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空之探究 第四章 龙树——中道缘起与假名空性之统一▪P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注【36-009】『阿毗达磨顺正理论』卷二八(大正二九‧四九八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36-010】『大智度论』卷四一(大正二五‧三五八下)。

  注【36-011】『中论』卷四(大正三0‧三三中)。

  注【36-012】拙作『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』(四五八──四六0)。

  注【36-013】『异部宗轮论』(大正四九‧一六下)。

  注【36-014】『般若灯论』卷一四(大正二五‧一二六中)。

  注【36-015】『异部宗轮论』(大正四九‧一六上)。

  注【36-016】『摄大乘论』本卷上说:「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诸法生起,是名分别自性缘起」(大正三一‧一三五上)。 [P243]

  

  

  

  六 空性──无自性空

  『中论』「观四谛品」说:「众因缘生法,我说即是空」(1)。众因缘生法──缘起prati^tyasamutpa^da 法,就是空──空性s/u^^nyata^。 「我说」,从前都解说为佛说,但原文是第一人称的多数,所以是「我等说」。缘起即是空性,是龙树Na^ga^rjuna那个时代,部分大乘学者所共说的。上面说到,空在『般若经』中的主要意义,是涅槃、真如等异名。在上一章中,说到与『般若经』相近的文殊Man~jus/ri^法门,以缘起为此土──释迦佛S/a^kya说法的先要,而文殊所说,却是「依于胜义」,「但依法界」,「依于解脱」,表示了声闻与大乘的分化对立。大乘说「一切皆空」,「一切皆如也」,「一切不出于法界」;依佛声教而开展的,被称为声闻部派佛教,大抵是有为以外说无为,生死以外立涅槃,所以形成严重的对立。声闻法与大乘法的方便施设,当然有些差别,但也不应该那样的严重对立。释迦佛在『阿含经』中,依中道 madhyama^-pratipad说法,也就是依缘起说。 「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」,生死流转依缘起而集。「此无故彼无,此灭故彼灭」,生死也依缘起而还灭。依缘而集起,依缘而灭,生死与涅槃(涅槃,或说为空性、真如等),都依缘起而施设成立。龙树尊重释迦的本教,将『般若』的「一切法空」,安立于中道的缘起说,而说:「众因缘生法[缘起],我(等)说即是空」性。缘起 [P244] 即空,所以说:「不离于生死,而别有涅槃」(2)。同时,迷即空的缘起而生死集,悟缘起即空而生死灭;生死与涅槃,都依缘起而成立(3)。缘起即空,为龙树『中论』的精要所在。阐发『阿含经』中(依中道说)的缘起深义,善巧的贯通了声闻与大乘,为后代的学者所尊重。

  

  缘起法即是空(性),缘起法(也就是一切法)为什么即是空呢?如『回诤论』(4)说:

  

   「若法依缘起,即说彼为空;若法依缘起,即说无自性」([颂‧以下释])「诸缘起法,即是空性。何以故?是无自性故。诸缘起法,其性非有,无自性故。……无自性故说为空」。

  

  以无自性nih!svabha^va明缘起即空,『中论』「青目释」也说:「众缘具足和合而物生,是物属众因缘故无自性,无自性故空」(5)。『大智度论』也一再说:「若从因缘和合生,是法无自性;若无自性,即是空」(6)。『中论』颂说:「如诸法自性,不在于缘中」。「众缘中有(自)性,是事则不然」。「阴合有如来,则无有自性」。「汝若见诸法,决定有(自)性者,即为见诸法,无因亦无缘。……未曾有一法,不从因缘生,是故一切法,无不是空者」(7)。自性 svabha^va,是「自有」自成的,与众缘和合而有,恰好相反。所以,凡是众缘有的,就没有自性;如说法有自性,那就不从缘生了。一切是依因缘而有的,所以一切是无自性的;一切无自性,也就一切法无不是空了。进一步说,由于一切法无自性空,所以一切依因缘而成立,「以有空义故,一切法得成」(8),显示了龙树学的特色。依无自性来阐明缘起与空的一致性,而『阿含经 [P245] 』的一切依缘起,『般若经』(等)的一切法皆空,得到了贯通,而达成「缘起即空」的定论。说明龙树学的这一特色,还要从『阿含经』与『般若经』说起。

  

