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切有系。龍樹學與北方(聲聞及大乘般若)佛教的關系極深,宏傳于北方,很早就經西域而傳入我國。北印度的佛教,漸漸的衰了。後起的佛護、清辨,生于南方;在中印度學得中觀學,又弘傳于南方。這所以西藏所傳的後期中觀學,竟不知道『大智度論』等。世俗安立,也就不免無所適從了!近代的部分學者,由于西藏沒有『大智度論』,月稱、清辨等沒有說到『大智度論』等,而『大智度論』論文,也有幾處可疑,因此說『大智度論』不是龍樹造的。我以爲,簡譯全書爲叁分之一的『大智度論』,是一部十萬偈的大論。『大智度論』的體例,如僧睿『序』所說:「其爲論也,初辭擬之,必標衆異以盡美;卒成之終,則舉無執以盡善」(13)。這與『大毗婆沙論』的體例:「或即其殊辯,或標之铨評」(14),非常近似。這樣的大部論著,列舉當時(及以前)的論義,在流傳中,自不免有增補的成分,與『大毗婆沙論』的集成一樣。如摭拾幾點,就懷疑全部不是龍樹論,違反千百年來的成說,那未免太輕率了!無論如何,這是早期的龍樹學。
注【32-001】多氏『印度佛教史』(寺本婉雅日譯本一叁九)。 [P208]
注【32-002】『入中論』卷二(漢藏教理院刊本二──叁)。
注【32-003】『大方等無想經』卷五(大正一二‧一一00上)。
注【32-004】『龍樹菩薩傳』(大正五0‧一八四上──一八五中)。
注【32-005】拙作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』(四五四)。
注【32-006】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四(大正八‧五五五中)。
注【32-007】『龍樹龍宮取經考』『妙雲集』『佛教史地考論』二一一──二二一)。
注【32-008】『高僧傳』卷二(大正五0‧叁叁一中)。
注【32-009】『龍樹菩薩傳』(大正五0‧一八四下)。
注【32-010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釋論序』(大正二五‧五七中)。
注【32-011】『大智度論』(大正二五‧七五六下)。
注【32-012】中國舊傳:提婆的弟子羅!7畝羅跋陀羅Ra^hulabhadra,「以常樂我淨釋八不」,顯然已傾向于『大般涅槃經』(前分)的「如來藏我」了。西藏傳說:羅!7畝羅跋陀羅弟子,有羅!7畝羅密多羅Ra^hulamitra ,再傳弟子龍友Na^gamitra,龍友的弟子僧護。西元叁世紀末以下,約有一百年,龍樹學是衰落了;雖說傳承不絕,實沒有卓越的人物,中國佛教界,竟不知他們的名字。
注【32-013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釋論序』(大正二五‧五七上)。
注【32-014】『出叁藏記集』卷一0(大正五五‧七四上)。 [P209]
二 『中論』與『阿含經』
論書,有「釋經論」,「宗經論」。釋經論,是依經文次第解說的。有的以爲:如來應機說法,所集的經不一定是一會說的,所以不妨說了再說,也不妨或淺或深。有的以爲:如來是一切智人,說法是不會重複的,所以特重先後次第。『大智度論』與『十住毗婆沙論』,是釋經論而屬于前一類型的,有南方(重)經師的風格;與(重)論師所作的經釋,如無著Asan!ga的釋經論,體裁不同。宗經論,是依一經或多經而論究法義,有阿毗達磨abhidharma傳統的,都是深思密察,審決法義,似乎非此不可。『中論』是宗經論,但重在抉擇深義。其實,論書還有「觀行論」一類,以觀行(止觀)爲主。『中論』二十七品,每品都稱爲「觀」,所以古稱『中論』爲中觀。如僧肇『物不遷論』說:「中觀雲:觀方知彼去,去者不至方」(1)。『中論』是宗經論,以觀行爲旨趣,而不是注重思辨的。龍樹Na^ga^rjuna所學,綜貫南北、大小,而表現出獨到的立場。現在論究龍樹的空s//u^nya, s/u^nyata^義,以『中論』爲主,這是後期中觀學者所共通的;以『大智度論』等爲助,說明『中論』所沒有詳論的問題。
