谛的『婆薮盤豆法師傳』說:世親Vasubandhu造叁寶性論(9)。「叁寶性」就是「寶性」,所以『梵漢對照究竟一乘寶性論研究』,推定爲堅慧造本頌,世親造釋論(10)。
2.『佛性論』,四卷,真谛于陳代譯出。論初,破斥外道、小乘、大乘空執,立叁性、叁無 性;以下部分,與『究竟一乘寶性論』釋,大致相合。傳爲世親造,恐未必是。
3.『大乘法界無差別論』,二卷,堅意菩薩造。現存有二本‧一、五言的二十四頌,分爲十二義,別別解釋,這是賢首疏所依的論本。二、總舉七言的二十四頌,然後分十二義解釋。論義相同,都說是唐提雲般若所譯。然『開元釋教錄』所記,指五言頌本說。
『究竟一乘寶性論』,『佛性論』,『大乘法界無差別論』,與『無上依經』,意義都非常接近。這是西元四世紀末,論師將當時流行的如來藏經典,分爲十門(或十二義)而作貫攝的論集。這還是如來藏說(沒有引用『楞伽經』),不是「如來藏緣起」說。大概與『寶性論』同時,傳出了『楞伽經』,立「如來藏藏識」tatha^gatagarbha-a^layavijn~a^na,如來藏與藏識合流,于是又有『大乘起信論』那樣的論典。『起信論』與『楞嚴經』,有「疑僞」的傳說,所以不加論列。 [P9]
注【2-001】『如來興顯經』卷叁(大正一0‧六0七下)。
注【2-002】『大哀經』卷六(大正一叁‧四叁九中──下)。
注【2-003】『出叁藏記集』卷二(大正五五‧九下──一0上)。
注【2-004】『出叁藏記集』卷八(大正五五‧六0中)。
注【2-005】『出叁藏記集』卷八(大正五五‧六0上)。
注【2-006】『出叁藏記集』卷一四(大正五五‧一0叁上)。
注【2-007】『出叁藏記集』卷四(大正五五‧叁0中)。
注【2-008】拙作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』(六一0──六一二)。
注【2-009】『婆薮盤豆法師傳』(大正五0‧一九一上)。
注【2-010】中村瑞隆『梵漢對照究竟一乘寶性論研究』序說(五八──六一)。
第叁節 如來藏的名稱與意義
如來藏tatha^gata-garbha說,是「後期大乘」(經)的主流,經「初期大乘」的演化而來。「佛法」而演化爲「大乘佛法」,根本的原因,是「佛涅槃後,佛弟子對佛的永恒懷念」。佛功德──如來光明智慧莊嚴與淨土莊嚴,菩薩的自利行與利他行,都在這一願求下開展出來。 [P10] 十方一切佛的功德莊嚴──理想中的佛陀,從菩薩行的實踐中實現出來,就是成佛。「初期大乘」中,廣說十方佛與十方淨土,一切法本來不生,無量數大劫修菩薩行,向普偏、廣大、悠久、甚深而無限的展延。這樣的佛陀,窮深極廣,成佛是不太容易的吧!這應該是佛弟子所迫切關懷的。「佛法」,原本是直從衆生身心,引導修行而證入的。「從博返約」,「後期大乘」的如來藏說,也就以「初期大乘」所闡明的,窮深極廣的如來光明智慧莊嚴,直從衆生身心中點出。一切衆生有如來藏(或佛性),不但一切衆生可以成佛,也提貢了頓入、易成的法門;「即心是佛」,「即身成佛」等法門,由此而發展起來。
『寶性論』說:「依如來藏有四種義,依四種義有四種名」,四名是:法身dharmaka^ya 、如來tatha^gata、聖谛a^rya-satya、涅槃nirva^n!a(1)。『勝鬘夫人經』說:「如來藏者,是法界藏,是法身藏,出世間藏,性清淨藏」(2)。從如來藏的立場,貫攝經中的不同名義,可以理解這一思想系的源流。這些不同名稱,主要是由佛而來的。如佛buddha、如來 tatha^gata、勝者jina、法身dharma-ka^ya,都是佛的異名。佛的智慧,是無上菩提 anuttara-bodhi,略稱菩提;離一切雜染而得解脫的,是涅槃nirva^n!a。菩提與涅槃,約佛的果德說。佛是大覺而圓成的,所體悟的名爲法dharma、聖谛a^rya-satya。「初期大乘」經中,多用法性dharmata^、(真)如tatha^、法界dharma-dha^tu、實際bhu^takot!i [P11] 等。