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空之探究 第二章 部派──空義之開展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注【13-002】『成實論』卷一二(大正叁二‧叁叁叁上)。

  注【13-003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九二(大正叁0‧八二六下)。

  注【13-004】『佛說勝義空經』(大正一五‧八0七上)。

  注【13-005】同(3)

  注【13-006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一二(大正二‧八五下)。

  注【13-007】『中論』卷四(大正叁0‧叁二下)。又卷四(大正叁0‧叁叁中)。

  注【13-008】『相應部』(一二)「因緣相應」(南傳一叁‧八八──九五)。

  注【13-009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九叁(大正叁0‧八叁叁中)。 [P86]

  

  

  

  叁 無來無去之生滅如幻

  說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說「叁世實有,法性恒有」,似乎與大乘法空義背道而馳,其實,在說一切有思想的開展中;對「一切法空」是大有影響的,真可說是「相破相成」。這裏再舉叁經來說。

  

  一、『勝義空經』──『第一義空經』,說有業報而沒有作者,上文已說過了。怎樣說明有業有報呢?『雜阿含經』卷一叁(大正二‧九二下)這樣說:

  

   「眼(等),生時無有來處,滅時無有去處。如是眼(等)不實而生,生已盡滅,有業報而無作者」。

  

  眼等六處,是依前業所生起的報體,所以初生時,是「諸蘊顯現,諸處獲得」;「得陰,得界,得入處,得命根,是名爲生」(1)。爲了說明依業招感報體,沒有作者,所以先說眼等報體的生滅情形。這一段經文,玄奘所譯『阿毗達磨順正理論』卷五一(大正二九‧六二五下──六二六中)這樣說:

  

   「如勝義空經中說:眼根生位,無所從來;眼根滅時,無所造集;本無今有,有已還去。 ……有業有異熟,作者不可得」。 [P87]

  

  眼等根是從緣而生滅的,生滅是「無所從來」,「無所造集」的,這是什麼意義呢?佛法中,在沒有生起以前,可能生起,有生起的可能,那就與沒有不同,所以說「未來有」,「當有」。眼等是生而又剎那滅去的,雖已成爲過去,不可能再生,但有生起後果的作用,不可能說沒有,所以說「過去有」,「曾有」。「現在有」,是當前的生滅。如眼根是色法,是微細的色(物質)。眼極微從因緣生,名爲從未來來現在。說眼根未生起時,在未來中,但未來沒有空間性,不能說從未來的某處來,所以說「無所從來」。現在的眼極微,是依能造的地等四大極微等和集而住的。剎那間滅入過去,不能說沒有了;成爲過去的眼根,不再是四大等極微和集而住,所以說「滅時無所造集」。無所造集,『瑜伽論』解說爲:「滅時,都無所往積集而住,有已散滅」 (2)。眼根等「來無所從,去無所至」(往),所以說:「不實而生,生已盡滅」。「盡滅」,玄奘譯爲「有已散滅」,或「有已還去」;散滅與還去,都不是沒有。這樣,從緣生滅的眼根,有叁世可說,而實是來無所從,去無所至的。

  

  說一切有部說叁世實有,說過去與未來是現在的「類」,是同于現在的。但在未來與過去中,色法沒有極微的和集相,心法也沒有心聚的了別用。卻說過去與未來的法性,與現在的沒有任何差異,所以說「叁世實有,法性恒住」。說一切有部的法性實有,從現在有而推論到過去與未來;過去與未來的實有,有形而上「有」的傾向。這才從現在的眼根生滅,而得出「生時無所從 [P88] 二、『撫掌喻經』:『撫掌喻經』,從「譬如兩手和合相對作聲」的譬喻得名,『雜阿含經」卷一一(大正二‧七二下)說:

  

   「比丘!諸行如幻,如炎,剎那時頃盡朽,不實來實去」。

  

  『順正理論』引此經說:「諸行如幻,如焰,暫時而住,速還謝滅」(3),『瑜伽論』作了分別的解說:「又此諸行,以于諸趣種種自體生起差別不成實故,說如幻事。想、心、見倒迷亂性故,說如陽焰。起盡法故,說有增減。剎那性故,名日暫時。數數壞已,速疾有余頻頻續故,說爲速疾。現前相續,來無所從,往無所至,是故說爲本無今有,有已散滅」(4)。『撫掌喻經』從剎那生滅,來無所從,去無所至,說明諸行的虛僞不實,與『勝義空經』的見解,是完全一致的。

  

  叁、『幻網經』:『十誦律』所傳的「多識多知諸大經』中,有「摩那阇藍,晉言化經」(5) 。「摩那」應該是摩耶,ma^ya^的誤寫;「摩耶阇藍」ma^ya^-ja^la,譯爲「幻網」。「幻網」與「撫掌」,都是有部所誦的。『幻網經』沒有漢譯,『阿毗達磨順正理論』卷四引此經(大正二九‧叁五0下)說: [P89] 「佛告多聞諸聖弟子,汝等今者應如是學:諸有過去、未來、現在眼所識色,此中都無常性、恒性,廣說乃至無顛倒性,出世聖谛,皆是虛僞妄失之法」。

