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空之探究 第二章 部派──空义之开展

  第二章 部派──空义之开展

  

  一 空义依闻思而开展

  佛说的一切法门,是随顺于解脱的。解脱的道,是如实知无常,苦,(空),无我;依厌,离欲,灭,无所取着而得解脱。解脱要依于慧──般若prajn~a^,pan~n~a^;修行如实观慧而能离烦恼的,主要的方便,是空s/u^^nya,sun~n~a,无所有a^kim!canya,a^kin~can~n~a,无相animitta 。空于贪、瞋、痴的,也是无相、无所有的究竟义;所以在佛法的发扬中,空更显著的重要起来。

  

  在圣道的修习中,空、无所有、无相,都重于观慧的离惑。但空与无相,显然有了所观察的理性意义。如无相,本是「不作意一切相」,「不取一切相」,而『有明大经』说:「二缘入无相心解脱:一切相不作意,及作意无相界」(1)。这样,要入无相心解脱(或作「无相心三昧」)的,不但不作意一切相,而且要作意于无相。无相界animitta-dha^tu,是无相寂静的涅槃。涅槃的体性如何,部派中是有诤论的,但都表示那是众苦寂灭而不可戏论的。所以「作意无相界 [P80] 」,涅槃是所观想的境界──义理或理性的。空也是这样:无我无我所是空,空是一切法遍通的义理,也是所观的。又立「出世空性」,以表示空寂的涅槃。这样,空与无相,不只是实践的圣道──三昧,解脱,也是所观、所思的法义了。

  

  佛法重于修行,修行是不能没有定的,但真能离烦恼得解脱的,是如实智,平等慧如实观(2) 。与定相应的慧学,在次第修学过程中,有四入流分(预流支):亲近善士,听闻正法,如理作意,法随法行(3)。佛的化导,以语言的教授教诫为主,所以弟子们要由闻、思、修的学程,才能引发无漏智慧,知法见法,得预流果。『杂阿含经』中,每对「愚痴凡夫」,说「多闻(或作「有闻」)圣弟子」。「见圣人,知圣人法,善顺圣人法;见善知识,知善知识法,善顺善知识法」。亲近善士,经闻、思、修习,才能引发无漏智,所以对从佛而来的文句,从事于听闻、思惟,是慧学不可或缺的方便。为了佛法的正确理解,为了适应外界的问难而有所说明,佛教界渐渐的注重于教法的闻思,于是乎论阿毗达磨,论毗陀罗出现了。佛教初期的闻思教法,虽重于事类的分别抉择,而「空」义也依闻思而发扬起来,这是部派佛教的卓越成就!

  

  部派佛教的文献,现存的以说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,赤铜鍱部Ta^mras/a^t!i^ya为详备,其他也有多少传述。初期大乘论,如『大智度论』,『瑜伽师地论』,也有可参考的。部派佛教思想,本来都是依经的。但各部所诵本,文句不完全相同,相同的也解说不一致,所以在空 [P81] 义的开阐中,当然也有所不同。事实上,部派佛教在印度,演进到「一切法空」的大乘时代。

  

  

  注【12-001】『中部』(四三)『有明大经』(南传一0‧一九)。『中阿含经』(二一一)『大拘絺罗经』(大正一 ‧七九二中)。

  注【12-002】平等慧如实观,或译为如实正观,真实正观。平等慧,巴利原语为samma^ppan~n~a^,即正慧。

  注【12-003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三0(大正二‧二一五中)。『相应部』(五五)「预流相应」(南传一六下‧二二八)。

  

  

  

  二 胜义空与大空

  说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是特长于法义论究的部派。说一切有部内,有二大系:重经的是持经、譬喻者su^tradhara da^rs!t!a^ntika,重论的是阿毗达磨abhidharma论师。后来,阿毗达磨论师系,成为说一切有部的正宗,于是乎持经譬喻者演化为说经部Su^trava^din。有部与经部的法义,对大乘佛教,大乘论师的主流,中观Ma^dhyamika与瑜伽Yoga^ca^ra二派,思想上有密切的关联。

  

  汉译『杂阿含经』,是说一切有部的诵本,与赤铜鍱部Ta^mras/a^t!i^ya的『相应部』相当。『杂阿含经』中,有以空为名的二经,是『相应部』所没有的,可以说是属于部派的(但也不只是有部的)。一、『第一义空经』,如『杂阿含经』卷一三(大正二‧九二下)说: [P82] 「眼,生时无有来处,灭时无有去处。如是眼,不实而生,生已尽灭,有业报而无作者,此阴灭已,异阴相续,除俗数法。耳,鼻,舌,身,意,亦如是说」。 「俗数法者,谓此有故彼有,此起故彼起,……纯大苦聚集起。又复此无故彼无,此灭故彼灭,……纯大苦聚灭。比丘!是名第一义空法经』。

  

