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空之探究 第三章 『般若经』──甚深之一切法空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『般若经』中的意义,也就可以明白。『般若经』(1)说:

  

  一、「甚深相者,即是空义,即是无相、无作([愿])、无起、无生、无灭、无所有、无染、寂灭、远离、涅槃义。……希有世尊!以微妙方便,障色(等法)示涅槃」。「我不说一切法空耶?世尊!说耳。须菩提!若空即是无尽,若空即是无量。……如来所说无尽、无量、空、无相、无作、无起、无生、无灭、无所有、无染、涅槃,但以名字方便故说。……一切法皆不可说。须菩提!一切法空相([性])不可得说」。

  

  二、「深奥处者,空是其义,无相、无作、无起、无生、(无灭)、无染、寂灭、离、如、法性([界])、实际、涅槃。须菩提!如是等法,是为深奥义。……希有世尊!微妙 [P144] 方便力故,令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,离色(等一切法)处涅槃」。 「我不常说一切法空耶?须菩提言:世尊!佛说一切法空。世尊!诸法空即是不可尽、无有数、无量、无边。……佛以方便力故分别说,所谓不可尽、无数、无量、无边、无着、空、无相、无作、无起、无生、无灭、无染、涅槃,佛种种因缘以方便力说。……一切法不可说,一切法不可说相即是空,是空不可说」。

  

  三、「甚深义处,谓空、无相、无愿、无([造])作、无生、无灭、寂静、涅槃、真如、法界、法性、实际,如是等名甚深义处。善现当知!如是所说甚深义处种种增语,皆显涅槃为甚深义。……如来甚奇!微妙方便,为不退转地菩萨摩诃萨,遮遣诸色(等一切法)显示涅槃」。 「我先岂不说一切法皆自性(「自性」二字,唐译增)空?……善现!一切法空皆不可说,如来方便说为无尽,或说无数,或说无量,或说无边,或说为空,或说无相,或说无愿,或说无作,或说无生,或说无灭,或说离染,或说寂灭,或说涅槃,或说真如,或说实际,如是等义,皆是如来方便演说。……一切法性皆不可说。何以故?一切法性皆毕竟空,无能宣说毕竟空者」。

  

  上列三则经文,一是鸠摩罗什译的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』,是「下本」。二是罗什所译的『 [P145]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;三是玄奘所译『大般若经』的「第二分」,这二部都是「中本」。三则经文的意义,大致相同,都分为二段。第一段:经的上文,说阿惟越致avaivartika──不退转菩萨,然后说甚深义,空、无相等。这种种名字,都是涅槃nirva^n!a的异名,这是以甚深涅槃为主题的。所以说:为不退菩萨,遮遣(或译「障」、「离」、「除」)色等一切法而显示涅槃。这样,空与无相等相同,都是涅槃的异名之一;这是依涅槃而说空的。这种种异名,可分为三类:一、无生、无灭、无染、寂灭、离、涅槃:『阿含经』以来,就是表示涅槃(果)的。二、空、无相、无愿,是三解脱门。「出世空性」与「无相界」,『阿含经』已用来表示涅槃。三解脱是行门,依此而得(解脱)涅槃,也就依此来表示涅槃。三、真如、法界、法性、实际:实际是大乘特有的;真如等在『阿含经』中,是表示缘起与四谛理的。到「中本般若」,真如等作为般若体悟的甚深义。这三类──果,行,理境,所有的种种名字,都是表示甚深涅槃的。第二段是:接着说:如菩萨思惟修习,不离甚深般若,得无量无数功德。什么是无量、无数?是超越数量的空义。所以说:「我不常说一切法空耶」,法空相([性]),如来说为空、无相、寂灭、涅槃、真如、实际等。一切法性是不可说的,「一切法不可说相即是空,是空不可说」。空性也是不可说的,说为涅槃、真如等,都不过是如来的方便假说而已。这段文中,空与涅槃,都是其中的一名,而归于一切法空,这是以一切法空性sarvadharma-s/u^nyata^为主题的。 [P146]

  

  依教说,涅槃是三乘共通的,法空性是大乘不共的。如约理说,涅槃与一切法空性是相同的,如上引经说外,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(「十地品」)卷二六(大正九‧五六四中──下)说:

  

  「菩萨得无生法忍,入第八地,入不动地。……住不动地,一切心意识不现在前,乃至佛心、菩提心、涅槃心尚不现前,何况当生诸世间心!佛子!是菩萨随顺是地,以本愿力故;又诸佛为现其身,……皆作是言:善哉!善哉!善男子!……一切法性,一切法相,有佛无佛常住不异,一切如来不以得此法故说名为佛,声闻、辟支佛亦得此寂灭无分别法。 ……若诸佛不与菩萨起智慧门者,是菩萨毕竟取于涅槃」。

  

  八地菩萨就是不退转地菩萨。八地得无生法忍,悟入寂灭无分别法,这是二乘也能得到的。如菩萨的本愿力不足,没有诸佛的劝发,那是要证入涅槃,退落而与二乘一样的。经佛的劝发,菩萨这才(从般若起方便,)起如幻三昧,作利益众生的大业,庄严功德圆满而成佛。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七(大正八‧五六八下──五六九上」)说:

