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切有系。龙树学与北方(声闻及大乘般若)佛教的关系极深,宏传于北方,很早就经西域而传入我国。北印度的佛教,渐渐的衰了。后起的佛护、清辨,生于南方;在中印度学得中观学,又弘传于南方。这所以西藏所传的后期中观学,竟不知道『大智度论』等。世俗安立,也就不免无所适从了!近代的部分学者,由于西藏没有『大智度论』,月称、清辨等没有说到『大智度论』等,而『大智度论』论文,也有几处可疑,因此说『大智度论』不是龙树造的。我以为,简译全书为三分之一的『大智度论』,是一部十万偈的大论。『大智度论』的体例,如僧睿『序』所说:「其为论也,初辞拟之,必标众异以尽美;卒成之终,则举无执以尽善」(13)。这与『大毗婆沙论』的体例:「或即其殊辩,或标之铨评」(14),非常近似。这样的大部论著,列举当时(及以前)的论义,在流传中,自不免有增补的成分,与『大毗婆沙论』的集成一样。如摭拾几点,就怀疑全部不是龙树论,违反千百年来的成说,那未免太轻率了!无论如何,这是早期的龙树学。
注【32-001】多氏『印度佛教史』(寺本婉雅日译本一三九)。 [P208]
注【32-002】『入中论』卷二(汉藏教理院刊本二──三)。
注【32-003】『大方等无想经』卷五(大正一二‧一一00上)。
注【32-004】『龙树菩萨传』(大正五0‧一八四上──一八五中)。
注【32-005】拙作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』(四五四)。
注【32-006】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』卷四(大正八‧五五五中)。
注【32-007】『龙树龙宫取经考』『妙云集』『佛教史地考论』二一一──二二一)。
注【32-008】『高僧传』卷二(大正五0‧三三一中)。
注【32-009】『龙树菩萨传』(大正五0‧一八四下)。
注【32-010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序』(大正二五‧五七中)。
注【32-011】『大智度论』(大正二五‧七五六下)。
注【32-012】中国旧传:提婆的弟子罗!7亩罗跋陀罗Ra^hulabhadra,「以常乐我净释八不」,显然已倾向于『大般涅槃经』(前分)的「如来藏我」了。西藏传说:罗!7亩罗跋陀罗弟子,有罗!7亩罗密多罗Ra^hulamitra ,再传弟子龙友Na^gamitra,龙友的弟子僧护。西元三世纪末以下,约有一百年,龙树学是衰落了;虽说传承不绝,实没有卓越的人物,中国佛教界,竟不知他们的名字。
注【32-013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序』(大正二五‧五七上)。
注【32-014】『出三藏记集』卷一0(大正五五‧七四上)。 [P209]
二 『中论』与『阿含经』
论书,有「释经论」,「宗经论」。释经论,是依经文次第解说的。有的以为:如来应机说法,所集的经不一定是一会说的,所以不妨说了再说,也不妨或浅或深。有的以为:如来是一切智人,说法是不会重复的,所以特重先后次第。『大智度论』与『十住毗婆沙论』,是释经论而属于前一类型的,有南方(重)经师的风格;与(重)论师所作的经释,如无着Asan!ga的释经论,体裁不同。宗经论,是依一经或多经而论究法义,有阿毗达磨abhidharma传统的,都是深思密察,审决法义,似乎非此不可。『中论』是宗经论,但重在抉择深义。其实,论书还有「观行论」一类,以观行(止观)为主。『中论』二十七品,每品都称为「观」,所以古称『中论』为中观。如僧肇『物不迁论』说:「中观云:观方知彼去,去者不至方」(1)。『中论』是宗经论,以观行为旨趣,而不是注重思辨的。龙树Na^ga^rjuna所学,综贯南北、大小,而表现出独到的立场。现在论究龙树的空s//u^nya, s/u^nyata^义,以『中论』为主,这是后期中观学者所共通的;以『大智度论』等为助,说明『中论』所没有详论的问题。
