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空之探究 第四章 龍樹——中道緣起與假名空性之統一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樣,只是種種法門的一門而已。

  

  中道的緣起說,出于『雜阿含經』。「阿含經」是以因緣來明一切法,作爲修行解脫的正見。經中的用語,並不統一:或說因hetu;或說緣pratyaya;或雙舉因緣,如說「二因二緣,起于正見」(2);或說四名,「何因nida^nam!、何集samudaya、何生ja^tikam!、何轉」pabhavam!生起義(3)。這些名詞,是同一意義的異名。當然,名字不同,在文字學者解說起來,也自有不同的意義。因緣,原是極複雜的,所以佛弟子依經義而成立種種因緣說。如南傳赤銅鍱部Ta^mras/a^t!i^ya『發趣論』的二十四緣;流行印度本土的,分別說Vibhajyava^din 系『舍利弗阿毗昙論』的十因十緣;說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『發智論』的六因、四緣;大衆部 Maha^sa^m!ghika也立 「先生、無有等諸緣」(4)。在不同安立的種種緣中,因緣 hetupratyaya、次第緣anantara-pratyaya、(所)緣緣a^lambana-p.、增上緣adhipati-p. [P220] ──四緣,最爲先要,也是 『般若經』與龍樹論所說的。此外,『雜阿含經』提到了緣起 prati^tya-samutpa^da,pat!icca-samuppa^da與緣生(或譯「緣所生」、「緣已生」 prati^tya-samutpanna,pat!icca-samuppanna(5),同時提出而分別解說,當然是有不同意義的,如『阿毗達磨法蘊足論』卷一一引經(大正二六‧五0五上)說:

  

   「雲何緣起?謂依此有(故)彼有,此生故彼生,謂無明緣行,……如是便集純大苦蘊。苾刍當知!生緣老死,若佛出世,若不出世,如是緣起,法住、法界。……乃至無明緣行,應知亦爾」。 「雲何名爲緣已生法?謂無明、行、識、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,如是名爲緣已生法。苾刍當知!老死是無常,是有爲,是所造作,是緣已生,盡法,沒法,離法,滅法。生……無明亦爾」。

  

  緣起與緣生,同樣的是無明、行等十二支,而意義卻顯然不同。緣生法,是無常滅盡的有爲法,是緣已生──從緣所生的果法。而緣起,是佛出世也如此,佛不出世也如此的。「法住法界」,是形容緣起的。『相應部』經作:「法定、法住,即緣性」idappaccayata^(6);緣性,或譯爲相依性。『法蘊足論』所引經,下文還說到:「此中所有法性、法定、法理、法趣,是真、是實、是谛、是如,非妄、非虛、非倒、非異」(7)。這些緣起的形容詞,使大衆部Maha^sa^m!ghika [P221] 一分,及化地部Mahi^s/a^saka等說:緣起是無爲(8);『舍利弗阿毗昙論』也這樣說。這是離開因果事相,而論定爲永恒不變的抽象理性。然依『雜阿含經』,佛爲須深Susi^ma 所說,緣起應該是不能說是無爲的。『雜阿含經』卷一四(大正二‧九七中──下)說:

  

   「須深!于意雲何?有生故有老死,不離生有老死耶?須深答曰:如是,世尊!有生故有老死,不離生有老死。如是生,……有無明故有行,不離無明而有行耶?須深白佛:如是,世尊!有無明故有行,不離無明而有行」。 「佛告須深:無生故無老死,不離生滅而老死滅耶?須深白佛言:如是,世尊!無生故無老死。不離生滅而老死滅。如是乃至無無明故無行,不離無明滅而行滅耶?須深白佛:如是,世尊!無無明故無行,不離無明滅而行滅」。 「佛告須深:作如是知、如是見者,爲有離欲惡不善法,乃至身作證具足住不?須深白佛:不也,世尊!佛告須深:是名先知法住,後知涅槃」。

  

