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空之探究 第四章 龍樹——中道緣起與假名空性之統一

  第四章 龍樹──中道緣起與假名空性之統一

  

  一 龍樹與龍樹論

  龍樹Na^ga^rjuna菩薩,對空義有獨到的闡揚,爲學者所宗仰,成爲印度大乘的一大流。在中國,或推尊龍樹爲大乘八宗的共祖。印度佛教史上,龍樹可說是釋尊以下的第一人!但龍樹的傳記,極爲混亂,主要是『楞伽經』中,「證得歡喜地,往生極樂國」的那位龍樹,梵語 Na^ga^hvaya,應譯爲龍叫、龍名或龍猛,與Na^ga^rjuna──龍樹,是根本不同的。多氏『印度佛教史』說:南方阿阇黎耶龍叫Na^ga^hvaya,真實的名字是如來賢Tatha^gata-bhadra,闡揚唯識中道,是龍樹的弟子(1)。月稱Candraki^rti的『入中論』,引『楞伽經』,又引『大雲經』說:「此離車子,一切有情樂見童子,于我滅度後滿四百年,轉爲苾刍,其名曰龍,廣宏我教法,後于極淨光世界成佛」(2)。這位本名一切有情樂見的,也是「龍名」,月稱誤以爲『中論』的作者龍樹了。與『大雲經』相當的,昙無谶Dharmaraks!a所譯的『大方等無想經』說:「一切衆生樂見梨車,後時複名衆生樂見,是大菩薩、大香象王,常爲一切恭敬供養、尊重贊歎 [P202] 」(3)。大香象的象,就是「龍」 (或譯「龍象」)。爲一切尊重贊歎,也與『楞伽經』的「吉祥大名稱」相當。這位龍叫,弘法于(西元叁二0──)旃陀羅崛多Candragupta時代,顯然是遲于龍樹的。傳說爲龍樹弟子(?);那時候,進入後期大乘,如來藏、佛性思想,大大的流傳起來。

  

  鸠摩羅什Kuma^raji^va譯出的『龍樹菩薩傳』,關于龍樹出家修學,弘法的過程,這樣(4) 說:

  

   「入山,詣一佛塔,出家受戒。九十日中,誦叁藏盡,更求異經,都無得處」。 「遂入雪山,山中有塔,塔中有一老比丘,以摩诃衍經典與之」。 (欲)「立師教戒,更造衣服,令附佛法而有小異」。 「大龍菩薩……接之入海。于宮殿中,開七寶藏,發七寶華函,以諸方等深奧經典無量妙法授之。龍樹受讀,九十日中,通解甚多。……龍樹既得諸經一相,深入無生,二忍具足。龍還送出,于南天竺大弘佛法」。 「去此世以來,至今始過百歲。南天竺諸國爲其立廟,敬奉如佛」。

  

  龍樹青年出家時,佛像初興。佛的舍利塔,代表叁寶之一的佛,爲寺院的主要部分。大乘行者總稱佛塔及附屬的精舍爲塔,聲聞行者總稱爲精舍、僧伽藍,其實是一樣的。所以龍樹在佛塔 [P203] 出家,就是在寺院中出家。出家,都是在聲聞佛教的各部派寺院中出家,所以先讀聲聞乘的叁藏。其後,又在雪山的某一佛寺中,讀到了大乘經典。雪山,有大雪山、小雪山,都在印度西北。初期大乘是興起于南方,而大盛于北方的。北方的大乘教區,是以烏仗那Udya^na山陵地帶爲中心,而向東、西山地延申的;向南而到犍陀羅Gandha^ra(5)。『小品般若經』說:「後五百歲時,般若波羅蜜當廣流布北方」(6)。晚出的薩陀波侖Sada^pararudita求法故事,衆香城就是犍陀羅。衆香城主,深入大乘,書寫『般若經』恭敬供養,可看出大乘在北方的盛況。龍樹在雪山佛寺中,讀到大乘經,是可以論定爲史實的。

  

  龍樹有「立師教戒,更造衣服」的企圖。我以爲,問題是大乘佛教,雖離傳統的聲聞佛教,獨立開展,但重法而輕律儀,所以大乘的出家者,還是在部派中出家受戒,離不開聲聞佛教的傳統,這是龍樹想別立大乘僧團的問題所在。可能爲了避免诤執,或被責爲叛離佛教,這一企圖終于沒有實現。在傳說中,說他有慢心,那是不知佛教實況的誤會。

  

  龍樹入龍宮取經,傳說極爲普遍。龍樹在龍宮中,讀到更多的大乘經,「得諸經一相」,「一相」或作「一箱」。所得的經典,傳說與『華嚴經』有關。我曾有『龍樹龍宮取經考』(7),論證爲:龍樹取經處,在烏荼Ud!ra,今奧裏薩Orissa地方。這裏,在大海邊,傳說是婆樓那Varun!!a龍王往來的地方。這裏有神奇的塔,傳說是龍樹從龍宮得來的。這裏是『華嚴經』 [P204] 「入法界品」善財Sudhana童子的故鄉,有古塔廟。所以龍樹于龍宮得經,應有事實的成分,極可能是從龍王的祠廟中得來的。後來龍叫七次入海的傳說,也只是這一傳說的誇張。烏荼,在(東)南印度,當時屬于安達羅Andhra的娑多婆诃S/a^tava^hana王朝。龍樹在南印度弘法,受到娑多婆诃王朝某王的護持,漢譯有『龍樹菩薩勸誡王頌』(共有叁種譯本),名爲『親友書』,就是寄給娑多婆诃國王的。依多氏『印度佛教史』,龍樹也在中印度弘法。從龍樹在雪山區佛寺中研讀大乘,對北方也不能說沒有影響。總之,龍樹弘法的影響,是遍及全印度的。依『大唐西域記』,龍樹晚年住在國都西南的跋羅末羅山Bhra^managiri,也就在此山去世。

