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空之探究 第三章 『般若经』──甚深之一切法空

  第三章 『般若经』──甚深之一切法空

  

  一 『般若经』之译出

  「佛法」演化到「大乘佛法」时代,空s/u^nyata^与空性s//u^nyata^,成为非常重要,可说是大乘佛法的核心。大乘法门,是以发菩提心,修菩萨行,圆成无上佛果为主题的。然在因行── 发心与修行中,是不离空观s/u^^nyata^-vipas/yana与空慧s/u^^nyata^-prajn~a^的;果证──菩提与涅槃,也是不离空性的圆满证得。所以「空」的意义,在「经」、「论」的解说中,也许不一致,而「空」确是遍于一切经的,特别是初期大乘经。

  

  说到大乘空义,很自然的想到了『般若经』与龙树Na^ga^rjuna论。『般若经』与龙树论,公认为着重于空义的阐扬,以一切法空为究竟的。在根本大义上,『般若经』与龙树的『中论』等,当然是一致的;但在方法上,我以为:「龙树菩萨本着大乘深邃广博的理论,从缘起性空的正见中,掘发『阿含经』的真义。……『中论』是『阿含经』的通论』。「『中论』确是以大乘学者的立场,确认缘起、空、中道为佛教的根本深义。……掘发『阿含经』的缘起深义,将佛 [P138] 法的正见,确树于缘起中道的盘石」(1)。这样,『般若经』与龙树论,要分别来叙述。

  

  『般若经』的部类非常多,依古代的记载,知道有二部,三部,四部,八部,十六会等不同传说。时代越迟,『般若经』的部类越多,这表明了:『般若经』的众多部类,是在发展中先后次第集成的。龙树Na^ga^rjuna的『大智度论』说:「般若波罗蜜部党,经卷有多有少,有上中下──光赞、放光、道行」(2)。龙树知道『般若经』有三部:「上本」是十万颂本,「中本」与「下本」,就是一般所说的「大品」与「小品」。三部中的「下本般若」,中国古称之为「小品」,汉文译出而现存的,共有七部:一、『道行般若(波罗蜜)经』,后汉文娄迦谶 Lokaraks!a译,一0卷。二、『大明度经』,吴支谦译,六卷。三、『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』,传说为前秦昙摩蜱Dharmapriya共竺佛念译,其实是西晋竺法护Dharmaraks!a译的,现存五卷,部分已经佚失了。四、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』,后秦鸠摩罗什译,一0卷。五、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「第四分」(五三八卷起,五五五卷止),一八卷;六、「第五分」(五五六卷起,五六五卷止),一0卷:这二分,都是唐玄奘所译的。七、『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』,赵宋施护Da^napa^la译,二五卷。「中本般若」,古代称之为「大品」。汉文译出而现存的,共五部:一、『光赞般若波罗蜜经』,西晋竺法护译,现存的已有佚失,仅存一0卷。二、『放光般若波罗蜜经』,西晋无罗叉译,二0卷。三、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,姚秦鸠 [P139] 摩罗什Kuma^raji^va译,三0卷。四、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「第二分」(四0一卷起,四七八卷止),七八卷;五、「第三分」(四七九卷起,五三七卷止),五九卷:这二分,也是唐玄奘所译的。「上本般若」,即唐玄奘所译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的「初分」(一卷起,四00卷止),共四00卷。以上各部,与龙树所见的三部『般若经』相当(3)。

  

  龙树所见的上、中、下──三部『般若经』,为初期大乘所传出,代表般若法门的主要经典。三部是先后集出的,内容与文句,都不断扩充而一天天广大起来。先后集出的次第是:先有「原始般若」,经「下本般若」、「中本般若」,而后成立「上本般若」。『般若经』的原始部分,如『道行般若经』的「道行品」,佛命须菩提Subhu^ti,为菩萨说应该修学成就的般若波罗密。须菩提说般若,容易引起疑问的,由舍利弗S/a^riputra发问,须菩提解答。这部分的成立最早,在西元前五0年,应该已经成立了。般若本是甚深的法门,可说是趣入不退转菩萨的法门,但为了法门的宏扬,宏传者以听闻,读,(背)诵,书写(经文),(以经典)施他,讲说来劝人修学;更说般若法门的世俗──现生与死后的利益,信仰的功德与毁谤的过失,这才成为甚深而又通俗的法门。经过长期的宏传,以「原始般若」部分为初品,集成了「下本般若」(4)。以「下本般若」为核心,而更扩大编集的,是「中本般若」。依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来说,全经九十品,可以分为三分: [P140]

  

  图片

  前分──『序品』第一……………『舌相品』第六

  中分──『三假品』第七…………『累教品』第六六

  后分──『无尽品』第六七………『嘱累品』第九0

  

  

