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空之探究 第二章 部派──空义之开展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注【13-002】『成实论』卷一二(大正三二‧三三三上)。

  注【13-003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九二(大正三0‧八二六下)。

  注【13-004】『佛说胜义空经』(大正一五‧八0七上)。

  注【13-005】同(3)

  注【13-006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一二(大正二‧八五下)。

  注【13-007】『中论』卷四(大正三0‧三二下)。又卷四(大正三0‧三三中)。

  注【13-008】『相应部』(一二)「因缘相应」(南传一三‧八八──九五)。

  注【13-009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九三(大正三0‧八三三中)。 [P86]

  

  

  

  三 无来无去之生灭如幻

  说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说「三世实有,法性恒有」,似乎与大乘法空义背道而驰,其实,在说一切有思想的开展中;对「一切法空」是大有影响的,真可说是「相破相成」。这里再举三经来说。

  

  一、『胜义空经』──『第一义空经』,说有业报而没有作者,上文已说过了。怎样说明有业有报呢?『杂阿含经』卷一三(大正二‧九二下)这样说:

  

   「眼(等),生时无有来处,灭时无有去处。如是眼(等)不实而生,生已尽灭,有业报而无作者」。

  

  眼等六处,是依前业所生起的报体,所以初生时,是「诸蕴显现,诸处获得」;「得阴,得界,得入处,得命根,是名为生」(1)。为了说明依业招感报体,没有作者,所以先说眼等报体的生灭情形。这一段经文,玄奘所译『阿毗达磨顺正理论』卷五一(大正二九‧六二五下──六二六中)这样说:

  

   「如胜义空经中说:眼根生位,无所从来;眼根灭时,无所造集;本无今有,有已还去。 ……有业有异熟,作者不可得」。 [P87]

  

  眼等根是从缘而生灭的,生灭是「无所从来」,「无所造集」的,这是什么意义呢?佛法中,在没有生起以前,可能生起,有生起的可能,那就与没有不同,所以说「未来有」,「当有」。眼等是生而又剎那灭去的,虽已成为过去,不可能再生,但有生起后果的作用,不可能说没有,所以说「过去有」,「曾有」。「现在有」,是当前的生灭。如眼根是色法,是微细的色(物质)。眼极微从因缘生,名为从未来来现在。说眼根未生起时,在未来中,但未来没有空间性,不能说从未来的某处来,所以说「无所从来」。现在的眼极微,是依能造的地等四大极微等和集而住的。剎那间灭入过去,不能说没有了;成为过去的眼根,不再是四大等极微和集而住,所以说「灭时无所造集」。无所造集,『瑜伽论』解说为:「灭时,都无所往积集而住,有已散灭」 (2)。眼根等「来无所从,去无所至」(往),所以说:「不实而生,生已尽灭」。「尽灭」,玄奘译为「有已散灭」,或「有已还去」;散灭与还去,都不是没有。这样,从缘生灭的眼根,有三世可说,而实是来无所从,去无所至的。

  

  说一切有部说三世实有,说过去与未来是现在的「类」,是同于现在的。但在未来与过去中,色法没有极微的和集相,心法也没有心聚的了别用。却说过去与未来的法性,与现在的没有任何差异,所以说「三世实有,法性恒住」。说一切有部的法性实有,从现在有而推论到过去与未来;过去与未来的实有,有形而上「有」的倾向。这才从现在的眼根生灭,而得出「生时无所从 [P88] 二、『抚掌喻经』:『抚掌喻经』,从「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」的譬喻得名,『杂阿含经」卷一一(大正二‧七二下)说:

  

   「比丘!诸行如幻,如炎,剎那时顷尽朽,不实来实去」。

  

  『顺正理论』引此经说:「诸行如幻,如焰,暂时而住,速还谢灭」(3),『瑜伽论』作了分别的解说:「又此诸行,以于诸趣种种自体生起差别不成实故,说如幻事。想、心、见倒迷乱性故,说如阳焰。起尽法故,说有增减。剎那性故,名日暂时。数数坏已,速疾有余频频续故,说为速疾。现前相续,来无所从,往无所至,是故说为本无今有,有已散灭」(4)。『抚掌喻经』从剎那生灭,来无所从,去无所至,说明诸行的虚伪不实,与『胜义空经』的见解,是完全一致的。

  

  三、『幻网经』:『十诵律』所传的「多识多知诸大经』中,有「摩那阇蓝,晋言化经」(5) 。「摩那」应该是摩耶,ma^ya^的误写;「摩耶阇蓝」ma^ya^-ja^la,译为「幻网」。「幻网」与「抚掌」,都是有部所诵的。『幻网经』没有汉译,『阿毗达磨顺正理论』卷四引此经(大正二九‧三五0下)说: [P89] 「佛告多闻诸圣弟子,汝等今者应如是学:诸有过去、未来、现在眼所识色,此中都无常性、恒性,广说乃至无颠倒性,出世圣谛,皆是虚伪妄失之法」。