  須深出家不久,聽見有些比丘們說:「生死已盡,……自知不受後有」,卻不得禅定(9),是慧解脫prajn~a^-vimukti阿羅漢。須深聽了,非常疑惑。佛告訴他:「彼先知法住,後知涅槃」。慧解脫阿羅漢,沒有深定,所以沒有見法涅槃dr!s!t!idharma-nirva^n!a的體驗,但正確而深刻的知道:「有無明故有行,不離無明而有行」;無無明故無行,不離無明滅而行滅」 (余支 [P222] 例此)。這是正見依緣起滅的確定性──法住智,而能得無明滅故行滅,……生滅故老死滅的果證。這樣的緣起──依緣而有無、生滅的法住性,怎能說是無爲呢!又如『長阿含』的『大緣方便經』,說一切有部編入『中阿含』,名『大因經』,也就是『長部』的『大緣經』Maha^nida^na-suttanta 。經文說明「緣起甚深」,而被稱爲nida^na──尼陀那;尼陀那就是「爲因、爲集、爲生、爲轉」的「因」。從這些看來,緣起是不能說爲無爲的。所以說一切有部等,不許「有別法體名爲緣起,湛然常住」(10),而是「無明決定是諸行因,諸行決定是無明果」(11)。如經中說緣起是法住dharma-sthitata^,dhammat!t!hitata^,法住是安住的,確立而不可改易的;緣起是法定dharma-niya^mata^,dhamma-niya^mata^,法定是決定而不亂的;緣起是法界 dharma-dha^tu,dhamma-dha^tu,界是因性(緣性)。這樣,緣起與緣生,都是有爲法,差別在:緣起約因性說,緣生約果法說。緣起是有爲,在世俗的說明中,龍樹論顯然是與說一切有部相同的。依我的理解,如來或說因,或說緣等,只是說明依因緣而有(及生),也就依因緣而無(及滅),從依緣起滅,闡明生死集起與還滅解脫的定律。如馬勝As/vajit爲舍利弗S/a^riputra 說偈:「諸法從緣起,如來說是因,彼法因緣盡,是大沙門說」(12)。「諸法從緣起」,『四分律』作「若法所因生」,與『赤銅鍱部律」相合;『五分律』作「法從緣生」;『智度論』譯爲「諸法因緣生」(13)。所說正是緣起的集與滅,除『根本說一切有部律』 (『智度論』的「諸法因 [P223] 緣生」,可能爲緣起的異譯)以外,分別說系律,都沒有說是「緣起」,可見本來不一定非說緣起不可的。爲了闡明起滅依緣,緣性的安住、決定性,才有緣起與緣生的相對安立,而說「緣起甚深」。阿毗達磨論師,著重于無明、行等內容的分別,因、緣的種種差別安立,而起滅依于因緣的定律,反而漸漸被漠視了! 「下品般若」說到了緣起甚深,如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七(大正八‧五六七上──中)說:

  

   「如然燈時,……非初焰燒,亦不離初焰;非後焰燒,亦不離後焰。……是(燈)炷實燃」。 「是因緣法甚深!菩薩非初心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亦不離初心得;非後心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亦不離後心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。

  

  「是因緣法甚深」,玄奘譯爲:「如是緣起理趣甚深」。在『阿含經』中,緣起是約衆生生死的起滅說,身外的一切,也被解說爲緣起,所以立「內緣起」及「外緣起」,如『稻!8蝏經』與『十二門論』所說(14)。以無明、行等生滅說緣起,是有支的緣起;聖道的修行得果,如所引的『般若經』說,可說是聖道的緣起。佛法,達到了一切依緣起的結論。菩薩是發菩提心,修菩提行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果的。但發心、修行在前,得菩提果在後,前心、後心不能說是同時的,那怎麼能依因行(前心)而得後心的果呢?經上舉如火焰燒燈炷的比喻,來說明緣起的甚深。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不能說是(因行)前心;也不離前心,沒有修行的前心,是不可能得果 [P224] 的。不能說是後心,如只是後心一念,那裏能得果?當然也不能離後心而得果。這樣,前心、後心的不即不離,依行得果,是緣起的因果說。『般若經』文,接著說「非常非滅」的意義。這裏,約如幻的因果說緣起;緣起即空(空的定義是:「非常非滅」),可從統貫全經而抉發出來。不過,在文句繁廣的『般若經』中,這樣的緣起深義的明文,只是這樣的一點而已!

  

  龍樹以緣起顯示中道,肯定的表示緣起法爲超勝世間,能得涅槃解脫的正法,如『中論』卷叁(大正叁0‧二四上)說:

  

   「若法從緣生,不即不異因,是故名實相,不斷亦不常。不一亦不異,不常亦不斷,是名諸世尊,教化甘露味」。

  

  從緣所生的,是果法,果法不即是因(不一),也不異于因(不異)。果法並不等于因,所以不是常的;但果不離因,有相依不離的關系,所以也就不斷。不一不異,不常不斷,是一切法的如實相。約教法說,那是如來教化衆生,能得甘露味──涅槃解脫味的不二法門。依緣起法說不一不異,不常不斷,是『阿含經』所說的。一切法是緣起的,所以龍樹把握這緣起深義,闡明八不的緣起,成爲後人所推崇的中觀派。

  

  佛說的緣起,是「諸說中第一」,不共世間(外道等)學的。但佛教在部派分化中,雖一致的宣說緣起,卻不免著相推求,緣起的定義,也就異說紛纭了。大都著重依緣而生起,忽略依緣 [P225] 而滅無。不知「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」,固然是緣起;而「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滅」,也還是緣起。『雜阿含經』正是這樣說:「有因有緣集世間,有因有緣世間集;有因有緣滅世間,有因有緣世間滅」(15)。佛的緣起說,是通于集與滅的。這不妨略論緣起prati^tya-samutpa^da 的意義。緣起是佛法特有的術語,應該有他的原始意義。但原義到底是什麼?由于「一字界中…

《空之探究 第四章 龍樹——中道緣起與假名空性之統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