  

  『成唯識寶生論』也引述此經,「都無常性」以下,譯爲:「無有常定、無妄、無異(的)實事可得,或如所有,或無倒性,悉皆非有,唯除聖者出過世間,斯成真實」(6)。這是說:一切世間法,都是虛僞妄失法,沒有常、恒、不異的實性可得。『幻網經』也有如「見幻事」的譬喻 (7),與『撫掌喻經』相同。

  

  以上叁經,是有部與經部Sautra^ntika所共誦的,而解說不同。有部以爲:叁世法性是實有的,爲了遣除常、恒、我我所等妄執,所以說虛妄、如幻喻等。經部解說爲沒有實性,並引用爲無緣也可以生識的教證。經文的本義,也許近于有部,但不可能是有部那樣的實有。我 a^tman,外道雖有妄執離蘊計我的,其實,「沙門、婆羅門計有我,一切皆于此五受陰計有我」(8)。如五陰──一一法是常、是恒、是不變易,那一一法可說是我了。但五陰等諸行,無常,無恒,是變易,所以實我是不可得的。『中阿含經』『想經』說:「彼于一切有一切想,一切即是神(我的舊譯),一切是神所,神是一切所。彼計一切即是神已,便不知一切」(9)。如于一切法而有所想著,一切就是我我所。所以通達無我,要如實知一切(行)是無常,變易,虛僞妄失法,不著于相(想)。如實知諸行無常、無恒等,正是爲了顯示我不可得。然我所依、所有的諸 [P90] 行,從生無所從來,去無所至,虛僞不實,如幻、如焰去觀察,那末實我不可得,諸行也非實有的思想,很自然的發展起來。

  

  有爲法是虛僞不實的,『雜阿含經』早已明確的說到了。如五陰譬喻:色如聚沫,受如水泡,想如野馬(陽焰的異譯),行如芭蕉,識如幻(事)。所譬喻的五陰,經上說:「谛觀思惟分別,無所有,無牢,無實,無有堅固;如病、如癰,如刺、如殺,無常、苦、空、非我」(10)。『相應部』也說:「無所有,無實,無堅固」(11)。五譬喻中,聚沫喻,水泡喻,都表示無常,不堅固。芭蕉喻,是外實而中虛的。幻事喻,是見也見到,聽也聽到,卻沒有那樣的實事。野馬喻,如『大智度論』說:「炎,以日光風動塵故,曠野中見如野馬;無智人初見謂之爲水」(12)。野馬,是迅速流動的氣。這一譬喻的實際,是春天暖了,日光風動下的水汽上升,遠遠的望去,只見波浪掀騰。渴鹿會奔過去喝水的,所以或譯爲「鹿愛」。遠望所見的波光蕩漾,與日光有關,所以譯爲炎,焰,陽焰。遠望所見的大水,過去卻什麼也沒有見到。陽焰所表示的無所有、無實,很可能會被解說爲虛妄無實──空的。

  

  還有琴音的譬喻,如『雜阿含經』卷四叁(大正二‧叁一二下)說:

  

   「有王聞未曾有好彈琴聲,極生愛樂。……王語大臣:我不用琴,取其先聞可愛樂聲來!大臣答言:如此之琴,有衆多種具,謂有柄,有槽,有麗,有弦,有皮,巧方便人彈之, [P91] 得衆具因緣乃成音聲。……前所聞聲,久已過去,轉亦盡滅,不可持來。爾時,大王作是念言:咄!何用此虛僞物爲」(13)!

  

  琴是虛僞的,琴音是從衆緣生,剎那滅去的。依此譬喻,可見一切爲有爲法,都是虛僞不實的。「虛妄劫奪法者,謂一切有爲」(14)。有爲是虛妄的,虛僞的,由于剎那生滅的探求,得出「生時無所從來,滅時往無所去」──不來不去的生滅說。這無疑爲引發一切法空說的有力因素。

  

  

  注【14-001】『相應部』(一二)「因緣相應」(南傳一叁‧四)。『雜阿含經』卷一二(大正二‧八五中)。

  注【14-002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九二(大正叁0‧八二六中)。

  注【14-003】『阿毗達磨順正理論』卷一四(大正二九‧四一一下)。

  注【14-004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九一(大正叁0‧八二0下)。

  注【14-005】『十誦律』卷二四(大正二叁‧一七四中)。

  注【14-006】『成唯識寶生論』卷四(大正叁一‧九一下)。

  注【14-007】『阿毗達磨順正理論』卷五0(大正二九‧六二叁中)。

  注【14-008】『雜阿含經』卷叁(大正二‧一六中)。『相應部』(二二) 「蘊相應」(南傳一四‧七二)。

  注【14-009】『中阿含經』 (一0六)『想經』(大正一‧五九六中)。『中部』(一)『根本法門經』(南傳九‧二)。

  注【14-010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一0(大正二‧六八下)。 [P92…

《空之探究 第二章 部派──空義之開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