  第一义空,是胜义空parama$rtha-s/u^nyata^的异译;赵宋施护的异译本,就名『佛说胜义空经』。经中,以眼等六处的生灭,说明生死相续流转中,有业与报(报,新译作「异熟」),而作者ka^raka是没有的。这是明确的「法有我无」说。没有作业者,也没有受报者(作者,受者,都是自我的别名),所以不能说有舍前五阴,而续生后五阴的我。不能说有作者──我,有的只是俗数法。俗数法是什么意义?『阿毗达磨顺正理论』引经(1)说:

  

   「如世尊说:有业有异熟,作者不可得,谓能舍此蕴及能续余蕴,唯除法假」。 「胜义空经说:此中法假,谓无明缘行,广说乃至生缘老死」。

  

  依玄奘所译的『顺正理论』,可知俗数法是法假的异译。法假即法施设dharma-prajn~apti ,施设prajn~apti可译为安立或假名。法施设──法假,就是无明缘行等十二支的起灭。鸠摩罗什Kuma^raji^va所译『成实论』,译此经文为:「诸法但假名字;假名字者,所谓无明因缘诸行……」(2)。『瑜伽论』解说法假为:「唯有诸法从众缘生,能生诸法」(3)。『胜义空经 [P83] 』作:「别法合集,因缘所生」(4)。所以经义是:唯有法假施设,缘起的生死相续,有业有异熟,而没有作业受报的我。缘起法是假有,我不可得是胜义空。『胜义空经』的俗数法(法假)有,第一义空,虽不是明确的二谛说,而意义与二谛说相合,所以『瑜伽论』就明白的说:「但唯于彼因果法中,依世俗谛假立作用」(5)。法假施设是假(名),胜义空是空;假与空,都依缘起法说。依缘起说法,『杂阿含经』是称之为:「离此二边,处于中道而说法」的(6)。龙树 Na^ga^rjuna的『中论』说:「诸佛依二谛,为众生说法」;「众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,亦为是假名,亦是中道义」(7)。二谛与空假中义,都隐约的从这『胜义空经』中启发出来。

  

  『第一义空经』的前分,有关生灭的经义,留在下一节,与其他有关的经文一同解说。

  

  二、『大空经』:如『杂阿含经』卷一二(大正二‧八四下、八五上)说:

  

   「云何为大空法经?所谓此有故彼有,此起故彼起,谓缘无明行,缘行识,乃至纯大苦聚集。缘生老死者,若有问言:彼谁老死?老死属谁?彼则答言:我即老死;今老死属我,老死是我所。言命即是身,或言命异身异,此则一义而说有种种。若见言命即是身,彼梵行者所无有;若复见言命异身异,梵行者所无有。于此二边,心所不随,正向中道,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正见,谓缘生老死。……」。 「诸比丘!若无明离欲而生明,彼谁老死,老死属谁者,老死则断则知,断其根本,如截 [P84] 多罗树头,于未来世成不生法。……。若比丘!无明离欲而生明,彼无明灭则行灭,乃至纯大苦聚灭,是名大空法经」。

  

  『大空经』所说,是否定「老死(等)是我」,「老死属我」的邪见,与「命即是身」,「命异身异」的二边邪见相同,而说十二缘起的中道正见。

  

  命即是身──我即老死(以身为我)

  

  命异身异──老死属我(以身为我所)

  

  命ji^va是一般信仰的生命自体,也就是我a^tman别名。身是身体(肉体),这里引申为生死流转(十二支,也可约五阴,六处说)的身心综合体。假如说:我即老死(生、有等),那是以身为自我──「命即是身」了。假如说:老死属于我,那是以身为不是我──「命异身异」了。身是属于我的,我所有的,所以命是我而身是我所mama-ka^ra。这一则经文,『相应部』「因缘相应」中,也是有的,但没有『大空经』的名称(8)。那末,有部所诵的『杂阿含经』,特地称之为『大空经』,到底意义何在?『瑜伽论』解说为:「一切无我,无有差别,总名为空,谓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。补特伽罗无我者,谓离一切缘生行外,别有实我不可得故。法无我者,谓即一切缘生诸行,性非实我,是无常故。如是二种略摄为一,彼处说此名为大空」 (9)。依『瑜伽论』说:补特伽罗无我pudgala-naira^tmya与法无我dharma-naira^tmya,总 [P85] 名为大空maha^s/u^nyata^。补特伽罗无我,是「命异身异」的,身外的实我不可得。法无我是「命即是身」的,即身的实我不可得,这二种无我,也可说是二种空,所以总名为大空。所说的法无我,与「一切法空」说不同,只是法不是实我,还是「法有我无」说。不过,有的就解说「大空」为我法皆空了。

  

  

  注【13-001】『阿毗达磨顺正理论』卷二五(大正二九‧四八五上)。又『论』卷二八(大正二九‧四九八中──下)。…

《空之探究 第二章 部派──空义之开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