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空之探究 第四章 龍樹——中道緣起與假名空性之統一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染染者品」以來,共十二品,論究世間集的中道。五、「觀法品」,明「知法入法」的現觀。六、「觀時品」,「觀因果品」,「觀成壞品」,明叁世、因果與得失,是有關修證的重要論題。七、「觀如來品」,明創覺正法者。八、「觀顛倒品」,觀叁毒、染淨、四倒的無性。「觀四谛品」,明所悟的谛理。「觀涅槃品」,觀涅槃無爲、無受的真義。從「觀法品」到此,論究世間集滅的中道。九、「觀十二因緣品」,正觀緣起。「觀邪見品」,遠離邪見。這二品,論究世間滅道的中道。

  

  『中論』與「阿含經』的關系,明確可見。但『阿含』說空,沒有『中論』那樣的明顯,沒有明說一切法空。說種種空,說一切法空的,是初期大乘的『般若經』。『般若經』說空,主要是佛法的甚深義,是不退菩薩所悟入的,也是聲聞聖者所共的。『阿含經』說法的方便,與『般若經』有差別,但以空寂無戲論爲歸趣,也就是學佛者的究極理想,不可說是有差別的。龍樹的時代,佛法因不斷發展而已分化成衆多部派,部派間異見紛纭,莫衷一是。『中論』說:「若人說有我,諸法各異相,當知如是人,不得佛法味」!「淺智見諸法,若有若無相,是則不能見, [P214] 滅見安隱法」(17)。聲聞各部派,或說有我有法,或說我無法有;或說一切法有,或說部分有而部分無。這樣的異見紛纭,與『阿含經』義大有距離了!所以『中論』引用『阿含經』說,抉擇遮破各部派(及外道)的妄執,顯示佛法的如實義。如(第十八)「觀法品」,法dharma是聖者所覺證的(18)。「觀法品」從觀「無我我所」而契入寂滅,正是『阿含經』義。品末說:「不一亦不異,不常亦不斷,是名諸世尊,教化甘露味。若佛不出世,佛法已滅盡,諸辟支佛智,從于遠離生」(19)。上一偈,總結聲聞法,下一偈是出于無佛世的辟支佛;二乘聖者,都是這樣悟入法性的。所以,或以爲前二十五品明大乘第一義,後二品明聲聞第一義,是我所不能贊同的。又如(第二十四)「觀四谛品」說:「以有空義故,一切法得成;若無空義者,一切則不成」(20)。依空而能成立的一切法,出世法是四谛──法,四果──僧,佛,也就是叁寶;世間法是生死的罪福業報。總之,依『阿含經』說,遮破異義,顯示佛說的真義,確是『中論』的立場。當然這不是說與大乘無關,而是說:『中論』闡明的一切法空,爲一切佛法的如實義,通于二乘;如要論究大乘,這就是大乘的如實義,依此而廣明大乘行證。所以,龍樹本著大乘的深見,抉擇『阿含經』(及「阿毗達磨論」)義,而貫通了『阿含』與『般若』等大乘經。如佛法而確有「通教」的話,『中論』可說是典型的佛法通論了!

  

  

  注【33-001】『肇論』(大正四五‧一五一上)。 [P215]

  注【33-002】『中論』卷一(大正叁0‧一中)。

  注【33-003】拙作『中觀今論』(『妙雲集』『中觀今論』一八、二四)。

  注【33-004】參閱拙作『中觀今論』(『妙雲集』『中觀今論』一八──二叁)。『中觀論頌講記』『妙雲集』『中觀論頌講記』四叁──四六)。

  注【33-005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一二(大正二‧八五下)。

  注【33-006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一二(大正二‧八四下)。

  注【33-007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一叁(大正二‧九二下)。

  注【33-008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一二(大正二‧八叁下)。

  注【33-009】『中論』卷二(大正叁0‧一六上、中)。『雜阿含經』卷一0(大正二‧六九中)。

  注【33-010】『中論』卷二(大正叁0‧一七上)。

  注【33-011】『中論』卷叁(大正叁0‧二0中)。『雜阿含經』卷一二(大正二‧八五下)。

  注【33-012】『中論』卷四(大正叁0‧叁叁上)。『增壹阿含經』卷一0(大正二‧五九叁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33-013】『中論』卷四(大正叁0‧叁四下)。『佛說稻!8蝏經』(大正一六‧八一六下)。

  注【33-014】『中阿含經』(叁0)『象迹喻經』(大正一‧四六七上)。

  注【33-015】『中論』卷四(大正叁0‧叁五中)。『雜阿含經』卷九(大正二‧六0上)。

  注【33-016】『中論』卷四(大正叁0‧叁六中)。 [P216]

  注【33-017】『中論』卷二(大正叁0‧一五下)。又卷一(大正叁0‧八上)。

  注【33-018】『中論』「觀法品」,漢譯『般若燈論』與『大乘中觀釋論』,品名相同;而西藏所傳,月稱注本作「觀我品」,無畏等作「觀我法品」,「法」的古義,有些人是忘失了!