  

  『龍樹菩薩傳』說:「去此世以來,始過百歲」。依此,可約略推見龍樹在世的年代。『傳』是鸠摩羅什于西元五世紀初所譯的,羅什二十歲以前,學得龍樹學系的『中』、『百』、『十二門論』。二十歲以後,長住在龜茲。前秦建元「十八年九月,(苻)堅遣骁騎將軍呂光,…… 西伐龜茲及烏耆」。龜茲被攻破,羅什也就離龜茲,到東方來(8)。建元十八年,爲西元叁八二年。『龍樹傳』的成立,一定在叁八二年以前;那時,龍樹去世,「始過百年」,已有一百零年了。所以在世的時代,約略爲西元一五0──二五0年,這是很壽長了。後來傳說「六百歲」等,那只是便于那些後代學者,自稱親從龍樹受學而已。

  

  龍樹的著作,據『龍樹傳』說:「廣明摩诃衍,作優波提舍十萬偈。又作莊嚴佛道論五千偈 [P205] ,大慈方便論五千偈,中論五百偈,令摩诃衍教大行于天竺。又造無畏論十萬偈,中論出其中」 (9)。西藏所傳,『中論』釋有『無畏論』,或說是龍樹的自釋:「造無畏論十萬偈,中論出其中」,就是依此傳說而來的。龍樹壽很高,大乘佛教由此而大大的發揚,有不少著作,論理是當然的,現依漢譯者略說。

  

  龍樹的論著,可分爲叁類:一、西藏傳譯有『中論』 (頌),『六十頌如理論』,『七十空性論』,『回诤論』,『大乘破有論』,稱爲五正理聚。漢譯與之相當的,1.『中論』頌釋,有鸠摩羅什所譯的青目釋『中論』;唐波羅頗迦羅蜜多羅Prabha^karamitra所譯,分別明(清辨Bha^vaviveka)所造的『般若燈論』;趙宋惟淨所譯的,安慧Athiramati所造的『大乘中觀釋論』──叁部。2.後魏毗目智仙Vimoks!aprajn~a^r!s!i與瞿昙(般若)流支Gautamaprajn~a^ruci 共譯的『回诤論』。3.宋施護Da^napa^la所譯的『六十頌如理論』;及4.『大乘破有論』。5.『七十空性論』,法尊于民國叁十叁年(?),在四川漢藏教理院譯出。這五部,都是抉擇甚深義的。鸠摩羅什所譯的『十二門論』;瞿昙般若流支譯的『壹輸盧迦論』,都屬于抉擇甚深義的一類。二、屬于菩薩廣大行的,有叁部:1.『大智度論』,鸠摩羅什譯,爲「中本般若」經的釋論。僧睿序說:「有十萬偈,……叁分除二,得此百卷」(10)。『論』的後記說:「論初品叁十四卷,解釋(第)一品,是全論具本,二品以下,法師略之,……若盡出之,將十倍于此 [P206] 」(11),這部『般若經』的釋論,是十萬偈的廣論,現存的是略譯。有的說:這就是『龍樹菩薩傳』所說:「廣明摩诃衍,作優波提舍十萬偈」。2.『十住毗婆沙論』,鸠摩羅什譯。這是『十地經』──『華嚴經』「十地品」的釋論,共一七卷,僅釋初二地。此論是依『十地經』的偈頌,而廣爲解說的。3.『菩提資糧論』,本頌是龍樹造,隋達摩笈多Dharmagupta譯。叁、唐義淨譯的『龍樹菩薩勸誡王頌』;異譯有宋僧伽跋摩Sam!ghavarman的『勸發諸王要偈』;宋求那跋摩Gun!avarman的『龍樹菩薩爲禅陀迦王說法要偈』。這是爲在家信者說法,有淺有深,有事有理,自成一例。

  

  西藏所傳的,是後期中興的龍樹學。在佛教史上,龍樹與弟子提婆A^ryadeva以後,龍樹學中衰,進入後期大乘時代(12)。到西元四、五世紀間,與無著Asan%ga、世親Vasubandhu 同時的僧護Sam!gharaks!ita門下,有佛護Buddhapa^lita與清辨,龍樹學這才又盛大起來。後期的龍樹學,以「一切法皆空」爲了義說,是一致的,但論到世俗的安立,不免是各說各的。如佛護的弟子月稱Candraki^rti,是隨順說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的;清辨是隨順經部 Sautra^ntika的;後起的寂護S/a^ntiraks!ita,是隨順大乘瑜伽Yoga^ca^ra的。世俗安立的自由擇取,可說適應的不同,也表示了無所適從。這由于後期的龍樹學者,只知龍樹所造的『中論』等五正理聚,但五正理聚抉擇甚深空義,而略于世俗的安立。龍樹爲大乘行者,抉擇甚深空 [P207] 義,難道沒有論菩薩廣大行嗎!西元四、五世紀間,由鸠摩羅什傳來的,有『般若經』(二萬二千頌本」的釋論──『大智度論』,『華嚴經』「十地品」的釋論──『十住毗婆沙論』。這兩部龍樹論,是在甚深義的基石上,明菩薩廣大行;對于境、行、果,都有所解說,特別是聲聞與菩薩的同異。龍樹曾在北方修學;『大智度論』說到聲聞學派,特重于說一…

《空之探究 第四章 龍樹——中道緣起與假名空性之統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