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叁假中的名假,重在稱呼那法與受的名字。不過,『般若經』的叁假,有的不立受假(包含在名假中),別立方便假──教授假、權法等。這是說:佛爲弟子教授、說法,都是方便善巧的施設,如『法蘊足論」引經說:「如是緣起,法住、法界,一切如來自然通達,等覺、宣說、施設、建立、分別、開示,令其顯了」(7)。如來說法,本著自 [P237] 覺自證,而以方便施設名相,爲衆生宣說開示的。佛的教法,一切都是方便施設的。這本是『阿含經』以來的一貫見解,如『第一義空經』說:「俗數法者,謂此有故彼有,此起故彼起」等(8) ,緣起的集與滅。所說的「俗數法」,『順正理論』引經,譯作「法假」(9)。阿毗達磨論者,雖知緣起等一切教法,是方便施設的,而對于文句所诠表的法義,總是分爲實有與假有。『般若經』明一切法但假施設,依『大智度論』所說,有次第悟入的意義,如說:「行者先壞名字波羅聶提,到受波羅聶提;次破受波羅聶提,到法波羅聶提;破法波羅聶提,到諸法實相中。諸法實相,即是諸法及名字空般若波羅蜜」(10)。
『中論』的空假中偈,在緣起即空下說:「亦爲是假名」。這裏的假名,原文爲prajn~aptirupa^da^ya ,正是『般若經』所說的「受假施設」。依『中論』「青目釋」:「空亦複空,但爲引導衆生故,以假名說;離有無二邊,故名爲中道」(11)。假名是指空性說的:緣起法即空(性),而空(性)只是假名。所以緣起即空,離有邊;空只是假名(空也不可得),離無邊:緣起爲不落有無二邊的中道。當然,假名可以約緣起說,構成緣起爲即空即假的中道。不過,依『般若經』叁假來說,緣起是法假,空(性)應該是名假,爲什麼『中論』與『般若經』不同,特別使用這受假一詞呢!說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的阿毗達磨,立二有、叁有、五有,包含了一切實有、假有,並沒有與受(假)相當的名字。受假,應該是從犢子部Va^tsi^putri^ya系來的。如 [P238] 『叁法度論』卷中(大正二五‧二四上──中)說:
「不可說者,受、過去、滅施設。受施設,過去施設,滅施設,若不知者,是謂不可說不知。受施設(不知)者,衆生已受陰、界、入,計(衆生與陰、界、入是)一,及余」 (計異)。
『叁法度論』,是屬于犢子部系的論典(12)。犢子部立不可說我anabhila^pya-pudgala,又有叁類;受施設是依蘊、界、處而施設的,如『異部宗輪論』說:「犢子部本宗同義,謂補特伽羅[數取趣],非即蘊、離蘊,依蘊、處、界假施設名」(13)。補特伽羅──我,不可說與蘊等是一,不可說與蘊等是異。不一不異,如計執爲是一或是異,這就是「不可說不知」。犢子部的我,是「假施設名」。此外,有『叁彌底部論』,叁彌底Sam!mati^ya是正量的音譯;正量部是犢子部分出的大宗。『叁彌底部論』卷中(大正叁二‧四六六上──中)也說:
「佛說有叁種人」。
問曰:雲何叁種人?答:依說人,度說人,滅說人。[說者,亦名安,亦名製,亦名假名]」。 叁種人,與『叁法度論』的叁類施設(不可說我)相同。「依說人」的「說」,依小注,可譯爲安立、假名,可知是施設的異譯,所以「依說人」,就是「受施設我」。「依」或「受」,就是『中論』所說──prajn~apti upa^da^ya中的upa^da^ya。這個字,有「依」,「因」,「基」, [P239] 「取」 (受)等意義,所以『般若燈論』解說爲:「若言從緣生者,亦是空之異名。何以故?因施設故」(14)。觀誓Avalokitavrata的『般若燈論廣注』,釋「因施設」爲upa^da^nam upa^da^ya prajn~apti ,即「取因施設」。從犢子部出家的陳那Din%na^ga,也有『取因施設論』。總之,『般若經』所說的「受假」,正是『中論』所說的prajn~apti upa^da^ya(因施設)。這一術語,是由犢子部系中來的。
爲了說明『中論』的緣起是假名──受假施設,所以分別的來說。一、佛的說法,以語句方便來表達,稱爲施設(假),如『般若經』的方便假、教授假,那是佛教界所公認的。對于所表示的內容,雖有「假名有」的,如五蘊和合名爲我,枝葉等和合名爲樹,但總以爲:「假必依實」,有實法存在,──實法有。如說一切有部,說蘊、處、界都是實有自性的;「俱舍論』以爲:蘊是假而處、界是實有的;經部Sautra^ntika以爲蘊、處是假而界是實有的。這些上座部 Sthavira系的學派,都是成立實法有的。大衆部Maha^sa^m!ghika中,以說假爲部名的說假部Prajn~aptiva^din,立「十二處非真實」(15);一說部說:諸法但名無實。有沒有立實法爲所依,傳說中沒有明確的記錄。二、一切法從因緣生,從種種緣生,不從一因生,是佛教界所公認的。說一切有部立「法性恒住」,「叁世實有」,所以從因緣生,並非新生法體,法體是叁世一如的。從緣生,只是衆因緣力,法體與「生」相應,從未來來現在,名爲生起而已。如經部,說 [P240] 現在實有而過未非實,所以從緣生是:界──一一法的功能,在剎那剎那的現在相續中,以緣力而現起,爲唯識宗種子生現行說的先驅。