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三假中的名假,重在称呼那法与受的名字。不过,『般若经』的三假,有的不立受假(包含在名假中),别立方便假──教授假、权法等。这是说:佛为弟子教授、说法,都是方便善巧的施设,如『法蕴足论」引经说:「如是缘起,法住、法界,一切如来自然通达,等觉、宣说、施设、建立、分别、开示,令其显了」(7)。如来说法,本着自 [P237] 觉自证,而以方便施设名相,为众生宣说开示的。佛的教法,一切都是方便施设的。这本是『阿含经』以来的一贯见解,如『第一义空经』说:「俗数法者,谓此有故彼有,此起故彼起」等(8) ,缘起的集与灭。所说的「俗数法」,『顺正理论』引经,译作「法假」(9)。阿毗达磨论者,虽知缘起等一切教法,是方便施设的,而对于文句所诠表的法义,总是分为实有与假有。『般若经』明一切法但假施设,依『大智度论』所说,有次第悟入的意义,如说:「行者先坏名字波罗聂提,到受波罗聂提;次破受波罗聂提,到法波罗聂提;破法波罗聂提,到诸法实相中。诸法实相,即是诸法及名字空般若波罗蜜」(10)。
『中论』的空假中偈,在缘起即空下说:「亦为是假名」。这里的假名,原文为prajn~aptirupa^da^ya ,正是『般若经』所说的「受假施设」。依『中论』「青目释」:「空亦复空,但为引导众生故,以假名说;离有无二边,故名为中道」(11)。假名是指空性说的:缘起法即空(性),而空(性)只是假名。所以缘起即空,离有边;空只是假名(空也不可得),离无边:缘起为不落有无二边的中道。当然,假名可以约缘起说,构成缘起为即空即假的中道。不过,依『般若经』三假来说,缘起是法假,空(性)应该是名假,为什么『中论』与『般若经』不同,特别使用这受假一词呢!说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的阿毗达磨,立二有、三有、五有,包含了一切实有、假有,并没有与受(假)相当的名字。受假,应该是从犊子部Va^tsi^putri^ya系来的。如 [P238] 『三法度论』卷中(大正二五‧二四上──中)说:
「不可说者,受、过去、灭施设。受施设,过去施设,灭施设,若不知者,是谓不可说不知。受施设(不知)者,众生已受阴、界、入,计(众生与阴、界、入是)一,及余」 (计异)。
『三法度论』,是属于犊子部系的论典(12)。犊子部立不可说我anabhila^pya-pudgala,又有三类;受施设是依蕴、界、处而施设的,如『异部宗轮论』说:「犊子部本宗同义,谓补特伽罗[数取趣],非即蕴、离蕴,依蕴、处、界假施设名」(13)。补特伽罗──我,不可说与蕴等是一,不可说与蕴等是异。不一不异,如计执为是一或是异,这就是「不可说不知」。犊子部的我,是「假施设名」。此外,有『三弥底部论』,三弥底Sam!mati^ya是正量的音译;正量部是犊子部分出的大宗。『三弥底部论』卷中(大正三二‧四六六上──中)也说:
「佛说有三种人」。
问曰:云何三种人?答:依说人,度说人,灭说人。[说者,亦名安,亦名制,亦名假名]」。 三种人,与『三法度论』的三类施设(不可说我)相同。「依说人」的「说」,依小注,可译为安立、假名,可知是施设的异译,所以「依说人」,就是「受施设我」。「依」或「受」,就是『中论』所说──prajn~apti upa^da^ya中的upa^da^ya。这个字,有「依」,「因」,「基」, [P239] 「取」 (受)等意义,所以『般若灯论』解说为:「若言从缘生者,亦是空之异名。何以故?因施设故」(14)。观誓Avalokitavrata的『般若灯论广注』,释「因施设」为upa^da^nam upa^da^ya prajn~apti ,即「取因施设」。从犊子部出家的陈那Din%na^ga,也有『取因施设论』。总之,『般若经』所说的「受假」,正是『中论』所说的prajn~apti upa^da^ya(因施设)。这一术语,是由犊子部系中来的。
为了说明『中论』的缘起是假名──受假施设,所以分别的来说。一、佛的说法,以语句方便来表达,称为施设(假),如『般若经』的方便假、教授假,那是佛教界所公认的。对于所表示的内容,虽有「假名有」的,如五蕴和合名为我,枝叶等和合名为树,但总以为:「假必依实」,有实法存在,──实法有。如说一切有部,说蕴、处、界都是实有自性的;「俱舍论』以为:蕴是假而处、界是实有的;经部Sautra^ntika以为蕴、处是假而界是实有的。这些上座部 Sthavira系的学派,都是成立实法有的。大众部Maha^sa^m!ghika中,以说假为部名的说假部Prajn~aptiva^din,立「十二处非真实」(15);一说部说:诸法但名无实。有没有立实法为所依,传说中没有明确的记录。二、一切法从因缘生,从种种缘生,不从一因生,是佛教界所公认的。说一切有部立「法性恒住」,「三世实有」,所以从因缘生,并非新生法体,法体是三世一如的。从缘生,只是众因缘力,法体与「生」相应,从未来来现在,名为生起而已。如经部,说 [P240] 现在实有而过未非实,所以从缘生是:界──一一法的功能,在剎那剎那的现在相续中,以缘力而现起,为唯识宗种子生现行说的先驱。