  「中本般若」的「前分」,是「下本般若」所没有的。「序品」以下,是佛为舍利弗说般若波罗蜜。「舌相品」是「中分」的序起,也可说是「前分」的得益(结束)。「中分」,或是内容的增广,或是经义解说的增广,或是法数的增广,而大概的说,是与「下本般若」相当,可以相互比对的。「后分」,依「下本般若」的「见阿!B粊佛国品」末后部分,「无尽品」以外,更广说为「六度相摄品」,「方便品」,「三慧品」。「道树品」以下,是「下本般若」所没有的(5) 。「后分」是「方便道」──得不退转以后的菩萨大行,如六波罗蜜,四摄,报得神通,庄严净土,成就众生,佛果功德。末后三品──「常啼品」,「法尚品」,「嘱累品」,举萨陀波仑 Sada^pararudita菩萨的求法故事,作为劝发求学般若的范例。这部分,其后也被编入「下本般若」。「上本般若」,即传说的十万颂本。论内容,与「中本般若」相同;论文句,增多了四、五倍。这主要是每一法的反复叙述,一一问答,都不厌其繁的说明。适应印度某些人的特殊爱好,在好简易的中国人看来,未免太冗长了!

  印度的经论梵本,在流传中,是多有变化的,『般若经』也不能例外。如「实有菩萨」,「 [P141] 五种所知海岸」,「常乐我净真实功德」,本来是「上本般若」(时代迟些)的,但在玄奘所译「中本般若」(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「第二分」、「第三分」)中,也都有了(6),这才与中国早期的译本不合。从后汉到姚秦──西元二世纪末到五世纪初,传入中国的『般若经』,都是属于早期的。现存的『般若经』梵本,是西元六、七世纪以后的写本,与汉译本可能有些出入,但不能完全依现存的梵本为依准。论到汉译『般若经』的文字,当然玄奘的译本明白,但不能忽视的,是玄奘译出的时代(西元六六0──六六三)迟了些。特别是,玄奘是继承无着Asan%ga 、世亲Vasubandhu一系的「有宗」,是依『解深密经』,对『般若经』作再解说的学派,对空义有了不同的解说。如罗什所译为「无所有」或「无所有性」的,玄奘每译为「无性为自性」。例如(7):

  

   1.「若一切法皆以无性而为自性,如是无性,非诸佛作……。无性之法,定无作用。…… 然一切法皆以无性而为自性‧无性法中实无异法,无业无果亦无作用,无性之法常无性故」。 2.「诸法性无所有,非佛所作……。无性法中,无有业用。……无性法无业无果报,无性常是无性」。 3. 诸法所有无所有,非佛所作……。无所有法者,亦无作,亦无行」。 [P142] 1.是玄奘译本,2.3.是罗什与无罗叉译本,内容可说是相同的,而玄奘所译,在短短的文段里,却多出了两句,「一切法皆以无性而为自性」,这与有宗学者的意解有关(可能原本已有此增饰)。本文在说明初期的般若空义,所以参考玄奘的译本,而以罗什等早期译本为依。

  

  

  注【23-001】拙作『妙云集』(九)『中观今论』(一八、二四)。

  注【23-002】『大智度论』卷六七(大正二五‧五二九中)。

  注【23-003】以上可参阅拙作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』(五九五──六0六)。

  注【23-004】以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』为例,原本以「见阿!B粊佛国品」为止。此下「随知品」等,是后来增附的,参阅拙作「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』(六六八──六七三)。

  注【23-005】参阅拙作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』(六七五──六八八)。

  注【23-006】参阅拙作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』(六九二──七00)。

  注【23-007】1.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卷四七八(大正七‧四二0上──中)。2.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二六(大正八 ‧四一二中──下)。3.『放光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一九(大正八‧一三九上)。

  

  

  

  二 法空性是涅槃异名

  「佛法」是面对生死流转的现实,经修持而达涅槃理想的实现。「大乘佛法」还是面对这一 [P143] 现实,要解脱生死而又长在生死中度脱众生,达到究竟涅槃。这被称为菩萨道的,修持心要是般若波罗蜜多prajn~a^pa^ramita^。般若──慧,本为「佛法」达成解脱的根本法门,但要解脱而不舍生死,不着生死而不急求证入涅槃,大乘的般若波罗蜜多,就与「佛法」有点不同了。如『般若经』所说的「一切法空」,就充分表示了这一特色。那末,『般若经』所说的「一切法空」,到底表示了什么内容呢?上文一再说到:『阿含经』与部派佛教(上座系),对于「空」的意义,诸行空是:「常空,恒空,不变易法空,我我所空」,空是无我、无我所的意思。涅槃空是:「一切诸行空寂,不可得,爱尽,离欲,(灭),涅槃」。依此佛教的早期定义,空在…

《空之探究 第三章 『般若经』──甚深之一切法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