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空之探究 第四章 龍樹——中道緣起與假名空性之統一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注【37-011】參閱『雜阿含經』卷一二(大正二‧八四中)。

  注【37-012】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』(「第二分」)卷四0二(大正七‧八下)。

  注【37-013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一七(大正八‧叁四四上)。

  注【37-014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二(大正二七‧八中)。

  注【37-015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七六(大正二七‧叁九五下──叁九六上)。

  注【37-016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叁九(大正二七‧二00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37-017】『論事』(南傳五七‧二一二──二一八)。又(南傳五八‧四一叁──四一四)。 [P255]

  注【37-018】『般若燈論』卷六(大正叁0‧八二中)。

  注【37-019】『般若燈論』卷五(大正叁0‧七五下)。

  注【37-020】『大智度論』卷一(大正二五‧六一上)。

  注【37-021】『中論』卷二(大正叁0‧一叁上)。

  注【37-022】『菩提道次第廣論』卷一七(漢藏教理院刊本叁一下)。

  注【37-023】『中論』卷二(大正叁0‧一八中)。

  注【37-024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一七(大正八‧叁四五下)。

  注【37-025】『中論』卷四(大正叁0‧叁0中)。

  注【37-026】『大寶積經』(四叁)『普明菩薩會』(大正一一‧六叁四上)。

  注【37-027】『大智度論』卷叁七(大正二五‧叁叁四下)。

  注【37-028】『大智度論』:1.卷二0(大正二五‧二0七中)。2.卷六叁(大正二五‧五0八下)。3.卷六(大正二五‧一0五下)。4.卷四叁(大正二五‧叁七五上)。5.卷叁五(大正二五‧叁一八下)。

  

  

  

  七 中道──中論與中觀

  『中論』「觀四谛品」,在緣起prati^tya-samutpa^da即空s/u^nyata^,亦是假名 [P256] prajn~a^ptiupa^da^ya以下,接著說:亦是中道madhyama^-pratipad。上文曾經說到:中道的緣起,是『阿含經』說;『般若經』的特色,是但有假名(無實),本性空prakr!ti-s/u^nyata^與自性空svabha^va-s/u^nyata^。自性空,約勝義空性說;到「中本般若」末後階段,才以「從緣和合生無自性」,解說自性空。自性空有了無自性故空的意義,于是龍樹Na^ga^rjuna 起來,一以貫之,而說出:「衆因緣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爲是假名,亦是中道義」──大乘佛法中最著名的一偈。

  

  中道,是佛法也是佛弟子遵循的唯一原則。一切行爲,一切知見,最正確而又最恰當的,就是中道,中是不落于二邊anta-dvaya──偏邪、極端的。以行來說:『拘樓瘦無诤經』說:耽著庸俗的欲樂是一邊,無義利的自苦行是一邊,「離此二邊,則有中道」,中道是八聖道(1)。這一教授,是多種「經」、「律」所說到的。如佛教化二十億耳S/rotravim!s/atikot!i^說:如「彈琴調弦,不急不緩,適得其中,爲有和音可愛樂」。所以「極大精進,令心調[掉舉]亂;不極精進,令心懈怠。是故汝當分別此時,觀察此相」(2)。修行也要適得其中,是要觀察自己身心,善巧調整的。如煉金那樣,不能「一向鼓!B嫀」,「一向水灑」,「一向俱舍」,而要或止、或舉、或舍,隨時適當處理的,這才能「心則正定,盡諸有漏」(3)。因此,修行成就無相心叁昧 animitta-citta-sama^dhi的, 「是不踴不沒」,心住平等的(4)。這一原則,應用于知見的,就 [P257] 是「處中說法」的緣起,緣起法不落二邊──一與異,斷與常,有與無的。正確而恰當的中道,不是折中,不是模棱兩可,更不是兩極端的調和,而是出離種種執見,息滅一切戲論prapan~ca 的。從這一原則去觀察,『般若經』的但名無實,自性皆空,只是緣起中道說的充分闡明。緣起法爲什麼是中?緣起法是無自性的,所以但有假名(無實);緣起法是無自性的,所以即是空。空,所以無自性,是假名的緣起;假名的緣起,所以離見而空寂。以假名即空──性空唯名來說緣起的中道,中道是離二邊的,也就是『中論』所說的八不。依中道──八不的緣起(假名),能成立世俗谛中世出世間一切法;依中道──緣起的八不(空),能不落諸見,契如實義(勝義)。所以『中論』最著名的一頌,可表解如下:

  

  圖片

   自性空

   / \

   緣起法…(無自性)…(八不)中道

   \ /

   假名有

  

  

  

  「中本般若」後分,一再的說到二谛,『中論』也是以二谛來說明佛法的,如卷四(大正叁0 [P258] ‧叁二下──叁叁上)說:

