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空之探究 第二章 部派──空義之開展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(大正二‧二四七下)。

  注【19-007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九(大正二‧五六中)。

  注【19-008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一(大正二七‧四上)。

  注【19-009】『雜阿含經』卷六(大正二‧四0上)。『相應部』(二叁)「羅陀相應」(南傳一四‧二九九──叁00)。

  注【19-010】拙作『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』(一四叁──一四四)。

  注【19-011】『無礙解道』(南傳四一‧一一四)。以下解說,見該書(一一四──一二四)。

  注【19-012】唯「定空」末句,作:「依退轉觀合現貪定空」(南傳四一‧一一七)。

  注【19-013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一0(大正二‧六六中)。 [P117]

  

  

  

  八 諸行空與涅槃空

  說一切有部的阿毗達磨論師,對于空s//u^nya, s/u^nyata^的意義,著重于經說的:「常空,恒空,不變易法空,我我所空」。空是無我,無我所;如雙舉空與無我而辨其差別,那末空是「無我所」義。「非我行相與空行相,俱能緣一切法」(1),所以可說一切法是空、無我的。不過,這只是有漏的,如果是無漏的空與無我行相,那就唯緣苦谛,不通于一切法了(2)。關于我我所空,『雜阿含經』這樣說:「常、恒、不變易法空,我(我)所空。所以者何?此性自爾」(3)。「此性自爾」,『瑜伽論』解說爲:「又此空性,離諸因緣,法性所攝,法爾道理爲所依趣」(4)。我我所空,是法爾如此,本性如此的。『大毗婆沙論』也說:「住本性空,觀法本性空無我故」(5) 。「一切法本性空」,說一切有部的含義,當然與大乘不同,但「一切法本性空」,說一切有部的論師,確已明白的揭示出來了!

  

  另一方面,「貪空、瞋空、癡空」──一切煩惱空的經義,顯然的沒有受到說一切有部論師的注意。『雜阿含經』是以「貪欲永盡,瞋恚永盡,愚癡永盡」來表示涅槃nirva^n!a與無爲 asam!skr!ta的(6)。「貪空、瞋空、癡空」的空,也與涅槃有關。『雜阿含經』卷一0(大正二 ‧六六中──下)說: [P118] 「一切諸行空寂,不可得,愛盡,離欲,(滅),涅槃」。

  

  與此經相當的『相應部』經,作:「一切行寂止,一切依定棄,愛盡,離欲,滅盡,涅槃」 (7)。諸行寂止,與諸行空寂相當。一切有部所誦的『雜阿含經』,的確是空寂,如『瑜伽師地論 』卷八叁(大正叁0‧七六六上)說:

  

   「所言空者,謂離一切煩惱等故,無所得者,謂離一切所有相故。言愛盡者,謂不希求未來事故。言離欲者,謂無現在受用!6槱樂故。所言滅者,謂余煩惱斷故。言涅槃者,謂無余依故」。

  

  空,是離一切煩惱的意思。離一切煩惱而畢竟空寂,以空來表示涅槃。實際上,涅槃是不可表示的;空與不可得等,都是烘雲托月式的表示涅槃。『雜阿含經』說到煩惱空,一切諸行空寂,沒有受到論師們的重視,這可以斷定:現在的『雜阿含經』,還是說一切有部內,經師與論師沒有分派以前的誦本。

  

  『大毗婆沙論』說:「如是擇滅,亦名涅槃」(8)。有部的論師們,對涅槃的空義,沒有重視,而對涅槃的擇滅pratisam!khya^-nirodha,有相當的論究,對「一切法空性」說,是有高度啓發性的。『俱舍論』說:「此法自性,實有離言,唯諸聖者各別內證,但可方便總相說言:是善,是常,別有實物,名爲擇滅,亦名離系」(9)。擇滅是「擇所得滅」,以智慧簡擇谛理,有漏 [P119] 法滅,但不只是有漏法的滅無,而是得到了無爲的(擇)滅。依『婆沙論』(10)說:有多少有漏法,就有多少擇滅。擇滅與有漏法,是相對應的。以智慧簡擇,某法,某一類或一切有漏法滅了,就得一法、一類或一切的擇滅(得一切擇滅,名爲得涅槃)。相對于一切有漏法的擇滅無爲,不生不滅,本來如此。約衆生與衆生所得來說,是同一的,所以「應作是說:諸有情類,普于一一有漏法中,皆共證得一擇滅體」。一人所得的無數擇滅,擇滅與擇滅,也是無差別的。相對應于有漏有爲的擇滅,不共證得而體性不二,這與(大乘)一切法本有寂滅性(或空性),不是非常類似的嗎?不過有部但約有漏法說而已。

  

