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空之探究 第四章 龍樹——中道緣起與假名空性之統一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子部Va^tsi^putri^ya及其分出的(四)部派,都是主張一切有自性的。『大毗婆沙論』說:「謂彼(犢子部)與此(說一切有部)所立義宗,雖多分同而有少異。謂彼部執……補特伽羅體是實有。彼如是等若六若七,與此不同,余多相似」(14)。可見這兩大派,起初不過六七義不同而已。這一思想系,在西、北印度,有廣大的教區,極爲興盛。這一系以爲:一一法是實有自性的。從未來來現在,從現在入過去,似乎有生滅,有變異,其實,「體實恒有,無增無減,但依作用,說有說無」(15)。「諸行自性,無有轉變。……謂一切法各住自體。……有轉變者,謂有爲法得勢時生,失勢時滅」(16)。這是以一一(有爲)法爲本來如此的:現在是這樣,(未生時)未來也是這樣,(已滅)過去也還是這 [P249] 樣。所以說:「叁世實有,法性恒住」。恒,是在時間(叁世)流中,始終是沒有增減,沒有變異的。佛說從因緣生,並非說法自性──自體有生滅、變異,只是因緣和合時,作用的現起與滅失,說有說無而已。有爲生滅法有自性,不生滅的無爲法,也是實有自性的。這一類思想,在南印度大衆部Maha^sa^m!ghika系中的安達羅派(Andhaka共有四部),以爲:「一切法有,叁世各住自位」;「一切法自性決定」(17)。雖不能充分了解他們的法義,但顯然與說一切有部有同樣的意趣。龍樹專依緣起的無自性說空,可說是破斥當時盛行的「自性有」者,處于完全相反的立場。

  

  世間的理論,每每敵體相反的,卻有類似的意見。如『大智度綸』卷叁二(大正二五‧二九七中 ──下、二九八下)說:

  

   「諸法如,有二種:一者,各各相;二者,實相。各各相者,如地堅相,……。實相者,于各各相中分別求實不可得,不可破。……若不可得,其實皆空,空則是地之實相[性]。一切別相皆亦如是,是名爲如」。 「一一法有九種:一者,有體;二者,各各有法;……知此法各各有體、法具足,是名世間下如。知此九法終歸變異盡滅,是名中如。……是法非有非無,非生非滅;滅諸觀法,究竟清淨,是名上如」。

  

  如──真如tathata^,是表示如此如此,無二無異的。這一名詞,可通于幾方面的。初段 [P250] 文、分爲二:一,堅等一一法性,是一直如此,「不舍自性」的,所以世間堅等性,也可以名爲如。二,推求一一法的實性不可得,「其實皆空」,空是如如不異(並不是一)的,是一切法的實性,這也名爲如。第二段文,分如爲叁類:下如,是一切法堅等自性。中如是無常等共相 sa^ma^nya-laks!an!a。上如就是實性──空,非生滅、非有無。從這段論文,可看出一般的自性有,與空性有類似處。依說一切有者說:一一法自性恒住,不增不減,非生非滅;以因緣起用,所以說生說滅,說有說無。依龍樹論說:空性是一切法的實性,也可名爲(勝義)自性。空性是不生不滅,非有非無的;依因緣力,而說爲生滅有無。這不是有些類似嗎?當然這是根本不同的。一切有者的一一法自性,是自有而無限差別的;無限差別的自性,彼此間不能說有什麼關系;法自性是這樣的,又依法作用說變異,不免矛盾!龍樹的緣起即空性,是超越數量的,超越數量的空性,不礙一切。空無自性,非別別的存在,所以可說依緣而不一不異,成立一切法。這是徹底相反的,然通過無自性空的緣起法,是叁世一如的,如幻(這是譬喻)的叁世一切有者。緣起無自性的有,不但一切法有,我也是有的。說一切有部說法是自性有,補特伽羅pudgala[數取趣] 是假有;犢子部說法是自性有,不可說我anabhila^pya-pudgala是受假upa^da^ya-prajn~apti ,也是有的,似乎更近于犢子部系。因此聯想到:『中論』「觀本住品」,是破婆私弗多羅 ──犢子部的(18)。「觀叁相品」破生生、住住、滅滅時,破說一切有部;而『般若燈論』說:犢 [P251] 子部執一法起時,「總有十五法起」(19),也是破犢子部的。特別是:說一切有部說法有我無,所以論究法義,不立作者、受者,也就不用破斥。『中論』一再的破「者」,如「見者」,「聞者」,「染者」,「作者」,「受者」,「去者」,「合者」,這都是遮破實有我的。犢子部說:「四大和合有眼法,如是五衆[蘊]和合有人[補特伽羅]法」(20);『中論』徹底的破斥了他,成立無自性的緣起有的我、法,如說:「因業有作者,因作者有業,成業義如是,更無有余事」(21)。從『中論』立「受假」,成立無自性的我、法來說,與犢子部相反,而卻又非常相似的。

  

