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空之探究 第三章 『般若经』──甚深之一切法空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』卷一一(大正八‧三0五下)。

  注【29-008】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(「第五分」)卷五五九(大正七‧八八五中)。(「第四分」)卷五四五(大正七‧ 八0一下)。(「第三分」)卷五0六,作「无所有性为色等自性」(大正七‧五八一上);「第二分」与「初分」,同。

  注【29-009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』卷三(大正八‧五二二下)。

  注【29-010】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三(大正八‧五五0中)。『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』卷七(大正八 [P187] ‧六一四中)。

  注【29-011】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(「第五分」)卷五五九(大正七‧八八四上)。「第四分」同。

  注【29-012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』卷一(大正八‧五一一下)。

  注【29-013】『道行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一(大正八‧四二九上)。

  注【29-014】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一(大正八‧五四0上)。『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』卷二(大正八 ‧五九二上)。

  注【29-015】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(「第五分」)卷五五六(大正七‧八七0上)。(「第四分」)卷五三九(大正七 ‧七六九中)。

  注【29-016】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(「第二分」)卷四三0(大正七‧一六四下)。

  注【29-017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一 (大正八‧二二一下)。罗什译作「实性」,前引『小品经』作「真性」,都表示胜义自性,免得与世俗自性的混同。

  注【29-018】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(「第二分」)卷四0二(大正七‧一一下)。

  注【29-019】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(「第二分」)卷四一三(大正七‧七三上──下)。

  注【29-020】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(「第二分」)卷四七三(大正七‧三九八上)。

  注【29-021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六(大正二七‧二九下)。

  注【29-022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二(大正八‧二二八中)。『光赞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二(大正八‧一五九下)。 [P188]

  注【29-023】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(「第二分」)卷四七一(大正七‧三八六上)。

  注【29-024】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(「第二分」)卷四二二(大正七‧一一九下)。

  注【29-025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五(大正八‧二五0下)。

  注【29-026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五(大正八‧二五一上)。

  注【29-027】『大智度论』卷三一(大正二五‧二九六上)。

  注【29-028】『光赞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九(大正八‧二0六下)。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七(大正八‧二六九上)。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(「第二分」)卷四二二(大正七‧一二一下)。

  

  

  

  八 空与一切法

  空s/u^^nyata^与一切法之关系,如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一(大正八‧五三八中)说:

  

   「舍利弗!是诸法不尔如凡夫所著」。 「舍利弗白佛言:世尊!今云何有?佛言:如无所有如是有;如是诸法无所有(凡夫不知),故名无明」。

  

  如凡夫所知的,以为如何如何的一切法,都是有所取着的;一切法的实相,并不如凡夫所著的那样。舍利弗S/a^riputra问佛:那末一切法是怎样的呢?佛说:一切是无所有而有的,凡夫 [P189] 不知道,以为是一般所知那样的,所以说是无明avidya^。无明是众生的根本迷惑,也就是生死流转的根源。这一问答,表示了二方面:一、众生以为如是如是有的,是迷执的生死;一、圣者知一切无所有,是解脱。这就符合早期的二谛说,如『中论』「青目释」说:「世俗谛者,一切法性空,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,于世间是实。诸贤圣真知颠倒性故,知一切法皆空无生,于圣人是第一义谛,名为实」(1)。二谛说,到「中本般若」的「后分」,大大的应用起来。依『般若经』说:第一义谛──胜义谛是没有任何差别可说的。为了方便说法,不能不说二(相对的),不立二就一切无可说了。所以有名相安立的一切法,及不落名相的胜义。

  

  胜义,「下本般若」多依真如tathata^立论,也有名为法性dharmata^的,如说:「法性唯一,无二无三;是性亦非性、非作」(2)。「中本般若」的「前分」,「后分」,多称为法界 dharma-dha^tu、实际bhu^takot!i,也有称为法住性的。在真如的十二异名中,空与无相 animitta没有计算在内,但也一再说到无相,如说:「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,无色、无形、无对,一相所谓无相」(3)。空也被称为空相s/u^^nyata^-laks!an!a,如说:「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」(4)。一切法皆空──一切法与空,应怎样的去如实信解?如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 (「第二分」)卷四0三(大正七‧一四上)说:

  

   「舍利子!诸色空,彼非色;诸受、想、行、识空,彼非受、想、行、识。何以故?舍利 [P190] 子!诸色空,彼非变碍相;……诸识空,彼非了别相。何以故?舍利子!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受、想、行、识不异空,空不异受、想、行、识,受、想、行、识即是空,空即是受、想、行、识。舍利子!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染不净,不增不减;非过去,非未来,非现在。如是空中无色,无受、想、行、识;无眼处,……; ……无得、无现观;……无正等觉、无正等觉菩提」。

  

  这就是一般最熟悉的:(如『心经』所说的)「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受、想、行、识,亦复如是」的教说。这一教说,「中本般若」一再的说到(5),而上面所引的,与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』最接近,所以引述这段文来解说。这段文字,明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 ──五蕴空,然后依空明一切法不可得。五蕴,主要是每人(一切众生)的身心自体,广义是包含了器世间的山河大地、草木丛林,可说是一切现象界的分类──五类聚。为了文字的简约,且依色蕴来说。全文可分三节:标宗,明义,结论。一、「诸色空,彼非色」,是标宗。菩萨与般若波罗蜜相应,就是「空相应」。为了要阐明般若波罗蜜照见的空义,所以揭示了「诸色空,彼非色」的宗要。色是一般所说的物理现象(其他四蕴,是心理现象的分类)。一般所知的色法,是本性空的;本性空的,也就是非色。这二句,或作:「是色非色空,是色空非色」(6)。这是说:色是非色的,所以色是空;色是空的,所以是非色。反复说明,而意义还是相同的。 [P191]

  

  二、「何以故」下,是明义。为什么「色空非色」呢?「诸色空,彼非变碍相」,约自相空 svalaks!an!a-s/u^nyata^说。为什么知道有这样那样的法?「以相故知」,相laks!an!a是一一法的特征,以不同的相,知不同的法。如变碍是色相:变是变异。碍是物质占有一定的空间,有此就不能有彼。如部派佛教者说:色,分析到最微细的物质点,名为极微parama^n!u,极微是不可析、不可入的,与古代的原子说相同,不可入就是碍。一般所说的变异与质碍相,大乘法是加以否定的。没有变碍的决定相,那怎么说是色呢?所以,没有变碍相──相空,也就是空非色了。「何以故?色不异空」到「空即是色」,是进一层的解明空义。「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」,或作「色不离空,空不离色」(7)。空是涅槃的异名,或以为空与色是相对的,涅槃空是离色、灭色而后空的,所以进一步说:上文的色空非色,是本性空。色如幻如化,没有决定性的相,色相空,所以说「非色」。没有决定性的相,宛然似有,当体即空;色与空不是离异的,而是即色明空的。即色是空,就是色的本性空。般若大乘的特色,是一切法本空,本性清净,也就是世间(五蕴,生死)即涅槃。如『大智度论』,举『般若经』的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而引『中论』颂说:「涅槃不异世间,世间不异涅槃,涅槃际、世间际,一际无有异故」(8)。这就是「色空彼非色」的进一步说明。

  

  三、「是诸法空相」以下,是结成。般若法门,从信解一切法空,经柔顺忍a^nulomiki^dharma-ks!a^nti [P192] 而无生法忍anutpattika-dharma-ks!a^nti,得到与涅槃同一内容的深悟(不过通达而不证入)。般若是圣道的实践,不是深玄的理论,所以般若相应,只是一切法本性空的观照,目的是空(性)相的体悟。所以先标「色空非色」 (等),再从色(等)相空而明即色是空,然后结归正宗,而表示一切法空相。空(性)相,是超越名、相、分别,不落对待,实是不可说的。如『摩诃般若经』说:「一切法不可说,一切法不可说相即是空,是空不可说」(9)。所以名为空相,也只是佛以方便假说而已。经上提出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,及非未来等三世,以表示空相。生是生起,是有;灭是灭去,是无,约法体的存在…

《空之探究 第三章 『般若经』──甚深之一切法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