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(大正二‧二四七下)。
注【19-007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九(大正二‧五六中)。
注【19-008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一(大正二七‧四上)。
注【19-009】『杂阿含经』卷六(大正二‧四0上)。『相应部』(二三)「罗陀相应」(南传一四‧二九九──三00)。
注【19-010】拙作『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』(一四三──一四四)。
注【19-011】『无碍解道』(南传四一‧一一四)。以下解说,见该书(一一四──一二四)。
注【19-012】唯「定空」末句,作:「依退转观合现贪定空」(南传四一‧一一七)。
注【19-013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一0(大正二‧六六中)。 [P117]
八 诸行空与涅槃空
说一切有部的阿毗达磨论师,对于空s//u^nya, s/u^nyata^的意义,着重于经说的:「常空,恒空,不变易法空,我我所空」。空是无我,无我所;如双举空与无我而辨其差别,那末空是「无我所」义。「非我行相与空行相,俱能缘一切法」(1),所以可说一切法是空、无我的。不过,这只是有漏的,如果是无漏的空与无我行相,那就唯缘苦谛,不通于一切法了(2)。关于我我所空,『杂阿含经』这样说:「常、恒、不变易法空,我(我)所空。所以者何?此性自尔」(3)。「此性自尔」,『瑜伽论』解说为:「又此空性,离诸因缘,法性所摄,法尔道理为所依趣」(4)。我我所空,是法尔如此,本性如此的。『大毗婆沙论』也说:「住本性空,观法本性空无我故」(5) 。「一切法本性空」,说一切有部的含义,当然与大乘不同,但「一切法本性空」,说一切有部的论师,确已明白的揭示出来了!
另一方面,「贪空、瞋空、痴空」──一切烦恼空的经义,显然的没有受到说一切有部论师的注意。『杂阿含经』是以「贪欲永尽,瞋恚永尽,愚痴永尽」来表示涅槃nirva^n!a与无为 asam!skr!ta的(6)。「贪空、瞋空、痴空」的空,也与涅槃有关。『杂阿含经』卷一0(大正二 ‧六六中──下)说: [P118] 「一切诸行空寂,不可得,爱尽,离欲,(灭),涅槃」。
与此经相当的『相应部』经,作:「一切行寂止,一切依定弃,爱尽,离欲,灭尽,涅槃」 (7)。诸行寂止,与诸行空寂相当。一切有部所诵的『杂阿含经』,的确是空寂,如『瑜伽师地论 』卷八三(大正三0‧七六六上)说:
「所言空者,谓离一切烦恼等故,无所得者,谓离一切所有相故。言爱尽者,谓不希求未来事故。言离欲者,谓无现在受用!6槱乐故。所言灭者,谓余烦恼断故。言涅槃者,谓无余依故」。
空,是离一切烦恼的意思。离一切烦恼而毕竟空寂,以空来表示涅槃。实际上,涅槃是不可表示的;空与不可得等,都是烘云托月式的表示涅槃。『杂阿含经』说到烦恼空,一切诸行空寂,没有受到论师们的重视,这可以断定:现在的『杂阿含经』,还是说一切有部内,经师与论师没有分派以前的诵本。
『大毗婆沙论』说:「如是择灭,亦名涅槃」(8)。有部的论师们,对涅槃的空义,没有重视,而对涅槃的择灭pratisam!khya^-nirodha,有相当的论究,对「一切法空性」说,是有高度启发性的。『俱舍论』说:「此法自性,实有离言,唯诸圣者各别内证,但可方便总相说言:是善,是常,别有实物,名为择灭,亦名离系」(9)。择灭是「择所得灭」,以智慧简择谛理,有漏 [P119] 法灭,但不只是有漏法的灭无,而是得到了无为的(择)灭。依『婆沙论』(10)说:有多少有漏法,就有多少择灭。择灭与有漏法,是相对应的。以智慧简择,某法,某一类或一切有漏法灭了,就得一法、一类或一切的择灭(得一切择灭,名为得涅槃)。相对于一切有漏法的择灭无为,不生不灭,本来如此。约众生与众生所得来说,是同一的,所以「应作是说:诸有情类,普于一一有漏法中,皆共证得一择灭体」。一人所得的无数择灭,择灭与择灭,也是无差别的。相对应于有漏有为的择灭,不共证得而体性不二,这与(大乘)一切法本有寂灭性(或空性),不是非常类似的吗?不过有部但约有漏法说而已。
涅槃的空义,赤铜鍱部Ta^mras/a^t!i^ya是充分注意了的。如『无碍解道』 所说的最上空,胜义空,都是约涅槃说的。消除空,定空,断空,止灭空,出离空等,或浅或深,而最深彻的,是依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空。特别是止灭pat!ipassaddhi与出离nissaran!a,就是「依离,依离欲,依(止)灭,向于舍」的离与灭。这些文字,都表示祛除烦恼而可以名为空的;也可以表示涅槃(11)。所以四念住的不净,苦,无常,无我,也被称为净空,乐空,常空,我空了(12)。一切烦恼灭──一切烦恼空,烦恼的完全出离(灭,空),就是「灭(谛),涅槃」,如『无碍解道』的「离论」所说。
