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空之探究 第二章 部派──空義之開展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]

  注【14-011】『相應部』(二二)「蘊相應」(南傳一四‧二一九──二二一)。

  注【14-012】『大智度論』卷六(大正二五‧一0二中)。

  注【14-013】『相應部』(叁五)「六處相應」(南傳一五‧叁0六──叁0七)。

  注【14-014】『般若燈論釋』卷八(大正叁0‧九0上)。『中論』卷二,譯作「虛诳妄取」(大正叁0‧一七中)。

  

  

  

  四 聲聞學派之我法二空說

  聲聞部派中,有說一切法空的。由于文獻不充分,不明了究竟是那些部派,但說法空的部派,確實是存在的。如龍樹Na^ga^rjuna『大智度論』,說到叁種法門;「一者、!8句勒門,二者、阿毗昙門,叁者、空門」(1)。叁種法門中的「空門」,有的屬于聲聞,引聲聞叁經來說明。又于說「一切法空」時,引六(或七)經,明「叁藏中處處說法空」(2)。『智論』又說:「若不得般若波羅蜜法,入阿毗昙門則墮有中,若入空門則墮無中,若入!8句勒門則墮有無中」(3)。這可見,廣引聲聞經而說一切法空的,不是龍樹自己,而是聲聞的部派。以下,依『智論』所引的經說,可以了解「空門」是怎樣解說法空的。

  

  一、『大空經』:上文已說到了說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的見解。漢譯『雜阿含經』說:「若有問言:彼誰老死?老死屬誰?彼則答言:我即老死;今老死屬我,老死是我所」;並與 [P93] 「命即是身」,「命異身異」相配合(4)。依「空門」的見解,這是說法空的,如『大智度論』(5) 說:

  

   「聲聞法中,法空爲大空。……是人老死,(人不可得),則衆生空。是老死,(老死不可得),是法空」。 「若說誰老死,當知是虛妄,是名生空。若說是老死,當知是虛妄,是名法空」。

  

  生空──衆生空sattva-s/u^^nyata^,法空dharma-s/u^nyata^,「空門」是成立二空的。經說「今老死屬我,老死是我所」,是邪見虛妄的,因而說「是老死,是法空」。這是以無我爲我空,無我所是法空的。與『成實論』所說:「若遮某老死,則破假名;遮此老死,則破五陰」 (破五陰即法空)的意見相合(6)。

  

  二、『梵網經』:如『大智度論』卷一八(大正二五‧一九叁上)說:

  

   「梵網經中六十二見。若有人言:神常、世間亦常,是爲邪見。若言神無常、世間無常,是亦邪見。神及世間常亦無常,神及世間非常亦非非常,皆是邪見。以是故知諸法皆空是爲實」。

  

  『梵網經』是『長阿含經』的一經(7)。經說六十二見,是綜舉印度當時外道們的異見,內容爲過去十八見,未來四十四見。『論』文所引神及世間常、無常等,是六十二見的前四見。常、 [P94] 無常等四見,在『雜阿含經』中,是十四不可記的前四見(8)。本來只是世間常、無常等,而『梵網經』作神及世間常、無常等。神,是我a^tman的古譯。世間loka,『雜阿含經』約六根、六境、六識、六觸、六受說(9),是衆生的身心活動。『長阿含經』分別爲神我與世間,那是我與法對舉,也可說以衆生自體與山河大地相對論,也就是一般所說的衆生(世間)與(器)世間了。

  

  『智論』依「空門」,以神我及世間常、無常等邪見,解說爲「諸法皆空,是爲(如)實」。依經文,並沒有法空說的明文,這經過怎樣的理解而論定是空呢?神我是不可得的,所以說我是常是無常等,都是邪見。但「佛處處說有爲法,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,令人得道,雲何(『梵網經』)言(世間)無常墮邪見」?在佛的不同教說中,似乎存有矛盾!『大智度論』引經而加以解說,如卷一八(大正二五‧一九叁上──中)說:

  

   「佛告摩诃男……若(人)身壞死時,善心意識,長夜以信、戒、聞、施、慧熏心故,必得利益,上生天上(以上引經,以下解說)。若一切法念念生滅無常,佛雲何言諸功德熏心故必得上生!以是故知非無常性」。 「佛隨衆生所應而說法:破常顛倒,故說無常。以人不知不信後世故,說心去後世,上生天上;罪福業因緣,百千萬劫不失。是對治悉檀,非第一義悉檀,諸法實相非常非無常。 [P95]

  

  佛亦處處說諸法空,諸法空中亦無無常。以是故說世間無常是邪見,是故名爲法空」。佛說無常,使人得道,這是原始佛教的事實。「諸行無常」的無常,原語爲anitya;無常性是anityata^。佛不但說無常,也說無恒、變易、不安隱等。『瑜伽論』依經說:「于諸行中,修無常想行有五種,謂由無常性,無恒性,非久住性,不可保性,變壞法性」(10)。佛說無常等,不是論究義理,而是指明事實。如四非常偈說:「積聚(財富)皆銷散,崇高(名位、權勢)必墮落,(親友)合會要當離,有生無不死」。這是要人對這現實世間(天國也在內),不可迷戀于不徹底的,終究要消失的福樂,起厭離心而向于解脫。然而,一切凡夫,都是寄望于永恒而戀著這世間的,所以『雜阿含經』卷一二(大正二‧八一下)說:

  

   「愚癡無聞凡夫,于四大身,厭患、離欲、背舍而非識」。 「愚癡無聞凡夫,甯于四大身系我我所,不可于識系我我所。所以者何?四大色身,我見十年住,二十、叁十乃至百年;若善消息,或複小過。彼心意識,日夜時刻須臾轉變,異生異滅」(11)。

  

  愚癡無聞的一般人,對于四大色身──肉體,有的還能生厭離心,而對于心識,卻不能厭離,固執的執我我所。依佛的意思,對于四大色身,執我我所而不能厭離,多少還可以原諒。因爲我們的色身,有的活了十年,二十年,有的能活到一百歲。如將護調養得好,有的還少少超過了 [P96] 一百歲。有這樣的長期安定,所以不免迷戀而執著。我們的心意識,是時刻不停的在變異,前滅的不同于後起的,所以說異生異滅。這樣的剎那生滅變異,而衆生卻固執的執爲我我所,如一般所說的靈魂,玄學與神學家,稱之爲真心、真我。這都以爲在無常變化中,有生命的主體不變,從前生到今生,從今生到後世。佛針對世俗的妄執,對生死流轉中的一切,宣說「諸行無常」。無常,是要人不迷戀于短暫的福樂,而向于究竟的解脫;這是被稱爲「如實知」與「正見」的。說到世間(常與)無常是邪見,無常的原語是as/a^s/vata,雖同樣的譯爲無常,但與諸行無常不同。邪見的世間無常,是以爲:有情世間是一死了事,沒有生死流轉,是斷滅論者,順世的唯物論者的見解。在佛陀時代的印度,順世Loka^yata派是少數。諸行無常是正見,世間無常是邪見,在原始佛教裏,應該是沒有矛盾的。

  

  正見的諸行無常,邪見的世間無常,是沒有矛盾的。但在佛法法義的論究中,兩種無常有點相同,那爲什麼一正一邪呢?世間無常,是前滅而以後沒有了,犯了中斷uccheda的過失。諸行無常,是有爲生滅的。如經上所說,心是時刻不住的生滅,前前與後後不同。論究起來,即使是最短的時間──剎那ks!an!a,也是有生滅的,這就是「念念生滅無常」。四大色身,不是十年、二十年……百年沒有變異的,也是年異、月異、日異,即使一剎那間,也是生滅無常的。這樣的剎那生滅,前剎那沒有滅,後剎那是不能生起的。如前剎那已滅,已經滅了,也就不能生 [P97] 起後剎那。如所作的善惡業,也是剎那滅的,業滅而成爲過去,又怎能招感未來,也許是百千萬億劫以後的善惡報呢?因果相續的諸行無常,由于「剎那生滅」,前滅後生的難以成立,就與世間無常的中斷一樣,那爲什麼一正一邪呢!爲了剎那生滅而又要成立前後相續,說一切有部 Sarva^stiva^din依叁世有說,法性恒有,滅入過去而還是存在(有)的,所以能前後相續而起。經部Sautra^ntika依現在有說,滅入過去,是成爲熏習而保存于現在,所以能前後續生。但部派的意見不一,不是大家所能完全同意的。說法空的部派,以爲「佛處處說無常,處處說不滅」(不滅就是常),「佛隨衆生所應而說法」。說諸行無常,爲了破常顛倒,一切法「非實性無常」,不能說是滅而就沒有了。說「心去後世,上生天上」等,爲了破斷滅見,並非說心是前後一如的。這都是隨順世俗的方便,如論究到諸法實相(實相是「實性」的異譯),是非常非無常的。空性也是非常非無常的,是超越常無常等一切戲論執見的,所以佛說十四事不可記(不能肯定的說是什麼,所以佛不予答複),六十二見是邪見,正表示了一切法空的正見。

  

  叁、『義品』,如『大智度論』卷一八(大正二五‧一九叁中──下)說:

  

   「佛說義品偈:各各謂究竟,而各自愛著,各自是非彼,是皆非究竟。是人入論衆,辯明義理時,各各相是非,勝負懷憂喜。勝者墮憍坑,負者墮憂獄,是故有智者,不隨此二法。論力汝當知!我諸弟子法,無虛亦無實,汝欲何所求!汝欲壞我論,終已無此處;一切 [P98] 智難勝,適足自毀壞。如是等處處聲聞經中說諸法空」。

  

  『義品』一六經,巴利藏編入『小部』的『經集』,與『義品』相當的,有吳支謙所譯的『佛說義足經』,二卷,一六品。法藏部Dharmaguptaka稱此爲「十六句義」或「句義經」(12) 。句是pada的義譯,有足迹的意義,所以譯爲『義足經』的,可能是法藏部的誦本。『大智度論』一再引用『義品』,如上明法空所引的五偈外,又明第一義悉檀,引『衆…

《空之探究 第二章 部派──空義之開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