這樣的因緣所生,都是別別自性有的(16)。叁、假名有 ──施設有,部派間也有不同的見解。如依五蘊而假名補特伽羅,依說一切有部,假有是無體的,所以說無我。犢子部系以爲:依五蘊而施設補特伽羅,是受假,不可說與蘊是一是異,「不可說我」是(受假)有的。如即蘊計我,或離蘊計我,那是沒有的,所以說無我。四、『般若經』立叁假,著重于但名無實,名與實不相應,所以說:名字「不(在)內、不(在)外,不中間(住」)。約但名無實,「但以假名說」,『中論』也采用這通泛的假施設prajn~apti,但論到緣起說,一切依緣而有(而生、而無、而滅)。緣性與所生法,不可說一,不可說異。緣起法的不一不異,在時間中,就是不斷不常。這與犢子部說的受施設,不可說一,不可說異,也不可說是常、是無常,有共通的意義。不過犢子系但約補特伽羅說,而『中論』約緣起一切說。五、『大智度論』所釋的「中本般若」──二萬二千頌本,立叁種假,約世俗法的層次不同而立,與其他「中本般若」不同。龍樹「空假中偈」的假名──受假,正是依此經本而來。在種種假中,龍樹不取「名假」,如一切是名假,容易誤解,近于方廣道人的一切法如空華。「名」是心想所安立的,也可能引向唯識說。後代有「唯名、唯表、唯假施設」的成語,唯表vijn~aptima^tra,玄奘就是譯爲「唯識」的。龍樹也不取「法假」,法假是各派所公認的,但依法施設,各部派終 [P241] 歸于實有性,不能顯示空義。龍樹特以「受假」來說明一切法有。依緣施設有,是如幻如化,假而有可聞可見的相用,與空華那樣的但名不同(犢子部系依蘊處等施設不可說我,與有部的假有不同,是不一不異,不常不斷,而可說有不可說我的,古人稱爲「假有體家」)。受假──依緣施設(緣也是依緣的),有緣起用而沒有實自性,沒有自性而有緣起用;一切如此,所以一切是即空即假的。龍樹說「空假中」,以「受假」爲一切假有的通義,成爲『中論』的特色。
注【36-001】『小品經』文,與玄奘所譯 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』 「第五分」最相近,如卷五五六(大正七‧八六五下 ──八六六中)。「第四分」也相近,已明說「但有假名」,如卷五叁八(大正七‧七六四上)。『佛說佛母出生叁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』卷一,近于「第四分」,但說「無定無住」爲:「而彼名字,無住處非無住處,無決定無不決定」(大正八‧五八七下),與現存梵本相同。這是參照「中本般若」(俗稱「大品」),「是字不住亦不不住」而有所增補;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叁(大正八‧二叁四上)。參閱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』(「第二分」)卷四0九(大正七‧四七上)。
注【36-002】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』(「第五分」)卷五五六,作:「若生若滅,若染若淨」 (大正七‧八六六中)。
注【36-003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二(大正八‧二叁一上)。參照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』 (「第二分」)卷四0六(大正七‧叁0上)。
注【36-004】『大智度論』卷四一(大正二五‧叁五八中)。 [P242]
注【36-005】A、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二(大正八‧二叁一上)。B、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』(「初分」)卷一一(大正五‧五八中)。C、(「第二分」)卷四0六(大正七‧叁0上)。D、『放光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二(大正八‧一一下)。E、『光贊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二(大正八‧一六叁上)。F、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』(「第叁分」)卷四八二(大正七‧四四八上)。
注【36-006】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』(「第叁分」)卷四八二(大正七,四四七下)。
注【36-007】『阿毗達磨法蘊足論』卷一一(大正二六‧五0五上)。
注【36-008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一叁(大正二‧九二下)。…
《空之探究 第四章 龍樹——中道緣起與假名空性之統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