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有多义故」,后人都照着自宗的思想,作出不同的解说。佛教界缘起「字义」的论辩,其实是对佛法见解不同的表示。如『大毗婆沙论』师,列举了不同的五说,却没有评定谁是正义(16)。世亲 Vasubandhu『俱舍论』的正义是:「由此有法,至于缘已,和合升起,是缘起义」。又举异说:「种种缘和合已,令诸行法聚集升起,是缘起义」(17)。依称友Yas/omitra的论疏,异说是经部师室利罗多S/ri^ra^ta所说(18)。『顺正理论』的正义是:「缘现已合,有法升起,是缘起义」(19)。清辨Bhavya,Bha^vaviveka的『般若灯论』说:「种种因缘和合(至‧会) 得起,故名缘起」(20)。『中论』的月称Candraki^rti释『明显句论』,与世亲『俱舍论』说相同(21)。觉音Buddhaghos!a的『清净道论』,也有对缘起的解说(22)。鸠摩罗什Kuma^raji^va早期传来我国的龙树学,缘起的字义,极可能是「种种因缘和合而起」。如著名的「空假中偈」,原语缘起,译作「众缘所生法」(罗什每译作「因缘生法」)。在『大智度论』中,「众缘和合假称」;「众法和合故假名」(23);「因缘和合生」,更是到处宣说。「众缘和合生」,似乎与『般若 [P226] 灯论』说相近。其实,文字是世俗法,含义有随时随地的变化可能。龙树的「缘起」字义,是探求原始的字义而说?还是可能受到当时当地思想的影响?或参综一般的意见,而表达自己对佛说「缘起」的见解呢?我以为,论究龙树的缘起,从缘起的字义中去探讨,是徒劳的。从龙树论去理解,龙树学是八不中道的缘起论。中道的缘起说,不落两边,是『阿含』所固有的。通过从部派以来,经大乘『般若』而大成的──「空性」、「假名」的思想开展,到龙树而充分显示即空、即假的缘起如实义(所以名为『中论』)。一切是缘起的:依缘起而世间集,依缘起而世间灭。『相应部』说:缘起「是法定、法确立(住),即相依性」(24)。相依性idappaccayata^,或译「缘性」,「依缘性」。『杂阿含经』与之相当的,是「此法常住、法住、法界」(25)。界 dha^tu也是因义,与「依缘性」相当。所以如通泛的说,缘起是「依缘性」。一切是缘起的,即一切依缘而施设。
『中论』等遮破外道,更广破当时的部派佛教,这因为当时佛教部派,都说缘起而不见缘起的如实义,不免落于二边。近代的学者,从梵、藏本『中论』等去研究,也有相当的成就,但总是以世间学的立场来论究,着重于论破的方法──逻辑、辨证法,以为龙树学如何如何。不知龙树学只是阐明佛说的缘起,继承『阿含』经中,不一不异(不即不离)、不常不断、不来不去、不生不灭(不有不无)的缘起;由于经过长期的思想开展,说得更简要、充分、深入而已。如『 [P227] 杂阿含经』,否定外道的自作、他作、自他共作、非自非他的无因作──四作,而说「从缘起生」(26)。『中论』的「观苦品」,就是对四作的分别论破(27)。一切法从缘起生,所以「观(因)缘品」说:「诸法不自生,亦不从他生,不共、不无因,是故知无生」。(28)『中论』归结于无生,也就是缘生,如『无热恼请问经』说:「若从缘生即无生」(29)。又如有与无二见,『中论』「观有无品」,是引『删陀迦旃延经』而加以破斥的(30)。「观涅槃品」也遮破涅槃是有、是无:「如佛经中说,断有断非有,是故知涅槃,非有亦非无」(31)。但世人又执涅槃是亦有亦无,或说是非有非无,所以又进一步遮破,而破是有,是无,是亦有亦无,是非有非无──四执。其实,遮破四句,是『阿含经』旧有的,如:有边,无边,亦有边亦无边,非有边非无边;常,无常,亦常亦无常,非常非无常;去,不去,亦去亦不去,非去非不去;我有色,我无色,我亦有色亦无色,我非有色非无色(32)。种种四句,无非依语言,思想的相对性,展转推论而成立。又如「观如来品」说:「非阴非离阴,此彼不相在,如来不有阴,何处有如来」(33)?观我(我与如来,在世俗言说中,有共同义)与五阴,「不即、不离、不相在」,是『杂阿含经』一再说到的。即阴非我,离阴非我,这是一、异──根本的二边;不相在是我不在阴中,阴不在我中。这四句,如约五阴分别,就是二十句我我所见。由于世人的展转起执,『中论』又加「我(如来)不有阴」,成为五门推求。到月称Candraki^rti时代,大抵异说更多,所以又增多到七门推求。 [P228]