  涅槃的空義,赤銅鍱部Ta^mras/a^t!i^ya是充分注意了的。如『無礙解道』 所說的最上空,勝義空,都是約涅槃說的。消除空,定空,斷空,止滅空,出離空等,或淺或深,而最深徹的,是依阿羅漢道而一切煩惱空。特別是止滅pat!ipassaddhi與出離nissaran!a,就是「依離,依離欲,依(止)滅,向于舍」的離與滅。這些文字,都表示祛除煩惱而可以名爲空的;也可以表示涅槃(11)。所以四念住的不淨,苦,無常,無我,也被稱爲淨空,樂空,常空,我空了(12)。一切煩惱滅──一切煩惱空,煩惱的完全出離(滅,空),就是「滅(谛),涅槃」,如『無礙解道』的「離論」所說。

  

  涅槃,被稱爲最上空,如『小部』 『無礙解道』(南傳四一‧一一六)說: [P120] 「何爲最上空?此句最上,此句最勝,此句殊勝,謂一切行寂止,一切取(或譯「依」)定棄,渴愛滅盡,離欲,滅,涅槃」。

  

  最上空的內容,『雜阿含經』也多處說到,如說:「此則寂靜,此則勝妙,所謂舍,離一切有余(依),愛盡,無欲,滅盡,涅槃」(13)。除了卷一0(如上所引)說到「一切行空寂」外,一律都譯作「舍」。涅槃,在『阿含經』中,是以煩惱的滅盡,蘊處(身心)滅而不再生起來表示的,如火滅一樣。但以否定(遮遣)方式來表示,並不等于沒有。表示超越一切的,不可思議性,可以有叁例。一、如『雜阿含經』卷叁四(大正二‧二四四)說:

  

   「甚深,廣大,無量,無數,皆悉寂滅」(14)。

  

  『瑜伽論』解說爲:「世尊依此,密意說言:甚深,廣大,無量,無數,是謂寂滅。由于此中所具功德難了知故,名爲甚深;極寬博故,名爲廣大;無窮盡故,名爲無量;數不能數,無二說故,名爲無數」(15)。這是以大海的難以測度來比喻的;這一喻說,在超越中意味著不可思議的內容,可能引起不同的解說。二、如『雜阿含經』卷叁四(大正二‧二四五下)說:

  

   「滅;寂靜,清涼,真實」(16)。

  

  瑜伽論』解說此經,分別爲:「寂滅;寂靜,清涼,宴默」(17)。「真實」,更意味著充實的內含。叁、如『雜阿含經』卷九(大正二‧六0上)說: [P121] 「盡,離欲,滅,息,沒已,有亦不應說,無亦不應說,有無亦不應說,非有非無亦不應說。……離諸虛僞,得般涅槃」。

  

  末二句,與此相當的『增支部』,作「戲論滅,戲論寂」(18)。『雜阿含經』的虛僞,是戲論 prapan~~ca,papan~ca的異譯。涅槃是不能是有、或是無的;這些相對的語句,都不過是戲論,戲論是不足以表示涅槃的。『雜阿含經』漸傾向于涅槃的真實性,所以說一切有部以爲:「實有涅槃」;「一切法中,唯有涅槃是善是常」(19)。赤銅鍱部說涅槃空,當然也不會說涅槃是沒有。著重于涅槃空的說明,于是乎諸行空性,涅槃空性,可說有二種空性了。如『小部』『論事』(南傳五八‧叁六五)注說:

  

   「有二空性,蘊無我相與涅槃。此中無我相一分,或方便說系屬行蘊;但涅槃則無所系屬」。

  

  從聖典的施設名言來說,有爲諸行本性空,所以離有爲諸行(煩惱,業,煩惱業所感的報體)的涅槃,也說爲空。直從涅槃說,一切語言都是戲論,空也是不可說的。但從諸行空,空卻諸行而可名爲涅槃,當然雖不可說,而也可說是空(是滅,是出離等)了。依諸行滅而施設涅槃,諸行空性與涅槃空性,果真是條然不同的二種空性嗎?

  

  

  注【20-001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九(大正二七‧四五中)。 [P122]

  注【20-002】同上。

  注【20-003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九(大正二‧五六中)。

  注【20-004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九0(大正叁0‧八一二上)。

  注【20-005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一0五(大正二七‧五四二中)。

  注【20-006】『雜阿含經』卷叁一(大正二‧二二四中)。『相應部』(四叁)「無爲相應」(南傳一六上‧七七)。

  注【20-007】『相應部』(二二)「蘊相應」(南傳一四‧二0八)。

  注【20-008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叁二(大正二七‧一六叁上)。

  注【20-009】『阿毗達磨俱舍論』卷六(大正二九‧叁四上)。

  注【20-010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叁一(大正二七‧一六一下──一六二下)。

  注【20-011】『四谛論』卷叁說:「汝問無余,滅,離,滅,舍,斷,棄,此七義何異者,答:此皆是涅槃別名」(大正叁二‧叁九0上)。凡涅槃別名,大抵可以稱之爲空。

  注【20-012】『清淨道論』叁(南傳六四‧二七0)。

  注【20-013】『雜阿含經』卷叁一(大正二&…

《空之探究 第二章 部派──空義之開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