  『阿含经』中,出家人在空静处修行,也就以空寂[静]来形容无取无着的解脱境地,所以「空诸欲」,「贪空、瞋空、痴空」。一方面,「空诸行」,诸行是空的,无我我所。经中说:色如聚沫,受如水泡,想如阳焰,行如芭蕉,识如幻事,是譬喻诸行空的。空是无我无我所,在大众部Maha^sa^m!ghika中,就有解说为我空、法空了。所以,「空」,有空虚的意义,也有表示无着无累、解脱自在的意义。「原始般若」,本是体悟甚深法相[性]的修行者,从证出教(不是从教义的探索而来),直率地表示自悟的境地,用来化导信众,所以说:「以真法性为定量故」(9) 。在般若法门的开展中,空是表示甚深法性的一个名词。在一切法不生,一切法清净,一切法(远)离,一切法寂灭[静],一切法空,一切法无所有,一切法不可得,一切法无所依,一切法不可思议……这一类词语中,「空」是更适合于即一切法而示如实相的。「空」在『般若经』中,广泛应用,终于成为『般若经』的特色。般若法门是重实践的,直观一切法本空(空是同义异名之一),但法流人间,闻思修习,应有善巧的施设。上一章曾列表说明:空,无所有,无生,远离,寂静等,是表示(悟入的)甚深法性的;空,无所有,虚妄,不实等,是表示一般虚妄事相的。空(与无所有)是通贯了虚妄的一切法与一切法甚深相的。一切虚妄不实是缘起无自性(空) [P246] 的,无自性空即涅槃空寂。以无自性而明缘起即空,成为生死即涅槃,大乘深义最善巧的说明。

  

  自性是自有的,所以依众缘和合而如此的,不能说有自性,有自性的就不从缘生。『中论』卷三(大正三0‧一九下、二0中)说:

  

   「众缘中有(自)性,是事则不然。性从众缘出,即名为作法。……性名为无作,不待异法成」。 「若法实有性,后则不应(有变)异」。

  

  缘起,是佛教界所公认的,但一般以为:一一法是实有自性的,有自性法从因缘和合而生起。依龙树学来说,这是自相矛盾的,有自性(自有),那就不用从因缘生了。从因缘生的,就是作法kr!taka,所作法是不能说是自性有的。如实有自性,也就不可能有变异。自性是不待他的,与他无关的自体;不可能变异,应该是常恒如此的:这与从缘所生法不合。不待他、不变异的自性,是根源于与生俱来的无明。呈现于心识中的一切,直觉得确实如此──实在感,从来与我们的认识不分的。就是发觉到从因缘生,不实、变异等,也由于与生俱来的无知,总是推论为:内在的,微细的,是自性有,达到「假必依实」的结论。依『中论』说:龙树彻底否定了自性有,成为无自性的,缘起即空的法门。因为一切无自性,所以一切法空,依无自性而契入空性,空性即涅槃、寂静等异名。空,不是没有,举譬喻说,如虚空那样的无碍,空是不碍有的。由于 [P247] 空无自性,所以依缘起而一切──世出世法都能成立。反之,如一切不空,是自性有,那就不待因缘,一切法都不能成立了。龙树明确的宣说(10):

  

   1.「以有空义故,一切法得成;若无空义者,一切则不成」。 2.「若人信于空,彼人信一切;若人不信空,彼不信一切」。

  

  这是依空以成立一切的。空无自性,所以依缘而起一切,因无自性空,所以即缘起而寂灭。缘起即空,所以缘起所生即涅槃。『阿毗达磨法蕴足论』卷一一引经(大正二六‧五0五上)说:

  

   「若佛出世,若不出世,如是缘起法住、法界。一切如来自然通达,等觉、宣说、施设、建立、分别、开示,令其显了。……此中所有法性,法定,法理,法趣,是真,是实,是谛,是如,非妄,非虚,非倒,非异」(11)。

  

  (真)如,法界等,是形容缘起法的,而在大乘经中,真如有十二异名:「真如,法界,法性,不虚妄性,不变异性,平等性,离生性,法定,法住,实际,虚空界,不思议界」(12);而真如、法界等,是被解说为涅槃异名的(13)。一般说,缘起是有为,涅槃是无为。佛法本以缘起法为宗,而『般若』等大乘佛法,却以真如、法界等为本;在解行上,形成严重的对立。龙树一以贯之,出发于缘起──众因缘生法,但名无实,无自性故自性空。于是缘起是即空(性、涅槃异名)的缘起,空性是不碍缘起的空性。说缘起法性是如、法界,或说涅槃即如、法界,只是说明的 [P248] 方便不同,而实义是一致的。八不──空的缘起说,真是善巧极了!

  

  空,龙树以无自性来解明,固然是继承「中本般若」以来,渐着重倾向于虚妄无实的空义,也有针对当时部派佛教的「对治」意义。初期的『阿含经』,有prakr!ti──本性(也有译为自性的),而没有svabha^va──自性一词,自性是部派佛教所有的术语。佛说的一切法──色、心、心所等,佛弟子研求一一名词的特相──自相svalaks!an!a,又从相而论究一一法的实质,就称为「自性」。这对于经说的解说,明确而不致误解,是有必要的。但探求实体,终于达到「假必依实」的结论;论到一一法的因果、生灭,关涉到未来、现在、过去时,引出「法性恒住」的思想。这是一大系,除说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外,犊…

《空之探究 第四章 龙树——中道缘起与假名空性之统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