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與不存在說。但空相,不可說是有是無;非先無而後有,也非先有而又後無的;不生不滅,表示了超越有無、生滅的相對性。垢是雜染,淨是清淨,約法的性質說。空相,本無所謂雜染與清淨的。經上或稱爲清淨,也是佛的方便說,如『大智度論』說:「畢竟空即是畢竟清淨,以人畏空,故言清淨」(10)。依方便說,空性也是在纏而不染,出纏而非新得清淨的。所以不垢不淨,超越了染淨的相對性。增是增多,減是減少,約法的數量說。空性無數無量,所以不增不減,超越了增減的相對性。空性是超越時間相的,所以說「非未來,非過去,非現在」。「是空不可說」,說空相不生不滅等,還是依超越世俗所作的方便說。空(性)相是這樣的,所以接著說:「是空(相)中無色」等五蘊,無十二處,無十八界,無四谛,無十二緣起。「無得無現觀」,就是『心經』所說的「無智亦無得 [P193] 」;現觀abhisamaya是現證智。沒有智,沒有得,所以「無預流,無預流果;……無阿羅漢,無阿羅漢果」──沒有聲聞乘的四果聖者,及所得的四沙門果。無獨覺聖者,無證得的獨覺菩提;無菩薩(人),無菩薩行;無正等覺(者),無正等覺菩提。叁乘人、法,空性中是不可得的。這一段文字,與『心經』的主體部分,完全一樣,只是『心經』要簡略些。如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到「受、想、行、識亦複如是」,與「諸色(等)空,彼非色」,到「空即是受、想、行、識」相當。既然「無智無得」,有智有得的叁乘聖者與聖法,當然也不可得而不妨簡略了。
般若道的實踐,是依一切法而觀爲一切皆空,不離一切而超越一切。如實的體悟,如『大智度論』說:「般若波羅蜜能滅諸邪見、煩惱、戲論,將至畢竟空中」(11)。唯識宗雖解說不同,而般若真見道時,也是沒有任何相可見可得的。菩薩依一切法而深觀一切法空,到如實通達時,「一如無二無別」,「譬如種種色身,到須彌山王邊,皆同一色」(12)。『般若經』所說的「空中無色,……無等正覺等正覺菩提」,正是這一意義。
注【30-001】『中論』卷四(大正叁0‧叁二下)。
注【30-002】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四(大正八‧五五二上)。
注【30-003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二二(大正八‧叁八二上)。
注【30-004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一(大正八‧二二叁上)。 [P194]
注【30-005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一(大正八‧二二一下、二二叁上)。又卷叁(大正八‧二叁五上、二叁七中)。又卷四(大正八‧二四0中)。參閱卷二四(色等與法性界對論)(大正八‧四00上)。卷二五(色等與「本」性空對論)(大正八‧四0叁中)。
注【30-006】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』(「第二分」)卷四0九(大正七‧四七上)。
注【30-007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叁(大正八‧二叁七中)。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』(「第二分」)卷四0九(大正七‧五0下)。
注【30-008】『大智度論』卷一九(大正二五‧一九八上)。
注【30-009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一七(大正八‧叁四五下)。
注【30-010】『大智度論』卷六叁(大正二五‧五0八下)。
注【30-011】『大智度論』卷七一(大正二五‧五五六中)。
注【30-012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二一(大正八‧叁六九下)。
九 法空如幻
