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空之探究 第三章 『般若经』──甚深之一切法空▪P1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与不存在说。但空相,不可说是有是无;非先无而后有,也非先有而又后无的;不生不灭,表示了超越有无、生灭的相对性。垢是杂染,净是清净,约法的性质说。空相,本无所谓杂染与清净的。经上或称为清净,也是佛的方便说,如『大智度论』说:「毕竟空即是毕竟清净,以人畏空,故言清净」(10)。依方便说,空性也是在缠而不染,出缠而非新得清净的。所以不垢不净,超越了染净的相对性。增是增多,减是减少,约法的数量说。空性无数无量,所以不增不减,超越了增减的相对性。空性是超越时间相的,所以说「非未来,非过去,非现在」。「是空不可说」,说空相不生不灭等,还是依超越世俗所作的方便说。空(性)相是这样的,所以接着说:「是空(相)中无色」等五蕴,无十二处,无十八界,无四谛,无十二缘起。「无得无现观」,就是『心经』所说的「无智亦无得 [P193] 」;现观abhisamaya是现证智。没有智,没有得,所以「无预流,无预流果;……无阿罗汉,无阿罗汉果」──没有声闻乘的四果圣者,及所得的四沙门果。无独觉圣者,无证得的独觉菩提;无菩萨(人),无菩萨行;无正等觉(者),无正等觉菩提。三乘人、法,空性中是不可得的。这一段文字,与『心经』的主体部分,完全一样,只是『心经』要简略些。如「照见五蕴皆空」,到「受、想、行、识亦复如是」,与「诸色(等)空,彼非色」,到「空即是受、想、行、识」相当。既然「无智无得」,有智有得的三乘圣者与圣法,当然也不可得而不妨简略了。

  

  般若道的实践,是依一切法而观为一切皆空,不离一切而超越一切。如实的体悟,如『大智度论』说:「般若波罗蜜能灭诸邪见、烦恼、戏论,将至毕竟空中」(11)。唯识宗虽解说不同,而般若真见道时,也是没有任何相可见可得的。菩萨依一切法而深观一切法空,到如实通达时,「一如无二无别」,「譬如种种色身,到须弥山王边,皆同一色」(12)。『般若经』所说的「空中无色,……无等正觉等正觉菩提」,正是这一意义。

  

  

  注【30-001】『中论』卷四(大正三0‧三二下)。

  注【30-002】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』卷四(大正八‧五五二上)。

  注【30-003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二二(大正八‧三八二上)。

  注【30-004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一(大正八‧二二三上)。 [P194]

  注【30-005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一(大正八‧二二一下、二二三上)。又卷三(大正八‧二三五上、二三七中)。又卷四(大正八‧二四0中)。参阅卷二四(色等与法性界对论)(大正八‧四00上)。卷二五(色等与「本」性空对论)(大正八‧四0三中)。

  注【30-006】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(「第二分」)卷四0九(大正七‧四七上)。

  注【30-007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三(大正八‧二三七中)。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(「第二分」)卷四0九(大正七‧五0下)。

  注【30-008】『大智度论』卷一九(大正二五‧一九八上)。

  注【30-009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一七(大正八‧三四五下)。

  注【30-010】『大智度论』卷六三(大正二五‧五0八下)。

  注【30-011】『大智度论』卷七一(大正二五‧五五六中)。

  注【30-012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二一(大正八‧三六九下)。

  

  

  

  九 法空如幻

  『般若经』的宗要,是即一切法而超越一切法。超越一切的实义,名为空性s/u^^nyata^、法性dharmata^等。「是第一义,实无有相,无有分别,亦无言说」(1)。无有言说,所以一切法 [P195] 不可说;无有相,所以一切法无可示;无有分别,所以一切法不可分别。离名、离相、离分别的「诸法空相」,当然是一切不可得的。『般若经』开示菩萨的般若行,教学菩萨行的,应怎样的不着一切,以无所得,而能度众生,成佛道。但在世俗心中,不免引起疑惑。在「中本般若」的「后分」中,就不断的提出种种疑问:既然法也不可得,众生也不可得;没有业报,没有道果,没有垢净,没有修证,没有名相;佛与佛法也不可说──那为什么要说?为什么说有业报,有地狱,……菩萨、佛,有六度……十八佛不共法等差别?为什么要发心,度众生,庄严佛土,成佛?在「后分」中,说到那里,就问到那里,解说到那里。一层层的问题,问题的所以成为问题,始终是一样的,也就是名相与无名相间的对立性。『般若经』的解答,还是与修证相应,而不是理论的。经上提出了二谛说,也就是一切言说,一切差别,说修行,说凡说圣,都是依世俗谛说的。如说:「众生(于)无法(中)有法想,我以除其妄着(故说)。世俗法故说有得,非第一义」(2)。一切言说差别,是不能不是「二」──相对的;为了教化,所以方便的说有二谛,说种种差别是依世俗说的,不是实义。其实,「世谛、第一义谛无异也。何以故?世谛如即是第一义谛如」(3)。相对的「二」,超越(绝对)的「无二」,如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二一(大正八‧ 三七三下──三七四上)说:

  

   「诸有二者,是有所得;无有二者,是无所得。……不从有所得中无所得,不从无所得中 [P196] 无所得;须菩提!有所得无所得平等,是名无所得」。

  

  相对的世俗sam!vr!ti,是二,是有所得pra^pti,是众生的取着处。佛说无二、无所得 apra^ptitva,是一切无所取着的第一义──胜义Parama$rtha。但发心修行,要安住无所得;无所得不在有所得中,有所得是有取着的;也不能说在无所得中,如有无所得可得,那是落于相待,不是无所得了。所以菩萨住无所得,以无所得为方便等,是不着有所得而又不着于无所得的。这样,有所得(二)与无所得(无二),无二无别,平等平等,这才是佛说无所得(无二)的意趣所在。当然,称之为无所得,终归是不离假名的方便。

  

  『般若经』广说一切法空,一切法清净,一切法不可得等,意在即一切法而超越一切。空、无所有等,并非什么都没有;也不是一切法外,别有涅槃、真如等。所以对于种种疑问,经上每举如幻、如化等譬喻。譬喻,『杂阿含经』就有了,如色如聚沫,受如水泡,想如阳焰,行如芭蕉,识如幻事等(4)。『般若经』所举的譬喻,先后不一,有「六譬」,「七譬」,「九喻」,「十喻」等。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「序品」,总列为十喻(5)。一、幻ma^ya^,二、(阳)焰 mari^ci,三、水中月udaka-candra,四、虚空a^ka^s/a,五、响pratis/rutka^,六、揵闼婆城gandharva-nagara,七、梦svapna,八、影pratibha^sa,九、镜中像 pratibimba,十、化nirmita。这些譬喻的共通意义,是:看也看到,听也听到,明明有这 [P197] 回事,而其实却是没有的,根本没有的。说他空、无所有,却又看得听得分明。试举一容易理解的阳焰来说:地上有水分,经太阳光的照射,化为水汽,在地面流动。远远望去。如一池水,在微波荡漾。口渴的鹿见了,也会跑过去喝,所以或称为「鹿爱」。前方明明有水,微波荡漾,这是大家都见到的。但走到那边,却什么也没有(水汽也是看不到的)。说没有么,远远的望去,还是水波荡漾。这样,以水来说,见到水时,并没有水的生起,不能说是有;过去一看,水没有了,不是水的灭去,也不能说是无。阳焰是这样的不生不灭,非有非无,宛然现有而其实是空的。以阳焰作譬喻,一切法也都这样。进一步说:有水,没有水,由于远处望去,或近处察看。阳焰的水,并不是忽而有了,忽而没有,阳焰一直是这样这样的,如如不异。不能说是常住的,可也无所谓生灭。不过这是譬喻,譬喻只能取其譬喻的意义而已。

  

  十种譬喻,可以从种种方面作不同的解说,而主要是:似乎是有,其实是空无所有的。如『大智度论』说:「是十喻,为解空法故」;「诸法虽空而有分别,有难解空,有易解空,今以(十喻)易解空喻难解空」(6)。所以,说幻、化等譬喻,是解了一切法空的。后代的瑜伽Yoga^ca^ra 派,依『解深密经』意而别为解说:虚空是譬喻圆成实性的;幻、化等是譬喻依他起性的;别立空华khapus!pa喻,譬喻遍计所执性,在罗什及以前的『放光』、『光赞」,是没有空华喻的。这样,幻、化等是说有而不是空了。然论般若法门的本义,是不宜依据这一别解的。 [P198]

  