『中论』开宗明义,是:「不生亦不灭,不常亦不断,不一亦不异,不来亦不出:能说是因缘;善灭诸戏论」(2)。『中论』所要论的,是因缘,(新译为缘起prati^tya-samutpa^da,是八 [P210] 不的缘起;八不的缘起,就是中道madhyama^-pratipad。八不缘起的含义,可说与『般若经』相同;而以缘起为论题,以八不来阐明,却不是『般若经』的。我以为:「中论是阿含经的通论;是通论阿含经的根本思想,抉择阿含经的本意所在」。「中论确是以大乘学者的立场,确认缘起、空、中道为佛法的根本深义。……抉发阿含的缘起深义,将佛法的正见,确树于缘起中道的盘石」(3)。这一理解,我曾广为引证,但有些人总觉得『中论』是依『般若经』造的。这也难怪!印度论师──『顺中论』、『般若灯论』等,已就是这样说了。我也不是说,『中论』与『般若经』无关,而是说:龙树本着「般若法门」的深悟,不如有些大乘学者,以为大乘别有法源,而肯定为佛法同一本源。不过一般声闻学者,偏重事相的分别,失去了佛说的深义。所以就『阿含经』所说的,引起部派异执的,一一加以遮破,而显出『阿含经』的深义,也就通于『般若』的深义。从前所论证过的,现在再叙述一下(4):
一、『中论』的归敬颂,明八不的缘起。缘起是佛法不共外道的特色,缘起是离二边的中道。说缘起而名为「中」(论),是『阿含』而不是『般若』。中道中,不常不断的中道,如『杂阿含经』说:「自作自觉[受],则堕常见;他作他觉[受],则堕断见。义说、法说,离此二边,处于中道而说法,所谓此有故彼有,此起故彼起,……」(5)。不一不异的中道,如『杂阿含经』说:「若见言命即是身,彼梵行者所无有;若复见言命异身异,梵行者所无有。于此二边,心所不随 [P211] ,正向中道,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正见,谓缘生老死,……缘无明故有行」(6)。不来不出的中道,如『杂阿含经』说:「眼生时无有来处,灭时无有去处。……除俗数法,俗数法者,谓此有故彼有,此起故彼起」(7)。中道的不生不灭,『阿含经』约无为──涅槃说(8)。涅槃是苦的止息、寂灭,在『阿含经』中,是依缘起的「此无故彼无,此灭故彼灭」而阐明的。以八不说明中道的缘起说,渊源于『杂阿含经』说,是不庸怀疑的!
二、『中论』所引证的佛说,多出于『阿含经』。1.「观本际品」说:「大圣之所说,本际不可得」,出于『杂阿含经』说:「无始生死,……长夜轮回,不知苦之本际」。「无始生死」的经说,龙树引归「何故而戏论,谓有生老死」的空义(9)。2.「观行品」说:「如佛经所说,虚诳妄取相」。以有为诸行,由妄取而成的虚诳[妄],以涅槃为不虚诳;龙树解说为:「佛说如是事,欲以示空义」(10)。3.「观有无品」说:「佛能灭有无,于化迦旃延,经中之所说,离有亦离无」。此出于『杂阿含经』说:「世间有二种依,若有、若无。……世间集如实正知见,若世间无者不有(离无);世间灭如实正知见,若世间有者无有(离有):是名离于二边,说于中道」(11) 。离有无二边的缘起中道,为『中论』重要的教证。4.「观四谛品」说:「世尊知是法,甚深微妙相,非钝根所及,是故不欲说」。这如『增壹阿含经』说:「我今甚深之法,难晓难了,难可觉知,……设吾与人说妙法者,人不信受,亦不奉行。……我今宜可默然,何须说法」(12)。各部 [P212] 广律,在梵天请法前,也有此「不欲说法」的记录。5.「观四谛品」说:「是故经中说:若见因缘法,则为能见佛,见苦集灭道」,如『稻!8蝏经』说(13)。见缘起即见法(四谛),如『中阿含』『象迹喻经』说(14)。6.「观涅槃品」说:「如佛经中说:断有断非有」。这是『杂阿含经』说:「尽、离欲、灭、息、没已,有亦不应说,无亦不应说。……离诸虚伪[戏论],得般涅槃,此则佛说」(15)。
三、『中论』凡二十七品。『青目释』以为:前二十五品,「以摩诃衍说第一义道」,后二品「说声闻法入第一义道」(16);『无畏论』也这样说。然依上文所说,缘起中道的八不文证,及多引『阿含经』说,我不能同意这样的判别。『中论』所观所论的,没有大乘法的术语,如菩提心,六波罗蜜,十地,庄严佛土等,而是「阿含」及『阿毗达磨」的法义。『中论』是依四谛次第的,只是经大乘行者的观察,抉发『阿含经』的深义,与大乘深义相契合而已。这不妨略为分析:一、「观(因)缘品」观缘起的集无所生;「观去来品」观缘起的灭无所去。这二品,观缘起的不生(不灭),(不来)不去,总观八不的始终;以下别观。二、「观六情品」,「观五阴品,「观六种[界]品」,即观六处、五蕴、六界,论究世间──苦的中道。三、「观染染者品」,观烦恼法;「观三相品」,观有为──烦恼所为法的三相。「观作作者品」,「观本住品」,「观然可然品」,明作者、受者不可得。与上二品合起来,就是论究惑招生死,作即受果的深义 [P213] 。四、「观本际品」,明生死本际不可得,「观苦品」,明苦非自、他、共、无因作,而是依缘生。「观行品」,明诸行的性空。「观合品」,明三和合触的无性。「观有无品」,明缘起法非有非无。「观缚解品」,从生死流转说到还灭,从生死系缚说到解脱。「观业品」,更是生死相续的要事。从「观…
《空之探究 第四章 龙树——中道缘起与假名空性之统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