涅槃,被称为最上空,如『小部』 『无碍解道』(南传四一‧一一六)说: [P120] 「何为最上空?此句最上,此句最胜,此句殊胜,谓一切行寂止,一切取(或译「依」)定弃,渴爱灭尽,离欲,灭,涅槃」。
最上空的内容,『杂阿含经』也多处说到,如说:「此则寂静,此则胜妙,所谓舍,离一切有余(依),爱尽,无欲,灭尽,涅槃」(13)。除了卷一0(如上所引)说到「一切行空寂」外,一律都译作「舍」。涅槃,在『阿含经』中,是以烦恼的灭尽,蕴处(身心)灭而不再生起来表示的,如火灭一样。但以否定(遮遣)方式来表示,并不等于没有。表示超越一切的,不可思议性,可以有三例。一、如『杂阿含经』卷三四(大正二‧二四四)说:
「甚深,广大,无量,无数,皆悉寂灭」(14)。
『瑜伽论』解说为:「世尊依此,密意说言:甚深,广大,无量,无数,是谓寂灭。由于此中所具功德难了知故,名为甚深;极宽博故,名为广大;无穷尽故,名为无量;数不能数,无二说故,名为无数」(15)。这是以大海的难以测度来比喻的;这一喻说,在超越中意味着不可思议的内容,可能引起不同的解说。二、如『杂阿含经』卷三四(大正二‧二四五下)说:
「灭;寂静,清凉,真实」(16)。
瑜伽论』解说此经,分别为:「寂灭;寂静,清凉,宴默」(17)。「真实」,更意味着充实的内含。三、如『杂阿含经』卷九(大正二‧六0上)说: [P121] 「尽,离欲,灭,息,没已,有亦不应说,无亦不应说,有无亦不应说,非有非无亦不应说。……离诸虚伪,得般涅槃」。
末二句,与此相当的『增支部』,作「戏论灭,戏论寂」(18)。『杂阿含经』的虚伪,是戏论 prapan~~ca,papan~ca的异译。涅槃是不能是有、或是无的;这些相对的语句,都不过是戏论,戏论是不足以表示涅槃的。『杂阿含经』渐倾向于涅槃的真实性,所以说一切有部以为:「实有涅槃」;「一切法中,唯有涅槃是善是常」(19)。赤铜鍱部说涅槃空,当然也不会说涅槃是没有。着重于涅槃空的说明,于是乎诸行空性,涅槃空性,可说有二种空性了。如『小部』『论事』(南传五八‧三六五)注说:
「有二空性,蕴无我相与涅槃。此中无我相一分,或方便说系属行蕴;但涅槃则无所系属」。
从圣典的施设名言来说,有为诸行本性空,所以离有为诸行(烦恼,业,烦恼业所感的报体)的涅槃,也说为空。直从涅槃说,一切语言都是戏论,空也是不可说的。但从诸行空,空却诸行而可名为涅槃,当然虽不可说,而也可说是空(是灭,是出离等)了。依诸行灭而施设涅槃,诸行空性与涅槃空性,果真是条然不同的二种空性吗?
注【20-001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九(大正二七‧四五中)。 [P122]
注【20-002】同上。
注【20-003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九(大正二‧五六中)。
注【20-004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九0(大正三0‧八一二上)。
注【20-005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一0五(大正二七‧五四二中)。
注【20-006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三一(大正二‧二二四中)。『相应部』(四三)「无为相应」(南传一六上‧七七)。
注【20-007】『相应部』(二二)「蕴相应」(南传一四‧二0八)。
注【20-008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三二(大正二七‧一六三上)。
注【20-009】『阿毗达磨俱舍论』卷六(大正二九‧三四上)。
注【20-010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三一(大正二七‧一六一下──一六二下)。
注【20-011】『四谛论』卷三说:「汝问无余,灭,离,灭,舍,断,弃,此七义何异者,答:此皆是涅槃别名」(大正三二‧三九0上)。凡涅槃别名,大抵可以称之为空。
注【20-012】『清净道论』三(南传六四‧二七0)。
注【20-013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三一(大正二&…
《空之探究 第二章 部派──空义之开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