  

   「諸佛依二谛,爲衆生說法:一以世俗谛,二第一義谛」。 「若不依俗谛,不得第一義;不得第一義,則不得涅槃」。

  

  佛爲衆生說法,不能不安立二谛;如沒有相對的「二」,那就一切不可說了。如世間衆生所知那樣的,確實如此,名爲世俗谛lokasam!vr!ti-satya,谛是不顛倒的意思。第一義谛 parama$rtha-satya──勝義谛,是聖者所知的真實義tattva。衆生世間所知,雖然共知共見,確實如此,其實是迷惑顛倒,所以生死不已。求勝義的佛法,是要于世間一切法,離顛倒迷惑而通達實義,這是安立二谛的根本意趣。然第一義谛,世間的名、相、虛妄分別,是不能表達的,所以說勝義谛如何如何,還是依世俗谛方便說的。如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說:「如是(空性)等相,是深般若波羅蜜相。佛爲衆生,用世間法故說,非第一義」(5)。「若名字因緣和合無,則世俗語言衆事都滅;世谛無故,第一義谛亦無」(6)。世俗谛是衆生迷謬所知的,雖是惑亂,卻是重要的,我們凡夫正是處在這一情境中呀!所以要依止世俗谛,才能表示第一義谛;才能從勘破世俗迷妄中,去通達勝義谛。依『中論』的二谛來觀察龍樹最著名的一偈:衆生迷妄所知的世俗谛,佛說是緣起的;依緣起而離邊見。能正確的體見實義,這就是中道。但一般人,部派佛教者,不能如實地理解緣起,到頭來總是陷入「依實立假」的窠臼,不能自拔。所以『般若經』 [P259] 說:一切法是假名,通達自性空寂,這就是二谛說。『中論』依緣起立論:緣起法即空性,顯第一義;緣起即假名,明世俗谛。這樣的假有即性空,性空(也是依假名說)不礙假有,就是緣起離二邊的中道。說緣起即空、亦假、亦中(『回诤論』說緣起、空、中道是同一內容),而只是二谛說。即空即假即中的叁谛說,不是龍樹論意。

  

  引人轉迷向覺,依世俗谛說法:緣起無自性故空,空故依緣起有──中道說,能善立一切法,遠離一切見,可說是非常善巧的教說!不過世俗的名言是「二」,是沒有決定性的;名義內在的相對性,在適應衆生,隨時隨地而流行中,不免會引起異議,那也是世間常法。依第一義谛,空,無生等,只是一個符號,並不等于第一義。如空以離諸見爲用,著空也就不是中了,所以說:「空亦複空」,「空亦不可得」。而且,在緣起即空的觀行中,正如上引經文所說,要隨時善巧的適得其中,『大智度論』這樣(7)說:

  

   1.『般若波羅蜜,離二邊,說中道:雖空而不著空,故爲說罪福;雖說罪福,不生常邪見亦于空無礙」。 2.「菩薩住二谛中,爲衆生說法。不但說空,不但說有;爲愛著衆生故說空,爲取相著空衆生故說有,有無中二處不染」。 3.「有相是一邊,無相是一邊,離是二邊行中道,是諸法實相」。 [P260] 4.『般若波羅蜜者是一切諸法實相,……常是一邊,斷滅是一邊,離是二邊行中道。……. 此般若波羅蜜是一邊,此非般若波羅蜜是一邊,離是二邊行中道,是名般若波羅蜜」。

  

  1.2.是爲衆生說中道。1.說者說有而不生常等見,說空而不著空。2.對治衆生的偏執,爲著空者說有,爲著有者說空。這樣,才是善說中道。3.4.是「中道行」。在般若行中,有相是一邊,無相──空也是一邊;是般若與非般若的分別,也都是一邊。般若行是以不取著爲原則的,如心有取著,即使是善行、空行,也都是邊而非中。『般若經』稱之爲「順道法愛生」(8);譬喻爲「如雜毒食」(9)。佛所開示的解脫道,如空,無所有a^kim!canya,無相animitta,『阿含經』早已指出:觀無我我所──無所有,有的以慧得解脫,染著的不得解脫,就生在無所有處 a^kin~canaya^yatana;觀一切無相的,有的以慧得解脫,如染著而不得解脫,就生在無想處──非想非非想處naivasam!jn~a^na$sam!jn~a^yatana(10)。原理與方法,是有准則的,但還是世俗的,是否能善巧適中,那真如中國所說:「運用之妙,存乎一心」了。學者應注意佛法的實踐性,不只是「中論」而更是「中觀」才得!

  

  

  …

《空之探究 第四章 龍樹——中道緣起與假名空性之統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