  『般若经』说甚深,一切法都是甚深;说清净,一切法都是清净;说空、无所有,一切法都是空、无所有;说法性,一切法都是法性;说如幻、如化,当然是一切如幻、如化。如『经』(7) 说:

  

   1.「我说众生如幻、如梦,须陀洹果亦如幻、如梦,……辟支佛道亦如幻、如梦。……我说佛法亦如幻、如梦,我说涅槃亦如幻、如梦。……设复有法过于涅槃,我亦说如幻、如梦。诸天子!幻、梦(与)涅槃,无二无别」。 2.「一切法皆是化。于是法中,有声闻法变化,有辟支佛法变化,有菩萨摩诃萨法变化,有诸佛法变化,有烦恼法变化,有业因缘法变化。以是因缘故,须菩提!一切法皆是变化」。

  

  1.是「下本般若」,经文没有简别的,说一切法都如幻、如梦,涅槃也是如幻、如梦的。2. 「中本般若」结束时,说到不同层次的一切法,都是如(变)化的。一切法中,有声闻法,发心、修行、证沙门果等;有辟支佛法,是独觉者的发心、修行、证果;有菩萨法,如发菩提心,以般若为导而修六度、四摄,得无生忍,报得神通,庄严净土,成就众生等;有佛法,佛的一切种智,摄得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十八佛不共法,大慈大悲,相好庄严等无边功德──以上是圣法。烦恼法,业因缘(感报)法,是五趣流转的凡夫法。凡、圣,迷、悟,这不同层次的一切法,都是 [P199] 如化的。幻、化是似有而空的;空不是什么都没有,如『大智度论』说:「空,不以不见为空,以其无实用故言空」(8)。幻、化是似有而空的,空是无实而不碍有的;说一切法空,一切法如幻、化,是说明的观点不同,而不是内容的各别对立。这想到了上面曾经说到过的:『般若经』说十八空(或十六空、二十空),而每一种空,都是「非常非坏[灭],何以故?本性尔故」(9)。从非常非坏,知一切是空的,是本性如此,不是灭色而说空的。这与论菩提心的因果相续,非常而不灭,是完全相同的。所以,在超越情见的实义中,一切无二无别、无名无相,是众生所不能理解的。众生处处取着,依名著相,形成无休止的生死苦迫,为了破除众生的执见,所以说空、无所有以表示实义。空不是什么都没有,为了解开众生的迷着,所以又说如幻、化等。方便的说:如幻的就是空──本性空,本性空就是如幻、如化的一切。

  

  『般若经』中,或说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也就是「幻不异色,色不异幻」(10)。或说一切不可说,诸法空相中一切法不可得。似乎说得不同,所以印度传来的,如西藏所传:或「许胜义谛现空双聚,名理成如幻;及许胜义谛唯于现境断绝戏论,名极无所住」(11)。如依中国佛学说,「理成如幻」是空有无碍的中道,「极无所住」是真空。然统观『般若经』义,要在即一切法而超越一切。不离一切法而毕竟空寂,表示无生法忍的体悟,这是:「有所得无所得平等,是名无所得」(12)。「无二法、无不二法,即是道,即是果。……平等法中,无有戏论』(13)。如以方便 [P200] 说相即,而拟议圆融;以方便说不可得,而偏重空寂,怕都可能违失圣道实践的般若宗趣!

  

  

  注【31-001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二四(大正八‧三九七中)。

  注【31-002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二一(大正八‧三七四中)。

  注【31-003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二二(大正八‧三七八下)。

  注【31-004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一0(大正二‧六九上)。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二0,也加以引用(大正八‧三六七上)。

  注【31-005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一(大正八‧二一七上)。

  注【31-006】『大智度论』卷六(大正二五‧一0一下、一0五下)。

  注【31-007】1.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一(大正八‧五四0下)。2.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二六 (大正八‧四一五下)。

  注【31-008】『大智度论』卷六(大正二五‧一0五中)。

  注【31-009】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(「第二分」)卷四一三(大正七‧七三中)。

  注【31-010】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一 (大正八‧五三八中)。

  注【31-011】『菩提道次第广论』卷一七(汉藏教理院刊本二七)。

  注【31-012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二一(大正八‧三七四上)。

  注【31-013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二六(大正八‧四一四中)。 [P201]

  

《空之探究 第三章 『般若经』──甚深之一切法空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