  注【33-019】『中論』卷叁(大正叁0‧二四上)。

  注【33-020】『中論』卷四(大正叁0‧叁叁上)。

  

  

  

  叁 『中論』 之中心思想

  『中論』所要闡明的,是中道madhyama^-pratipad的緣起prati^tya-samutpa^da。『論』初的歸敬偈,就充分的表示了,如說:「不生亦不滅,不常亦不斷,不一亦不異,不來亦不出:能說是因緣[緣起],善滅諸戲論,我稽首禮佛,諸說中第一」(1)。佛所開示的教法,在世間一切學說中,是最上第一的。佛說的所以最上第一,不是別的,是佛說的因緣──緣起說。佛依緣起說法,能離一切戲論而寂滅,這是不共世間學的,所以說:「能說是因緣,善滅諸戲論」。緣起爲佛法宗要,是各部派所公認的,但解說不一。龍樹Na^ga^rjuna所要闡揚的,是不生不滅等「八不」的緣起,也就是中道的緣起。『雜阿含經』所說:「處中說法」,「宣說中道」,就是不落二邊──一見、異見、常見、斷見等的緣起。闡明不落二邊的緣起,所以名爲『中論』。 [P217]

  

  中道的緣起說,爲佛法宗要。闡明這一要義,龍樹是通過空s/u^^nyata^義而顯揚出來的,如(2)說:

  

   1. 「由一切諸法,自性皆是空,諸法是緣起,無等如來說」。 2.「諸說空、緣起、中道爲一義:無等第一語,敬禮如是佛」。

  

  1.是『七十空性論』,明一切法是空,一切法是緣起。2.是『回诤論』,列舉了空、緣起、中道叁名,而表示爲同一內容。這兩部龍樹論,都表示了空與緣起的關系。說得更完備的,如『中論』卷四(大正叁0‧叁叁中)說:

  

   「衆因緣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爲是假名,亦是中道義。未曾有一法,不從因緣生,是故一切法,無不是空者」。

  

  緣起法爲什麼是離二邊的中道?因爲緣起法是空的。在『阿含經』中,空是無我我所,也就是離我見、我所見的。假名──施設prajn~apti,雖也是『阿含經』所說過的,但顯然由于部派的論究而發展;爲了『般若經』的一切但是假名,所以『中論』將緣起、空、假名、中道統一起來。不過龍樹學的宗要,說空說假名,而重點還是中道的緣起說。空以離一切見爲主,與離二邊見的中道相同,所以在緣起即空、即假、即中道下,接著說:「未曾有一法,不從因緣生,是故一切法,無不是空者」。結歸于一切空,也就是歸于中道。龍樹依中道的緣起說,論破當時各 [P218] 部派(及外道)的異見;著重離見的空──中道,正是『阿含』與『般若經』義。如來說法,宗趣在此,所以『中論』結贊說:「瞿昙大聖主,憐愍說是法,悉斷一切見,我今稽首禮」(3)。 以下,依緣起、假名、空、中道,一一的分別加以論究。

  

  

  注【34-001】『中論』卷一(大正叁0‧一中)。

  注【34-002】『菩提道次第廣論』卷一七所引(漢藏教理院刊本叁二上)。毗目智仙等所譯『回诤論』,作「空自體因緣、叁一中道說,我歸命禮彼,無上大智慧」(大正叁二‧一五上)。

  注【34-003】『中論』卷四(大正叁0‧叁九中)。

  

  

  

  四 緣起──八不緣起

  『中論』依緣起prati^tya-samutpa^da而明即空s/u^^nyata^的中道madhyama^-pratipad 。空是離諸見的,「下本般若」確是這樣說的:「以空法住般若波羅蜜,……不應住色若常若無常,……若苦若樂,……若淨若不淨,……若我若無我,……若空若不空」 (受等同此說)(1)。但經文說空,多約涅槃超越說,或但名虛妄無實說。依緣起說中道,「下本般若」末後才說到,如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九(大正八‧五七八下)說:

  

   「須菩提!般若波羅蜜無盡,(如)虛空無盡故,般若波羅蜜無盡。……色無盡故,是生 [P219] 般若波羅蜜;受、想、行、識無盡故,是生般若波羅蜜。須菩提!菩薩坐道場時,如是觀十二因緣,離于二邊,是爲菩薩不共之法」。

  

  『阿含經』說,佛是順逆觀十二緣起而成佛的。「下本般若」末後,正是說明菩薩坐道場,得一切智(智)的般若正觀。不落二邊(中道)的緣起,『般若經』說是「如虛空不可盡」。但如虛空不可盡,經上也約五蘊、十二處等說,所以不能說是以緣起來闡明中道,因爲在『般若經』的曆法明空中,緣起與蘊、處、界、谛、道品等一…

《空之探究 第四章 龍樹——中道緣起與假名空性之統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