『中論』開宗明義,是:「不生亦不滅,不常亦不斷,不一亦不異,不來亦不出:能說是因緣;善滅諸戲論」(2)。『中論』所要論的,是因緣,(新譯爲緣起prati^tya-samutpa^da,是八 [P210] 不的緣起;八不的緣起,就是中道madhyama^-pratipad。八不緣起的含義,可說與『般若經』相同;而以緣起爲論題,以八不來闡明,卻不是『般若經』的。我以爲:「中論是阿含經的通論;是通論阿含經的根本思想,抉擇阿含經的本意所在」。「中論確是以大乘學者的立場,確認緣起、空、中道爲佛法的根本深義。……抉發阿含的緣起深義,將佛法的正見,確樹于緣起中道的盤石」(3)。這一理解,我曾廣爲引證,但有些人總覺得『中論』是依『般若經』造的。這也難怪!印度論師──『順中論』、『般若燈論』等,已就是這樣說了。我也不是說,『中論』與『般若經』無關,而是說:龍樹本著「般若法門」的深悟,不如有些大乘學者,以爲大乘別有法源,而肯定爲佛法同一本源。不過一般聲聞學者,偏重事相的分別,失去了佛說的深義。所以就『阿含經』所說的,引起部派異執的,一一加以遮破,而顯出『阿含經』的深義,也就通于『般若』的深義。從前所論證過的,現在再敘述一下(4):
一、『中論』的歸敬頌,明八不的緣起。緣起是佛法不共外道的特色,緣起是離二邊的中道。說緣起而名爲「中」(論),是『阿含』而不是『般若』。中道中,不常不斷的中道,如『雜阿含經』說:「自作自覺[受],則墮常見;他作他覺[受],則墮斷見。義說、法說,離此二邊,處于中道而說法,所謂此有故彼有,此起故彼起,……」(5)。不一不異的中道,如『雜阿含經』說:「若見言命即是身,彼梵行者所無有;若複見言命異身異,梵行者所無有。于此二邊,心所不隨 [P211] ,正向中道,賢聖出世如實不顛倒正見,謂緣生老死,……緣無明故有行」(6)。不來不出的中道,如『雜阿含經』說:「眼生時無有來處,滅時無有去處。……除俗數法,俗數法者,謂此有故彼有,此起故彼起」(7)。中道的不生不滅,『阿含經』約無爲──涅槃說(8)。涅槃是苦的止息、寂滅,在『阿含經』中,是依緣起的「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滅」而闡明的。以八不說明中道的緣起說,淵源于『雜阿含經』說,是不庸懷疑的!
二、『中論』所引證的佛說,多出于『阿含經』。1.「觀本際品」說:「大聖之所說,本際不可得」,出于『雜阿含經』說:「無始生死,……長夜輪回,不知苦之本際」。「無始生死」的經說,龍樹引歸「何故而戲論,謂有生老死」的空義(9)。2.「觀行品」說:「如佛經所說,虛诳妄取相」。以有爲諸行,由妄取而成的虛诳[妄],以涅槃爲不虛诳;龍樹解說爲:「佛說如是事,欲以示空義」(10)。3.「觀有無品」說:「佛能滅有無,于化迦旃延,經中之所說,離有亦離無」。此出于『雜阿含經』說:「世間有二種依,若有、若無。……世間集如實正知見,若世間無者不有(離無);世間滅如實正知見,若世間有者無有(離有):是名離于二邊,說于中道」(11) 。離有無二邊的緣起中道,爲『中論』重要的教證。4.「觀四谛品」說:「世尊知是法,甚深微妙相,非鈍根所及,是故不欲說」。這如『增壹阿含經』說:「我今甚深之法,難曉難了,難可覺知,……設吾與人說妙法者,人不信受,亦不奉行。……我今宜可默然,何須說法」(12)。各部 [P212] 廣律,在梵天請法前,也有此「不欲說法」的記錄。5.「觀四谛品」說:「是故經中說:若見因緣法,則爲能見佛,見苦集滅道」,如『稻!8蝏經』說(13)。見緣起即見法(四谛),如『中阿含』『象迹喻經』說(14)。6.「觀涅槃品」說:「如佛經中說:斷有斷非有」。這是『雜阿含經』說:「盡、離欲、滅、息、沒已,有亦不應說,無亦不應說。……離諸虛僞[戲論],得般涅槃,此則佛說」(15)。
叁、『中論』凡二十七品。『青目釋』以爲:前二十五品,「以摩诃衍說第一義道」,後二品「說聲聞法入第一義道」(16);『無畏論』也這樣說。然依上文所說,緣起中道的八不文證,及多引『阿含經』說,我不能同意這樣的判別。『中論』所觀所論的,沒有大乘法的術語,如菩提心,六波羅蜜,十地,莊嚴佛土等,而是「阿含」及『阿毗達磨」的法義。『中論』是依四谛次第的,只是經大乘行者的觀察,抉發『阿含經』的深義,與大乘深義相契合而已。這不妨略爲分析:一、「觀(因)緣品」觀緣起的集無所生;「觀去來品」觀緣起的滅無所去。這二品,觀緣起的不生(不滅),(不來)不去,總觀八不的始終;以下別觀。二、「觀六情品」,「觀五陰品,「觀六種[界]品」,即觀六處、五蘊、六界,論究世間──苦的中道。叁、「觀染染者品」,觀煩惱法;「觀叁相品」,觀有爲──煩惱所爲法的叁相。「觀作作者品」,「觀本住品」,「觀然可然品」,明作者、受者不可得。與上二品合起來,就是論究惑招生死,作即受果的深義 [P213] 。四、「觀本際品」,明生死本際不可得,「觀苦品」,明苦非自、他、共、無因作,而是依緣生。「觀行品」,明諸行的性空。「觀合品」,明叁和合觸的無性。「觀有無品」,明緣起法非有非無。「觀縛解品」,從生死流轉說到還滅,從生死系縛說到解脫。「觀業品」,更是生死相續的要事。從「觀…
《空之探究 第四章 龍樹——中道緣起與假名空性之統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