這都是固有的名詞,到表示衆生本來有之的如來藏說興起,「胎藏」、「界藏」、「攝藏」的意義重要起來,成立新的名詞。如garbha是胎藏的藏:如來藏tatha^gata-garbha,佛藏 buddha-garbha,正覺藏sam!bodhi-garbha,勝者藏jina-garbha,法界藏dharma-dha^tu-garbha ,出世間藏loko$ttara-garbha,性清淨藏prakr!ti-paris/uddha-garbha等,都是胎藏的藏。如來藏九種譬喻中,有貧女懷妊輪王喻,是胎藏的根本意義:與種姓gotra說有關。如dha^tu是界藏的藏:佛界buddha-dha^tu,如來界tatha^gata-dha^tu,法界dharma-dha^tu,涅槃界nirva^n!a-dha^tu ,衆生界sattva-dha^tu,都依界藏得名。dha^tu,一般譯爲界,如六界、十八界等,是最常見的名詞。『阿毗達磨俱舍論』卷一(大正二九‧五上)說:
「法種族義,是界義,如一山中,有多銅鐵金銀等族,說名多界」。
界有多種意義,如山中的銅鐵金銀等族,是其中的一義,就是地下的礦藏。如來藏的九種譬喻中,有地有珍寶藏喻,就是界藏的譬喻。如『攝大乘論本』的「金土藏」喻,也是本有金而不見,經冶煉而才顯現出來的(3)。界,或譯爲性,如法界或譯爲法性,如來界或譯爲如來性。胎藏與界藏,是不同的,但在已經有了而還沒有顯現的意義上,胎藏與界藏相通,古代的譯者,每互相通譯。如『寶性論』的「僧次無礙性」,「皆實有佛性」,「性」在梵文中,都是胎藏 garbha。反之,如來界也有譯作如來藏的。這可見胎藏與界藏,在如來藏說的經論裏,意義相通 [P12] 。又如佛性一詞,是中國佛教最熟悉的。從『寶性論』的梵語看來,漢譯爲佛性,或是佛藏 buddha-garbha,或是佛界buddha-dha^tu所以佛性也不外乎胎藏與界藏。kos/a,是攝藏,也就是俱舍。在『寶性論』中,都用作煩惱所藏,覆藏真實的意義。然『華嚴經』『十地品』的法雲地中,說到「如來藏解脫」,「法性藏解脫」(4),如來藏的原語,是「如來俱舍」。又『大日經疏』釋法界藏,「梵音雲俱舍」(5)。俱舍──攝藏,似乎也與胎藏、界藏相通。不過在如來藏思想中,通俗的胎藏說,是更重要的!
如來藏是「後期大乘」的術語,而如來與藏,卻是印度世俗固有的文字,在如來藏說成立以前,如來與藏又是什麼意義呢?如來,音譯爲多陀阿伽陀tatha^gata,在佛教中,是佛的德號。在佛經中,世尊的德號,廣說有十號:如來,應供,正遍知,明行足,善逝,世間解,無上士,調禦丈夫,天人師,佛。適中的有叁號:如來,應供,正遍知。簡要的,就稱爲如來。如來的意義,經論中解說極多,如『大智度論』卷二(大正二五‧七一中)說:
「雲何名多陀阿伽陀?如法相解;如法相說;如諸佛安隱道來,佛如是來,更不去後有中:是故名多陀阿伽陀」。
多陀阿伽陀,一般譯作如來,其實可以作叁種解說。「如法相解」,是「如解」,約智慧的通達真如說,恰如一切法的實相而通達。「如法相說」,是「如說」,約恰如其分的說法說,所 [P13] 以說:「如來是真語者,實語者,如語者,不诳語者,不異語者」(6)。「如諸佛安隱道來」,是「如來」,約一切佛的平等解脫說。過去佛是這樣的,從安隱道來成佛,現在佛也是這樣的來成佛。「如」是平等不二的實相,佛就是如如的圓滿體現者,與一切佛平等,所以叫如來。雖有這叁種意義,而一般都譯爲如來,重于果德的成就(來)。如來爲十號的最前者,佛爲最後者,如來與佛,一般也可以通用。如釋迦佛S/a^kya即釋迦如來,然燈佛Di^pam!kara即然燈如來;如來界即佛界,如來藏即佛藏。如來與佛,是世尊德號中最一般的。
作爲世尊德號的「如來」,並非佛教特有的術語,而是世俗語言,佛教成立以前,印度文化中的固有名詞。世俗一般及宗教學者,對如來是怎樣解說的呢?如『大智度論』卷五五(大正二五 ‧四五四中──下)說:
「或以佛名…
《如來藏之研究 第一章 序說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