缘起,依依缘性而明法的有、无、生、灭。有是存在的,无是不存在,这是约法体说的。从无而有名为生,从有而无名为灭(也是从未来到现在名生,从现在入过去名灭),生与灭是时间流中的法相。缘起法的有与生,无与灭,都是「此故彼」的,也就是依于众缘而如此的。「此故彼」,所以不即不离,『中论』等的遮破,只是以此法则而应用于一切。一般的解说佛法,每意解为别别的一切法,再来说缘起,说相依,这都不合于佛说缘起的正义,所以一一的加以遮破。随世俗说法,不能不说相对的,如有与无,生与灭,因与果,生死与涅槃,有为与无为等。佛及佛弟子的说法,有种种相对的二法,如相与可相,见与可见,然(燃)与可然,作与所作,染与可染,缚与可缚等。如人法相对,有去与去者(来与住例此),见与见者,染与染者,作与作者,受与受者,着与著者。也有三事并举的,如见、可见、见者等。这些问题,一般人别别的取着,所以不符缘起而触处难通。『中论』等依不即不离的缘起义,或约先后,或约同时,一一的加以遮破。遮破一切不可得,也就成立缘起的一切,如「观四谛品」说:「以有空义故,一切法得成」(34)。「观十二因缘品」,说明苦阴[蕴]的集与灭外,『中论』又这样(35)说:
1.「因业有作者,因作者有业,成业义如是,更无有余事」。 2.「如是颠倒灭,无明则亦灭;以无明灭故,诸行等亦灭」。 3.「 今我不离受,亦不即是受,非无受、非无,此即决定义」。 [P229] 4.「是故经中说:若见因缘法,则为能见佛,见苦集灭道」。
『中论』所显示的、成立的一切法,是缘起的,不能依世俗常谈去理解,而是「八不」── 不生、不灭、不常、不断、不一、不异、不来、不出的缘起,也就是要从即空而如幻、如化的去理解缘起法,如『中论』(36)说:
1.「如幻亦如梦,如干闼婆城,所说生住灭,其相亦如是」。 2.「如世尊神通,所作变化人;如是变化人,复变作化人。如初变化人,是名为作者;变化人所作,是则名为业。诸烦恼及业,作者及果报,皆如幻与梦,如炎亦如响」。 3.「色声香味触,及法体六种,皆空如炎、梦,如干闼婆城。如是六种中,何有净不净?(净与不净)犹如幻化人,亦如镜中像」。 4.「五阴常相续,犹如灯火炎」。
缘起的世间法,如幻、如化;出世的涅槃,「受诸因缘故,轮转生死中,不受诸因缘,是名为涅槃」(37),也是依缘起的「此无故彼无,此灭故彼灭」而成立。说到如来,是「我」那样的五种求不可得,而也不能说是没有的,所以说:「邪见深厚者,则说无如来」(38)。总之,如来与涅槃,从缘起的「八不」说,是绝诸戏论而不可说的:「如来性空中,思惟亦不可(非世俗的思辩可及)……如来过戏论,而人生戏论」;「诸法不可得,灭一切戏论,无人亦无处,佛亦无所说 [P230] 」(39)。如从八不的缘起说,那如来与涅槃,都如幻、如化而可说了,这就符合了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所说:「我说佛道如幻、如梦,我说涅槃亦如幻、如梦。若当有法胜于涅槃者,我说亦复如幻、如梦」(40)。
注【35-001】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一(大正八‧五四0中)。
注【35-002】『增壹阿含经』(一五)「有无品」(大正二‧五七八上)。
注【35-003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二(大正二‧一四上)。
注【35-004】『般若灯论」卷一(大正三0‧五五上)。
注【35-005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一一(大正二‧八四中──下)。『相应部』(一二)「因缘相应」(南传一三‧三六──三八)。
注【35-006】『相应部』(一二)「因缘相应」(南传一三‧三六)。
注【35-007】『阿毗达磨法蕴足论』卷一一(大正二六‧五0五上)。
注【35-008】『异部宗轮论』(大正四九‧一五下、一七上)。
注【35-009】『相应部』(一二)「因缘相应」,「不得禅定」作「不得五通」。通是依禅定而发的,所以虽所说各别而大义相合(南传一三‧一七六──一七九)。
注【35-010】『阿毗达磨俱舍论」卷九(大正二九‧五0中)。
注【35-011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二三(大正二七‧一一六下)。 [P231]
注【35-012】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』卷二(大正二三‧一0二七下)。
注【35-013】『四分律』卷三三(大正二二‧七九八下)。『赤铜鍱部律』「大品」(南传三‧七三)。『五分律』卷一六(大正二二‧一一0中)。『大智度论』卷一一(大正二五‧一三六下)。
注【35-0…
《空之探究 第四章 龙树——中道缘起与假名空性之统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