  

  『成唯识宝生论』也引述此经,「都无常性」以下,译为:「无有常定、无妄、无异(的)实事可得,或如所有,或无倒性,悉皆非有,唯除圣者出过世间,斯成真实」(6)。这是说:一切世间法,都是虚伪妄失法,没有常、恒、不异的实性可得。『幻网经』也有如「见幻事」的譬喻 (7),与『抚掌喻经』相同。

  

  以上三经,是有部与经部Sautra^ntika所共诵的,而解说不同。有部以为:三世法性是实有的,为了遣除常、恒、我我所等妄执,所以说虚妄、如幻喻等。经部解说为没有实性,并引用为无缘也可以生识的教证。经文的本义,也许近于有部,但不可能是有部那样的实有。我 a^tman,外道虽有妄执离蕴计我的,其实,「沙门、婆罗门计有我,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计有我」(8)。如五阴──一一法是常、是恒、是不变易,那一一法可说是我了。但五阴等诸行,无常,无恒,是变易,所以实我是不可得的。『中阿含经』『想经』说:「彼于一切有一切想,一切即是神(我的旧译),一切是神所,神是一切所。彼计一切即是神已,便不知一切」(9)。如于一切法而有所想着,一切就是我我所。所以通达无我,要如实知一切(行)是无常,变易,虚伪妄失法,不着于相(想)。如实知诸行无常、无恒等,正是为了显示我不可得。然我所依、所有的诸 [P90] 行,从生无所从来,去无所至,虚伪不实,如幻、如焰去观察,那末实我不可得,诸行也非实有的思想,很自然的发展起来。

  

  有为法是虚伪不实的,『杂阿含经』早已明确的说到了。如五阴譬喻:色如聚沫,受如水泡,想如野马(阳焰的异译),行如芭蕉,识如幻(事)。所譬喻的五阴,经上说:「谛观思惟分别,无所有,无牢,无实,无有坚固;如病、如痈,如刺、如杀,无常、苦、空、非我」(10)。『相应部』也说:「无所有,无实,无坚固」(11)。五譬喻中,聚沫喻,水泡喻,都表示无常,不坚固。芭蕉喻,是外实而中虚的。幻事喻,是见也见到,听也听到,却没有那样的实事。野马喻,如『大智度论』说:「炎,以日光风动尘故,旷野中见如野马;无智人初见谓之为水」(12)。野马,是迅速流动的气。这一譬喻的实际,是春天暖了,日光风动下的水汽上升,远远的望去,只见波浪掀腾。渴鹿会奔过去喝水的,所以或译为「鹿爱」。远望所见的波光荡漾,与日光有关,所以译为炎,焰,阳焰。远望所见的大水,过去却什么也没有见到。阳焰所表示的无所有、无实,很可能会被解说为虚妄无实──空的。

  

  还有琴音的譬喻,如『杂阿含经』卷四三(大正二‧三一二下)说:

  

   「有王闻未曾有好弹琴声,极生爱乐。……王语大臣:我不用琴,取其先闻可爱乐声来!大臣答言:如此之琴,有众多种具,谓有柄,有槽,有丽,有弦,有皮,巧方便人弹之, [P91] 得众具因缘乃成音声。……前所闻声,久已过去,转亦尽灭,不可持来。尔时,大王作是念言:咄!何用此虚伪物为」(13)!

  

  琴是虚伪的,琴音是从众缘生,剎那灭去的。依此譬喻,可见一切为有为法,都是虚伪不实的。「虚妄劫夺法者,谓一切有为」(14)。有为是虚妄的,虚伪的,由于剎那生灭的探求,得出「生时无所从来,灭时往无所去」──不来不去的生灭说。这无疑为引发一切法空说的有力因素。

  

  

  注【14-001】『相应部』(一二)「因缘相应」(南传一三‧四)。『杂阿含经』卷一二(大正二‧八五中)。

  注【14-002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九二(大正三0‧八二六中)。

  注【14-003】『阿毗达磨顺正理论』卷一四(大正二九‧四一一下)。

  注【14-004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九一(大正三0‧八二0下)。

  注【14-005】『十诵律』卷二四(大正二三‧一七四中)。

  注【14-006】『成唯识宝生论』卷四(大正三一‧九一下)。

  注【14-007】『阿毗达磨顺正理论』卷五0(大正二九‧六二三中)。

  注【14-008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三(大正二‧一六中)。『相应部』(二二) 「蕴相应」(南传一四‧七二)。

  注【14-009】『中阿含经』 (一0六)『想经』(大正一‧五九六中)。『中部』(一)『根本法门经』(南传九‧二)。

  注【14-010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一0(大正二‧六八下)。 [P92…

《空之探究 第二章 部派──空义之开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