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空之探究 第四章 龙树——中道缘起与假名空性之统一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样,只是种种法门的一门而已。

  

  中道的缘起说,出于『杂阿含经』。「阿含经」是以因缘来明一切法,作为修行解脱的正见。经中的用语,并不统一:或说因hetu;或说缘pratyaya;或双举因缘,如说「二因二缘,起于正见」(2);或说四名,「何因nida^nam!、何集samudaya、何生ja^tikam!、何转」pabhavam!生起义(3)。这些名词,是同一意义的异名。当然,名字不同,在文字学者解说起来,也自有不同的意义。因缘,原是极复杂的,所以佛弟子依经义而成立种种因缘说。如南传赤铜鍱部Ta^mras/a^t!i^ya『发趣论』的二十四缘;流行印度本土的,分别说Vibhajyava^din 系『舍利弗阿毗昙论』的十因十缘;说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『发智论』的六因、四缘;大众部 Maha^sa^m!ghika也立 「先生、无有等诸缘」(4)。在不同安立的种种缘中,因缘 hetupratyaya、次第缘anantara-pratyaya、(所)缘缘a^lambana-p.、增上缘adhipati-p. [P220] ──四缘,最为先要,也是 『般若经』与龙树论所说的。此外,『杂阿含经』提到了缘起 prati^tya-samutpa^da,pat!icca-samuppa^da与缘生(或译「缘所生」、「缘已生」 prati^tya-samutpanna,pat!icca-samuppanna(5),同时提出而分别解说,当然是有不同意义的,如『阿毗达磨法蕴足论』卷一一引经(大正二六‧五0五上)说:

  

   「云何缘起?谓依此有(故)彼有,此生故彼生,谓无明缘行,……如是便集纯大苦蕴。苾刍当知!生缘老死,若佛出世,若不出世,如是缘起,法住、法界。……乃至无明缘行,应知亦尔」。 「云何名为缘已生法?谓无明、行、识、名色、六处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,如是名为缘已生法。苾刍当知!老死是无常,是有为,是所造作,是缘已生,尽法,没法,离法,灭法。生……无明亦尔」。

  

  缘起与缘生,同样的是无明、行等十二支,而意义却显然不同。缘生法,是无常灭尽的有为法,是缘已生──从缘所生的果法。而缘起,是佛出世也如此,佛不出世也如此的。「法住法界」,是形容缘起的。『相应部』经作:「法定、法住,即缘性」idappaccayata^(6);缘性,或译为相依性。『法蕴足论』所引经,下文还说到:「此中所有法性、法定、法理、法趣,是真、是实、是谛、是如,非妄、非虚、非倒、非异」(7)。这些缘起的形容词,使大众部Maha^sa^m!ghika [P221] 一分,及化地部Mahi^s/a^saka等说:缘起是无为(8);『舍利弗阿毗昙论』也这样说。这是离开因果事相,而论定为永恒不变的抽象理性。然依『杂阿含经』,佛为须深Susi^ma 所说,缘起应该是不能说是无为的。『杂阿含经』卷一四(大正二‧九七中──下)说:

  

   「须深!于意云何?有生故有老死,不离生有老死耶?须深答曰:如是,世尊!有生故有老死,不离生有老死。如是生,……有无明故有行,不离无明而有行耶?须深白佛:如是,世尊!有无明故有行,不离无明而有行」。 「佛告须深:无生故无老死,不离生灭而老死灭耶?须深白佛言:如是,世尊!无生故无老死。不离生灭而老死灭。如是乃至无无明故无行,不离无明灭而行灭耶?须深白佛:如是,世尊!无无明故无行,不离无明灭而行灭」。 「佛告须深:作如是知、如是见者,为有离欲恶不善法,乃至身作证具足住不?须深白佛:不也,世尊!佛告须深:是名先知法住,后知涅槃」。

  