  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七五(大正二七‧叁八八中──下)說:

  

   「虛空非色……無見……無對……無漏……無爲。……若無虛空,一切有物應無容處;… …應一切處皆有障礙」。

  

  說一切有部等所立虛空無爲 a^ka^s/a-asam!skr!ta,是與色法──物質不相障礙的絕對空間;是不生滅的無爲法,不屬于物質,而爲物質存在與活動的依處。『般若經』中,每以虛空來比喻一切法空。『中論』說:「以有空義故,一切法得成」,『般若經』的虛空喻以外,說一切有部等的虛空無爲,應有重要的啓發性。經上說一切法空,空性無差別,一切依世俗而假立。然空性對于一切法的成立,似乎沒有關系。如「不壞真際建立諸法」,「依無住本立一切法」,也只是依處,如大地在空中一樣。而虛空無爲,不但是色法的依處,而且是無礙的,所以有色法活動 [P252] 的可能。以此來喻解空性,不但一切法不離于空性,正因爲空無自性,而一切依緣起,才成爲可能。所以『中論』的特義,以有(無自性)空義而一切得成,虛空無爲應有啓發性的。

  

  「性空之空義,是緣起義,非作用空無事之義」(22),只是無有自性。空性也是無自性的,所以『中論』說:「實無不空法,何得有空法」(23)?無自性空,是涅槃異名,在聖智通達中,脫落一切名、相、分別,是一切不可說的。『般若經』說:「一切法不可說,一切法不可說相即是空,是空(亦)不可說」。「是法不可說,佛以方便力故分別說」(24)。不可說而不得不說,依世俗假名說,名爲空(性),名爲真如等,這是不能依名著相的,所以『中論』說:「空則不可說,非空不可說,共、不共叵說,但以假名說」(25)。一切不可說,爲什麼要說是「空」呢?當然是「但爲引導衆生故以假名說」。引導衆生的意趣,如『中論』卷二(大正叁0‧一八下)說:

  

   「大聖說空法,爲離諸見故;若複見有空,諸佛所不化」。

  

  這一頌,是依『大寶積經』──「一切諸見,以空得脫;若起空見,則不可除」而說的(26)。衆生迷著──無明,根本是我我所見。從『阿含經』以來,無我我所空。薩迦耶見爲一切煩惱的上首,離我我所見,即離一切見而得解脫。爲了離見而說空,如取著于空,那是如以藥治病,藥又成病,就難以治愈了。『大智度論』釋「空相應名爲第一相應」說:「空,是十方諸佛深奧之藏,唯一涅槃門,更無余門能破諸邪見戲論。是(空)相應,不可壞,不可破,是故名爲第一」 [P253] (27)。由于解釋『般若經』,當然會著眼于脫落名相的空義,『大智度論』一再的(28)說:

  

   1.「法空中,亦無法空相,汝得法空心著故而生是難(一切皆無)。是法空,諸佛以憐憫心,爲斷愛結、除邪見故說」。 2.「欲令衆生得此畢竟空,遠離著心。畢竟空但爲破著心故說,非是實空」。 3.「如執事比丘高聲舉手唱言:衆皆寂靜!是爲以聲遮聲,非求聲也。以是故,雖說諸法空、不生不滅,愍念衆生故,雖說非有也」。 4.(以指指月喻)「諸佛賢聖爲凡夫人說法,而凡夫著音聲語言,不取聖人意,不得實義;不得實義故,還于實(義)中生著」。 5.「當取說意,莫著語言」!

  

  『般若經』是重于行的;『中論』也以觀一切法,離見而契入空性爲宗的。受到後學的推重,探究發揚,成爲不同的派別。從分別善巧,辨析精嚴來說,是大有功德的。但如忘失教意,專在論議上判是非,怕要失去龍樹的宗趣了!

  

  

  注【37-001】『中論』卷四(大正叁0‧叁叁中)。

  注【37-002】『中論』卷叁(大正叁0‧二一中)。

  注【37-003】如『中論』卷四「十二因緣品」說(大正叁0‧叁六中──下)。 [P254]

  注【37-004】『菩提道次第廣論』卷一七引文(漢藏教理院刑本叁叁上)。舊譯『回诤論』(大正叁二‧一八上)。

  注【37-005】『中論』卷四(大正叁0‧叁叁中)。

  注【37-006】如『大智度論』卷叁七(大正二五‧叁叁一中)。

  注【37-007】『中論』卷一(大正叁0‧二中)。卷叁(大正叁0‧一九下)。卷四(大正叁0‧叁0上)。卷四(大正叁0 ‧叁叁中)。

  注【37-008】『中論』卷四(大正叁0‧叁叁上)。

  注【37-009】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』(「第四分」)卷五叁八(大正七‧七六四下)。又(「第五分」)卷五五(大正七‧八六六下)。

  注【37-010】『中論』卷四(大正叁0‧叁叁上)。『回诤論』(大正叁二‧一五上)。…

《空之探究 第四章 龍樹——中道緣起與假名空性之統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