『般若經』的宗要,是即一切法而超越一切法。超越一切的實義,名爲空性s/u^^nyata^、法性dharmata^等。「是第一義,實無有相,無有分別,亦無言說」(1)。無有言說,所以一切法 [P195] 不可說;無有相,所以一切法無可示;無有分別,所以一切法不可分別。離名、離相、離分別的「諸法空相」,當然是一切不可得的。『般若經』開示菩薩的般若行,教學菩薩行的,應怎樣的不著一切,以無所得,而能度衆生,成佛道。但在世俗心中,不免引起疑惑。在「中本般若」的「後分」中,就不斷的提出種種疑問:既然法也不可得,衆生也不可得;沒有業報,沒有道果,沒有垢淨,沒有修證,沒有名相;佛與佛法也不可說──那爲什麼要說?爲什麼說有業報,有地獄,……菩薩、佛,有六度……十八佛不共法等差別?爲什麼要發心,度衆生,莊嚴佛土,成佛?在「後分」中,說到那裏,就問到那裏,解說到那裏。一層層的問題,問題的所以成爲問題,始終是一樣的,也就是名相與無名相間的對立性。『般若經』的解答,還是與修證相應,而不是理論的。經上提出了二谛說,也就是一切言說,一切差別,說修行,說凡說聖,都是依世俗谛說的。如說:「衆生(于)無法(中)有法想,我以除其妄著(故說)。世俗法故說有得,非第一義」(2)。一切言說差別,是不能不是「二」──相對的;爲了教化,所以方便的說有二谛,說種種差別是依世俗說的,不是實義。其實,「世谛、第一義谛無異也。何以故?世谛如即是第一義谛如」(3)。相對的「二」,超越(絕對)的「無二」,如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二一(大正八‧ 叁七叁下──叁七四上)說:
「諸有二者,是有所得;無有二者,是無所得。……不從有所得中無所得,不從無所得中 [P196] 無所得;須菩提!有所得無所得平等,是名無所得」。
相對的世俗sam!vr!ti,是二,是有所得pra^pti,是衆生的取著處。佛說無二、無所得 apra^ptitva,是一切無所取著的第一義──勝義Parama$rtha。但發心修行,要安住無所得;無所得不在有所得中,有所得是有取著的;也不能說在無所得中,如有無所得可得,那是落于相待,不是無所得了。所以菩薩住無所得,以無所得爲方便等,是不著有所得而又不著于無所得的。這樣,有所得(二)與無所得(無二),無二無別,平等平等,這才是佛說無所得(無二)的意趣所在。當然,稱之爲無所得,終歸是不離假名的方便。
『般若經』廣說一切法空,一切法清淨,一切法不可得等,意在即一切法而超越一切。空、無所有等,並非什麼都沒有;也不是一切法外,別有涅槃、真如等。所以對于種種疑問,經上每舉如幻、如化等譬喻。譬喻,『雜阿含經』就有了,如色如聚沫,受如水泡,想如陽焰,行如芭蕉,識如幻事等(4)。『般若經』所舉的譬喻,先後不一,有「六譬」,「七譬」,「九喻」,「十喻」等。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「序品」,總列爲十喻(5)。一、幻ma^ya^,二、(陽)焰 mari^ci,叁、水中月udaka-candra,四、虛空a^ka^s/a,五、響pratis/rutka^,六、揵闼婆城gandharva-nagara,七、夢svapna,八、影pratibha^sa,九、鏡中像 pratibimba,十、化nirmita。這些譬喻的共通意義,是:看也看到,聽也聽到,明明有這 [P197] 回事,而其實卻是沒有的,根本沒有的。說他空、無所有,卻又看得聽得分明。試舉一容易理解的陽焰來說:地上有水分,經太陽光的照射,化爲水汽,在地面流動。遠遠望去。如一池水,在微波蕩漾。口渴的鹿見了,也會跑過去喝,所以或稱爲「鹿愛」。前方明明有水,微波蕩漾,這是大家都見到的。但走到那邊,卻什麼也沒有(水汽也是看不到的)。說沒有麼,遠遠的望去,還是水波蕩漾。這樣,以水來說,見到水時,並沒有水的生起,不能說是有;過去一看,水沒有了,不是水的滅去,也不能說是無。陽焰是這樣的不生不滅,非有非無,宛然現有而其實是空的。以陽焰作譬喻,一切法也都這樣。進一步說:有水,沒有水,由于遠處望去,或近處察看。陽焰的水,並不是忽而有了,忽而沒有,陽焰一直是這樣這樣的,如如不異。不能說是常住的,可也無所謂生滅。不過這是譬喻,譬喻只能取其譬喻的意義而已。
十種譬喻,可以從種種方面作不同的解說,而主要是:似乎是有,其實是空無所有的。如『大智度論』說:「是十喻,爲解空法故」;「諸法雖空而有分別,有難解空,有易解空,今以(十喻)易解空喻難解空」(6)。所以,說幻、化等譬喻,是解了一切法空的。後代的瑜伽Yoga^ca^ra 派,依『解深密經』意而別爲解說:虛空是譬喻圓成實性的;幻、化等是譬喻依他起性的;別立空華khapus!pa喻,譬喻遍計所執性,在羅什及以前的『放光』、『光贊」,是沒有空華喻的。這樣,幻、化等是說有而不是空了。然論般若法門的本義,是不宜依據這一別解的。 [P198]
『般若經』說甚深,一切法都是甚深;說清淨,一切法都是清淨;說空、無所有,一切法都是空、無所有;說法性,一切法都是法性;說如幻、如化,當然是一切如幻、如化。如『經』(7) 說:
1.「我說衆生如幻、如夢,須陀洹果亦如幻、如夢,……辟支佛道亦如幻、如夢。……我說佛法亦如幻、如夢,我說涅槃亦如幻、如夢。……設複有法過于涅槃,我亦說如幻、如夢。諸天子!幻、夢(與)涅槃,無二無別」。 2.「一切法皆是化。于是法中,有聲聞法變化,有辟支佛法變化,有菩薩摩诃薩法變化,有諸佛法變化,有煩惱法變化,有業因緣法變化。以是因緣故,須菩提!一切法皆是變化」。
