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(大正八‧二叁六下)。2.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』(「第二分」) 卷四0九(大正七‧四九中)。
五 空之解說
「空」在『般若經』中,說得非常廣,到底怎樣的說明呢?
一、『般若經』類集的種種空,且依十八空來說:1.內空adhya^tma-s/u^nyata^內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──六內處,爲衆生的身心自體。六內處是空的,名爲內空。2.外空 bahirdha^-s/u^nyata^: 外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──六外處,是眼等所取的境。六外處空,名爲外空。3.內外空adhya^tma-bahirdha^-s/u^nyata^:內外是內六處與外六處,內外處都是空的,名爲內外空。4.空空s/u^nyata^-s/u^nyata^:空是一切法空,空也是空的,名爲空空。5.大空maha^-s/u^nyata^:大是十方,十方是無限的廣大,廣大的十方是空的,名爲大空。6.勝義空parama$rtha-s/u^nyata^:勝義就是涅槃,涅槃是空的,名爲勝義空。7.有爲空sam!skr!ta-s/u^nyata^:有爲是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;生死流轉的叁界是空的,名有爲空。8.無爲空asam!skr!ta-s/u^nyata^: 無爲是沒有生住滅相的,不生不滅的無爲是空的,名無爲空。9.畢竟空atyanta-s/u^nyata^:畢竟是到達究竟徹底處,所以或譯作「至竟 [P168] 空」 。究竟是空的,名爲畢竟空。10無際空anavara^gra-s/u^nyata^:際是邊際。佛說:「衆生無始以來」,沒有最初際,所以名無際(或譯作「無始空」,「不可得原空」)。依此初際而進說中際、後際,沒有時間的叁際,所以是空的,名無際空。11散無散空:梵本十萬頌本(「上本般若」),二萬五千頌本(「中本般若」),原文作anavaka^ra-s/u^nyata^,是無散空。無散空是『般若經』的本義,如『放光般若經』譯爲「無作空」。解說爲「于諸法無所棄」。『光贊般若經』 譯爲「不分別空」,解說爲:「彼無能舍法亦無所住」。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 雖譯爲「散空」,解說也還是:「散名諸法無滅」。『大般若波羅蜜經』「第叁分」說:「若法無放、棄、舍可得,說名無散」(1)。『般若』明空,不以無常爲正觀,所以無棄、無舍的是無散;無散(或譯作「無變異」 )是空的,名無散空。『大智度論』引『阿含經』,解說爲「散空」(2),正是龍樹Na^ga^rjuna 論意。12本性空prakr!ti-s/u^nyata^:本性是有爲法性、無爲法性,本性如此,名爲本性。有爲、無爲法性是空的,名本性空。13自共相空,依梵本十萬頌本,二萬五千頌本,原文爲svalaks!an!a-s/u^nyata^ ,應譯爲自相。如惱壞是色自相(3),領納是受自相等;自相是空的,名自相空。『光贊』、『放光般若經』等,都如此,但玄奘譯本,卻解說爲自相與共相空。14一切法空sarvadharma-s/u^nyata^:一切法是五蘊 、十二處 、十八界等;一切法是空的,名一切法空。15不可得空anupalambha-s/. :不可得,是求一切法不可得;不可得就是空,名不可得空。16無性空abha^va-s/u^nyata^:無性, [P169] 是「無少許可得」;無性是空的,名無性空。17自性空svabha^va-s/u^nyata^:自性是「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」;或作「諸法能和合自性」(4)。自性是不可得的,名自性空。18「無性自住空」abha^va-svabha^va-s/u^nyata^ :玄奘譯本說:「無性自性,謂諸法無能和合者性,有所和合自性」(5);無性自性是空的,名無性自性空。然依鸠摩羅什Kuma^raji^va所譯,這是無性空與自性空合說,與內外空的意義一樣(6)。
『般若經』明「大乘相」中,無論是十六空本,十八空本,二十空本,都接著又說四空:「有性由有性空,無性由無性空,自性由自性空,他性由他性空」。1.有性空bha^va-s/u^nyata^:有性 ──bha^va,譯爲「有」,如叁界名「叁有」,生死流轉過程立「四有」,十二緣起名「有支」,有是五蘊等(生死)有爲法。這樣的有(或譯作「有性」 、「有法」,是現實的存在)是空的,名有性空。2.無性空abha^va-s/u^nyata^:無性,是無有──無爲法。無性是空的,名無性空。3.自性空svabha^va-s/u^nyata^:一切法自性空,「空非智作,非見作」,不是由于智jn~a^na、見 dars/ana而空的,所以自性空是「自空」。4.他性空parabha^^va-s/u^nyata^:經上說:「若佛出世若不出世、法住、法定、……實際,皆由他性故空」,他性是什麼意義呢?