  须深出家不久,听见有些比丘们说:「生死已尽,……自知不受后有」,却不得禅定(9),是慧解脱prajn~a^-vimukti阿罗汉。须深听了,非常疑惑。佛告诉他:「彼先知法住,后知涅槃」。慧解脱阿罗汉,没有深定,所以没有见法涅槃dr!s!t!idharma-nirva^n!a的体验,但正确而深刻的知道:「有无明故有行,不离无明而有行」;无无明故无行,不离无明灭而行灭」 (余支 [P222] 例此)。这是正见依缘起灭的确定性──法住智,而能得无明灭故行灭,……生灭故老死灭的果证。这样的缘起──依缘而有无、生灭的法住性,怎能说是无为呢!又如『长阿含』的『大缘方便经』,说一切有部编入『中阿含』,名『大因经』,也就是『长部』的『大缘经』Maha^nida^na-suttanta 。经文说明「缘起甚深」,而被称为nida^na──尼陀那;尼陀那就是「为因、为集、为生、为转」的「因」。从这些看来,缘起是不能说为无为的。所以说一切有部等,不许「有别法体名为缘起,湛然常住」(10),而是「无明决定是诸行因,诸行决定是无明果」(11)。如经中说缘起是法住dharma-sthitata^,dhammat!t!hitata^,法住是安住的,确立而不可改易的;缘起是法定dharma-niya^mata^,dhamma-niya^mata^,法定是决定而不乱的;缘起是法界 dharma-dha^tu,dhamma-dha^tu,界是因性(缘性)。这样,缘起与缘生,都是有为法,差别在:缘起约因性说,缘生约果法说。缘起是有为,在世俗的说明中,龙树论显然是与说一切有部相同的。依我的理解,如来或说因,或说缘等,只是说明依因缘而有(及生),也就依因缘而无(及灭),从依缘起灭,阐明生死集起与还灭解脱的定律。如马胜As/vajit为舍利弗S/a^riputra 说偈:「诸法从缘起,如来说是因,彼法因缘尽,是大沙门说」(12)。「诸法从缘起」,『四分律』作「若法所因生」,与『赤铜鍱部律」相合;『五分律』作「法从缘生」;『智度论』译为「诸法因缘生」(13)。所说正是缘起的集与灭,除『根本说一切有部律』 (『智度论』的「诸法因 [P223] 缘生」,可能为缘起的异译)以外,分别说系律,都没有说是「缘起」,可见本来不一定非说缘起不可的。为了阐明起灭依缘,缘性的安住、决定性,才有缘起与缘生的相对安立,而说「缘起甚深」。阿毗达磨论师,着重于无明、行等内容的分别,因、缘的种种差别安立,而起灭依于因缘的定律,反而渐渐被漠视了! 「下品般若」说到了缘起甚深,如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七(大正八‧五六七上──中)说:

  

   「如然灯时,……非初焰烧,亦不离初焰;非后焰烧,亦不离后焰。……是(灯)炷实燃」。 「是因缘法甚深!菩萨非初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亦不离初心得;非后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亦不离后心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。

  

  「是因缘法甚深」,玄奘译为:「如是缘起理趣甚深」。在『阿含经』中,缘起是约众生生死的起灭说,身外的一切,也被解说为缘起,所以立「内缘起」及「外缘起」,如『稻!8蝏经』与『十二门论』所说(14)。以无明、行等生灭说缘起,是有支的缘起;圣道的修行得果,如所引的『般若经』说,可说是圣道的缘起。佛法,达到了一切依缘起的结论。菩萨是发菩提心,修菩提行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的。但发心、修行在前,得菩提果在后,前心、后心不能说是同时的,那怎么能依因行(前心)而得后心的果呢?经上举如火焰烧灯炷的比喻,来说明缘起的甚深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不能说是(因行)前心;也不离前心,没有修行的前心,是不可能得果 [P224] 的。不能说是后心,如只是后心一念,那里能得果?当然也不能离后心而得果。这样,前心、后心的不即不离,依行得果,是缘起的因果说。『般若经』文,接着说「非常非灭」的意义。这里,约如幻的因果说缘起;缘起即空(空的定义是:「非常非灭」),可从统贯全经而抉发出来。不过,在文句繁广的『般若经』中,这样的缘起深义的明文,只是这样的一点而已!

  

  龙树以缘起显示中道,肯定的表示缘起法为超胜世间,能得涅槃解脱的正法,如『中论』卷三(大正三0‧二四上)说:

  

   「若法从缘生,不即不异因,是故名实相,不断亦不常。不一亦不异,不常亦不断,是名诸世尊,教化甘露味」。

  

  从缘所生的,是果法,果法不即是因(不一),也不异于因(不异)。果法并不等于因,所以不是常的;但果不离因,有相依不离的关系,所以也就不断。不一不异,不常不断,是一切法的如实相。约教法说,那是如来教化众生,能得甘露味──涅槃解脱味的不二法门。依缘起法说不一不异,不常不断,是『阿含经』所说的。一切法是缘起的,所以龙树把握这缘起深义,阐明八不的缘起,成为后人所推崇的中观派。

  

  佛说的缘起,是「诸说中第一」,不共世间(外道等)学的。但佛教在部派分化中,虽一致的宣说缘起,却不免着相推求,缘起的定义,也就异说纷纭了。大都着重依缘而生起,忽略依缘 [P225] 而灭无。不知「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」,固然是缘起;而「此无故彼无,此灭故彼灭」,也还是缘起。『杂阿含经』正是这样说:「有因有缘集世间,有因有缘世间集;有因有缘灭世间,有因有缘世间灭」(15)。佛的缘起说,是通于集与灭的。这不妨略论缘起prati^tya-samutpa^da 的意义。缘起是佛法特有的术语,应该有他的原始意义。但原义到底是什么?由于「一字界中…

《空之探究 第四章 龙树——中道缘起与假名空性之统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