这样的因缘所生,都是别别自性有的(16)。三、假名有 ──施设有,部派间也有不同的见解。如依五蕴而假名补特伽罗,依说一切有部,假有是无体的,所以说无我。犊子部系以为:依五蕴而施设补特伽罗,是受假,不可说与蕴是一是异,「不可说我」是(受假)有的。如即蕴计我,或离蕴计我,那是没有的,所以说无我。四、『般若经』立三假,着重于但名无实,名与实不相应,所以说:名字「不(在)内、不(在)外,不中间(住」)。约但名无实,「但以假名说」,『中论』也采用这通泛的假施设prajn~apti,但论到缘起说,一切依缘而有(而生、而无、而灭)。缘性与所生法,不可说一,不可说异。缘起法的不一不异,在时间中,就是不断不常。这与犊子部说的受施设,不可说一,不可说异,也不可说是常、是无常,有共通的意义。不过犊子系但约补特伽罗说,而『中论』约缘起一切说。五、『大智度论』所释的「中本般若」──二万二千颂本,立三种假,约世俗法的层次不同而立,与其他「中本般若」不同。龙树「空假中偈」的假名──受假,正是依此经本而来。在种种假中,龙树不取「名假」,如一切是名假,容易误解,近于方广道人的一切法如空华。「名」是心想所安立的,也可能引向唯识说。后代有「唯名、唯表、唯假施设」的成语,唯表vijn~aptima^tra,玄奘就是译为「唯识」的。龙树也不取「法假」,法假是各派所公认的,但依法施设,各部派终 [P241] 归于实有性,不能显示空义。龙树特以「受假」来说明一切法有。依缘施设有,是如幻如化,假而有可闻可见的相用,与空华那样的但名不同(犊子部系依蕴处等施设不可说我,与有部的假有不同,是不一不异,不常不断,而可说有不可说我的,古人称为「假有体家」)。受假──依缘施设(缘也是依缘的),有缘起用而没有实自性,没有自性而有缘起用;一切如此,所以一切是即空即假的。龙树说「空假中」,以「受假」为一切假有的通义,成为『中论』的特色。
注【36-001】『小品经』文,与玄奘所译 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 「第五分」最相近,如卷五五六(大正七‧八六五下 ──八六六中)。「第四分」也相近,已明说「但有假名」,如卷五三八(大正七‧七六四上)。『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』卷一,近于「第四分」,但说「无定无住」为:「而彼名字,无住处非无住处,无决定无不决定」(大正八‧五八七下),与现存梵本相同。这是参照「中本般若」(俗称「大品」),「是字不住亦不不住」而有所增补;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三(大正八‧二三四上)。参阅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(「第二分」)卷四0九(大正七‧四七上)。
注【36-002】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(「第五分」)卷五五六,作:「若生若灭,若染若净」 (大正七‧八六六中)。
注【36-003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二(大正八‧二三一上)。参照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 (「第二分」)卷四0六(大正七‧三0上)。
注【36-004】『大智度论』卷四一(大正二五‧三五八中)。 [P242]
注【36-005】A、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二(大正八‧二三一上)。B、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(「初分」)卷一一(大正五‧五八中)。C、(「第二分」)卷四0六(大正七‧三0上)。D、『放光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二(大正八‧一一下)。E、『光赞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二(大正八‧一六三上)。F、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(「第三分」)卷四八二(大正七‧四四八上)。
注【36-006】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(「第三分」)卷四八二(大正七,四四七下)。
注【36-007】『阿毗达磨法蕴足论』卷一一(大正二六‧五0五上)。
注【36-008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一三(大正二‧九二下)。…
《空之探究 第四章 龙树——中道缘起与假名空性之统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