真如 、實際等,佛出世也如此,佛不出世也如此,依世俗方便來說,這是對佛而有客觀意義的,所以名爲他性。他性──真如等是空的,名爲他性空。但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說:「若佛出,若佛未出,法住、 [P170] 法相[法性]、法位[法定]、法性[法界]、如、實際,過此諸法空,是名他法他法空」(7)。「過此諸法空」,與『般若經』所說;「我說涅樂亦如幻如夢;若當有法勝于涅槃者,我說亦複如幻如夢」(8),有同樣的意義。所以『大智度論』解說爲:「有人未善斷見結故,處處生著。是人聞如是、法性[法界] 、實際,謂過是已更有余法,以是故說過如、法性、實際亦空」(9)。這四種空,依二萬五千頌梵本‧是在十六空下,再說四空,近于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』的「第叁分」。但梵本沒有「無性空」而有「不可得空」,所以十六空以後,再說四空,並沒有重複的。這四空,都是不離有bha^va 的,是有與無有、自有與他有,一一的表示是空的。
二、『般若經』從種種法門,從種種觀點顯示空性,所以類集爲種種空(性),又略攝爲四空;有性空、無性空、自性空、他性空。雖說有種種空,而所以是空的理由,經說是完全一致的試引十八空的一例,如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五(大正八‧二五0中──下)說:
「何等爲有爲空?有爲法名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、欲界欲界空,色界色界空,無色界無色界空:非常非滅故、何以故?性自爾」。 「何等爲無爲空,無爲法名若無生相,無住相,無滅相。無爲法無爲法空,非常非滅故。何以故?性自爾」。
「性自爾」,玄奘譯爲「本性爾故」。『般若經』 的種種空,都是本來如此的本性空;本性 [P171] 空,所以是非常非滅的。一般說:有爲是生死流轉的叁界,是生滅的;無爲是不生滅的。有爲是非常的,無爲是常住的。但在般若正觀中,有爲、無爲都是性自空的。爲什麼是空?因爲是非常非滅的。非常非滅,這似乎很難解!有爲法非常,怎麼說非滅壞呢?無爲法沒有生住滅相,怎麼說非常呢?非常非滅,爲什麼說是空呢?不知道有爲與無爲的分別,是隨順世俗的方便說,如『大智度論』卷叁一(大正二五‧二八九上)說:
「離有爲則無無爲,所以者何?有爲法實相即是無爲,無爲相者則非有爲,但爲衆生顛倒 故分別說。……若無爲法有相者,則是有爲」。
無爲法是有爲法的實相(真相),不是截然不同的對立法。爲了要說明,不得不說爲二── 有爲與無爲。其實,有爲就是無爲,不見有爲即是無爲(非二法合一);「于有爲法無爲不取相」(這是無爲的意趣所在)。那末,不妨從有爲法來說「非常非滅」,如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七(大正八‧五六七中)說:
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若心已滅,是心更生不?不也,世尊」! 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若心生,是滅相不?世尊!是滅相」。 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是滅相法當滅不?不也,世尊」。 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亦如是住,如如住不?世尊!亦如是住,如如住」。 [P172] 「須菩提!若如是住,如如住者,即是常耶?不也,世尊」!
前心與後心,是不能同時而有的,那末前滅後生,怎麼能相續而善根增長,圓成佛道呢?佛舉如燈燒炷的譬喻,以不即不離的意義來說明,這才引起了這一段的問答。心已滅了,是不能再生起的。心生起了,就有滅相,這滅相卻是不滅的。滅相是不滅的,所以問:那就真如那樣的住嗎?是真如那樣的,卻不是常住的。這一段問答,不正是「非常、非滅」嗎?一般說諸行無常,但論到前滅後生間,總不免有中斷的過失。如唯識學者,提出了「前因滅位,後果即生,如秤兩頭,低昂時等」的解說,也不免有前後同時的嫌疑。同時,怎能有前後呢?依『般若經』及龍樹論意:「若一切實性無常,則無行業報,……以是故諸法非無常性」。「若一切法實皆無常,佛雲何說世間無常是名邪見!……佛處處說無常,處處說不滅。……破常顛倒,故說無常。……諸法實相非常非無常」(10)。所以,法相是非常非滅,也就是非常非無常的。觀一切法非常非滅,不落常無常二邊,契會中道的空性。
上文所引如燈燒炷的譬喻,經說是「緣起理趣極爲甚深」(11)。甚深緣起是「非常非滅」的緣起,而在十八空中 「非常非滅,本性爾故」,表示了一切法的空性。非常非滅,也就是假名而沒有自性的,如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七(大正八R…
《空之探究 第叁章 『般若經』──甚深之一切法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