  

   「菩萨行般若波罗蜜,应观色空,应观受、想、行、识(等一切法)空。应以不散(乱)心观法,无所见亦无所证。……菩萨具足观空,本巳生心(即「本愿」)但观空而不证空:我当学空,今是学时,非是证时,不深摄心系于缘中。……菩萨缘一切众生,系心慈三昧,……过声闻、辟支佛地,住空三昧而不尽漏。须菩提!尔时菩萨行空(无相、无愿) [P147] 解脱门,而不证无相,亦不堕有相」。

  

  『般若经』义,与「十地品」说是一致的。「今是学时,非是证时」,如以为所作已办,大事已了,那就要证实际,尽诸漏而成为二乘入涅槃的。观空而不证空,除了般若外,主要是本愿与慈悲力。『般若经』集出要早些,还没有说到佛力的加持劝发。总之,『般若经』的空性,就是「十地品」的「寂灭无分别法」,如证入,就是涅槃。这说明了,『般若经』的法空性。是依佛说的甚深涅槃而说的(2)。

  

  

  注【24-001】一、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七(大正八‧五六六上、下)。二、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一七(大正八‧ 三四四上、三四五中──下)。三、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(第二分)卷四四九(大正七‧二六九上──下);卷四五0(大正七‧二七一下)。

  注【24-002】般若,与涅槃有关的经文不少,参阅拙作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』(六五六──六五七)。「中本」、「上本」与此相当的文句,可检阅之。

  

  

  

  三 大乘『般若』与『阿含经』

  释迦佛说法,从现实的身心说起,指出生死不已的症结所在,呵斥生死,呵斥烦恼,从圣道去实现理想的涅槃。涅槃nirva^n!a,佛没有说是这样的,那样的,因为涅槃是无 [P148] 量、无数,不能说是有是无的。佛只是从烦恼的不再生起,苦蕴(身心)的不再生起,以「遮」的方法来表示,如灯(火)灭一样。这样,说生死是有为sam!skr!ta,那涅槃就是无为 asam!skr!ta。有为法有生住灭(无常),无为法是不生不住不灭(常)。对于生死有为与涅槃无为,一般是看作对立的别体法。即使说涅槃空与无为空,也不许说是有为空那样的。这是后世的声闻弟子们,为了说明佛法,出发于相对(二)的立场,终于忽略了涅槃的超越绝对性。

  

  『般若经』的甚深义,是空性,也就是涅槃。涅槃的体证,是没有时、空,没有数、量,也没有能所──主观与客观的对立。浑然的无二无别(也不会觉得是一体)的现观,是一切不可说、不可得的。『般若』等大乘经,就是从这无二无别的甚深体验中,来观一切法,一切法不出于此,于是「一切法本空」,「一切法本不生灭」,「一切法甚深」,「一切法不可得」,「一切法本清净」,「一切法本自寂灭」,「一切法皆如也」,「一切法不出于法界」,这一类文句,就这样的弘传出来。玄奘译的『大般若经』说:「以真法性为定量故」(1)。这是以法性(真如、空性的异名)的现观,为理解与修证的准量。如「中本般若」的四十二字(母)门,以阿(喉音)为首;一切语音,都以阿为根本,依阿而申展出来的。以此为修行法门,也就是从阿──不、非、无、离来观一切法。罗阇rajas是垢义,罗ra字就是「一切法离垢故」。到末一字荼 d!ha是必义,荼就是「诸法边竟处故,不终不生」(2)。从阿字为本来观一切,一切都是不、无 [P149] 、非、离了。初期大乘经虽有多方面的独到开展,而本于一切法性不可得──空性的立场,与『般若经』是一致的。这一立场,与『阿含经』以来的传统佛法,从现实身心(五蕴、六处等)出发,指导知、断、证、修以达理想──涅槃的实现,方法是截然不同的。如『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』(大正一四‧四四八下)说:

  

   「问:其佛说法,何所兴为?何所灭除?答曰:其本净者,以无起灭,不以生尽[灭]。所以者何?彼土众生,了真谛义以为元首,不以缘合为第一也」。

  

  文殊师利Man~jus/ri^是从东方宝英佛土来的。文殊说:彼土的佛法,是以真谛无生灭法为首的;不如此土的佛法,以缘合(因缘和合生或缘起)为第一,出发于因缘生灭,呵责烦恼等教说。文殊所说的彼土佛法,代表了印度(东南)新起的大乘;此土以缘合为第一,当然是固有的,释迦佛以来的传统佛法。这两大不同类型的佛法,在方法上是对立的。如『阿含经』从生灭无常下手:「无常故苦,苦故无我」──空。甚至说:「若人寿百岁,不观生灭法,不如一日中,而解生灭法」(3)。如实知生灭无常的重要性,可想而知!但『般若经』严厉的批评了…

《空之探究 第三章 『般若经』──甚深之一切法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