1.是「下本般若」,經文沒有簡別的,說一切法都如幻、如夢,涅槃也是如幻、如夢的。2. 「中本般若」結束時,說到不同層次的一切法,都是如(變)化的。一切法中,有聲聞法,發心、修行、證沙門果等;有辟支佛法,是獨覺者的發心、修行、證果;有菩薩法,如發菩提心,以般若爲導而修六度、四攝,得無生忍,報得神通,莊嚴淨土,成就衆生等;有佛法,佛的一切種智,攝得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十八佛不共法,大慈大悲,相好莊嚴等無邊功德──以上是聖法。煩惱法,業因緣(感報)法,是五趣流轉的凡夫法。凡、聖,迷、悟,這不同層次的一切法,都是 [P199] 如化的。幻、化是似有而空的;空不是什麼都沒有,如『大智度論』說:「空,不以不見爲空,以其無實用故言空」(8)。幻、化是似有而空的,空是無實而不礙有的;說一切法空,一切法如幻、化,是說明的觀點不同,而不是內容的各別對立。這想到了上面曾經說到過的:『般若經』說十八空(或十六空、二十空),而每一種空,都是「非常非壞[滅],何以故?本性爾故」(9)。從非常非壞,知一切是空的,是本性如此,不是滅色而說空的。這與論菩提心的因果相續,非常而不滅,是完全相同的。所以,在超越情見的實義中,一切無二無別、無名無相,是衆生所不能理解的。衆生處處取著,依名著相,形成無休止的生死苦迫,爲了破除衆生的執見,所以說空、無所有以表示實義。空不是什麼都沒有,爲了解開衆生的迷著,所以又說如幻、化等。方便的說:如幻的就是空──本性空,本性空就是如幻、如化的一切。
『般若經』中,或說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也就是「幻不異色,色不異幻」(10)。或說一切不可說,諸法空相中一切法不可得。似乎說得不同,所以印度傳來的,如西藏所傳:或「許勝義谛現空雙聚,名理成如幻;及許勝義谛唯于現境斷絕戲論,名極無所住」(11)。如依中國佛學說,「理成如幻」是空有無礙的中道,「極無所住」是真空。然統觀『般若經』義,要在即一切法而超越一切。不離一切法而畢竟空寂,表示無生法忍的體悟,這是:「有所得無所得平等,是名無所得」(12)。「無二法、無不二法,即是道,即是果。……平等法中,無有戲論』(13)。如以方便 [P200] 說相即,而擬議圓融;以方便說不可得,而偏重空寂,怕都可能違失聖道實踐的般若宗趣!
注【31-001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二四(大正八‧叁九七中)。
注【31-002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二一(大正八‧叁七四中)。
注【31-003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二二(大正八‧叁七八下)。
注【31-004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一0(大正二‧六九上)。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二0,也加以引用(大正八‧叁六七上)。
注【31-005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一(大正八‧二一七上)。
注【31-006】『大智度論』卷六(大正二五‧一0一下、一0五下)。
注【31-007】1.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一(大正八‧五四0下)。2.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二六 (大正八‧四一五下)。
注【31-008】『大智度論』卷六(大正二五‧一0五中)。
注【31-009】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』(「第二分」)卷四一叁(大正七‧七叁中)。
注【31-010】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一 (大正八‧五叁八中)。
注【31-011】『菩提道次第廣論』卷一七(漢藏教理院刊本二七)。
注【31-012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二一(大正八‧叁七四上)。
注【31-013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二六(大正八‧四一四中)。 [P201]
《空之探究 第叁章 『般若經』──甚深之一切法空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