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空之探究 第叁章 『般若經』──甚深之一切法空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『般若經』中的意義,也就可以明白。『般若經』(1)說:

  

  一、「甚深相者,即是空義,即是無相、無作([願])、無起、無生、無滅、無所有、無染、寂滅、遠離、涅槃義。……希有世尊!以微妙方便,障色(等法)示涅槃」。「我不說一切法空耶?世尊!說耳。須菩提!若空即是無盡,若空即是無量。……如來所說無盡、無量、空、無相、無作、無起、無生、無滅、無所有、無染、涅槃,但以名字方便故說。……一切法皆不可說。須菩提!一切法空相([性])不可得說」。

  

  二、「深奧處者,空是其義,無相、無作、無起、無生、(無滅)、無染、寂滅、離、如、法性([界])、實際、涅槃。須菩提!如是等法,是爲深奧義。……希有世尊!微妙 [P144] 方便力故,令阿惟越致菩薩摩诃薩,離色(等一切法)處涅槃」。 「我不常說一切法空耶?須菩提言:世尊!佛說一切法空。世尊!諸法空即是不可盡、無有數、無量、無邊。……佛以方便力故分別說,所謂不可盡、無數、無量、無邊、無著、空、無相、無作、無起、無生、無滅、無染、涅槃,佛種種因緣以方便力說。……一切法不可說,一切法不可說相即是空,是空不可說」。

  

  叁、「甚深義處,謂空、無相、無願、無([造])作、無生、無滅、寂靜、涅槃、真如、法界、法性、實際,如是等名甚深義處。善現當知!如是所說甚深義處種種增語,皆顯涅槃爲甚深義。……如來甚奇!微妙方便,爲不退轉地菩薩摩诃薩,遮遣諸色(等一切法)顯示涅槃」。 「我先豈不說一切法皆自性(「自性」二字,唐譯增)空?……善現!一切法空皆不可說,如來方便說爲無盡,或說無數,或說無量,或說無邊,或說爲空,或說無相,或說無願,或說無作,或說無生,或說無滅,或說離染,或說寂滅,或說涅槃,或說真如,或說實際,如是等義,皆是如來方便演說。……一切法性皆不可說。何以故?一切法性皆畢竟空,無能宣說畢竟空者」。

  

  上列叁則經文,一是鸠摩羅什譯的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,是「下本」。二是羅什所譯的『 [P145]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;叁是玄奘所譯『大般若經』的「第二分」,這二部都是「中本」。叁則經文的意義,大致相同,都分爲二段。第一段:經的上文,說阿惟越致avaivartika──不退轉菩薩,然後說甚深義,空、無相等。這種種名字,都是涅槃nirva^n!a的異名,這是以甚深涅槃爲主題的。所以說:爲不退菩薩,遮遣(或譯「障」、「離」、「除」)色等一切法而顯示涅槃。這樣,空與無相等相同,都是涅槃的異名之一;這是依涅槃而說空的。這種種異名,可分爲叁類:一、無生、無滅、無染、寂滅、離、涅槃:『阿含經』以來,就是表示涅槃(果)的。二、空、無相、無願,是叁解脫門。「出世空性」與「無相界」,『阿含經』已用來表示涅槃。叁解脫是行門,依此而得(解脫)涅槃,也就依此來表示涅槃。叁、真如、法界、法性、實際:實際是大乘特有的;真如等在『阿含經』中,是表示緣起與四谛理的。到「中本般若」,真如等作爲般若體悟的甚深義。這叁類──果,行,理境,所有的種種名字,都是表示甚深涅槃的。第二段是:接著說:如菩薩思惟修習,不離甚深般若,得無量無數功德。什麼是無量、無數?是超越數量的空義。所以說:「我不常說一切法空耶」,法空相([性]),如來說爲空、無相、寂滅、涅槃、真如、實際等。一切法性是不可說的,「一切法不可說相即是空,是空不可說」。空性也是不可說的,說爲涅槃、真如等,都不過是如來的方便假說而已。這段文中,空與涅槃,都是其中的一名,而歸于一切法空,這是以一切法空性sarvadharma-s/u^nyata^爲主題的。 [P146]

  

  依教說,涅槃是叁乘共通的,法空性是大乘不共的。如約理說,涅槃與一切法空性是相同的,如上引經說外,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(「十地品」)卷二六(大正九‧五六四中──下)說:

  

  「菩薩得無生法忍,入第八地,入不動地。……住不動地,一切心意識不現在前,乃至佛心、菩提心、涅槃心尚不現前,何況當生諸世間心!佛子!是菩薩隨順是地,以本願力故;又諸佛爲現其身,……皆作是言:善哉!善哉!善男子!……一切法性,一切法相,有佛無佛常住不異,一切如來不以得此法故說名爲佛,聲聞、辟支佛亦得此寂滅無分別法。 ……若諸佛不與菩薩起智慧門者,是菩薩畢竟取于涅槃」。

  

  八地菩薩就是不退轉地菩薩。八地得無生法忍,悟入寂滅無分別法,這是二乘也能得到的。如菩薩的本願力不足,沒有諸佛的勸發,那是要證入涅槃,退落而與二乘一樣的。經佛的勸發,菩薩這才(從般若起方便,)起如幻叁昧,作利益衆生的大業,莊嚴功德圓滿而成佛。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七(大正八‧五六八下──五六九上」)說:

  

   「菩薩行般若波羅蜜,應觀色空,應觀受、想、行、識(等一切法)空。應以不散(亂)心觀法,無所見亦無所證。……菩薩具足觀空,本巳生心(即「本願」)但觀空而不證空:我當學空,今是學時,非是證時,不深攝心系于緣中。……菩薩緣一切衆生,系心慈叁昧,……過聲聞、辟支佛地,住空叁昧而不盡漏。須菩提!爾時菩薩行空(無相、無願) [P147] 解脫門,而不證無相,亦不墮有相」。

  

  『般若經』義,與「十地品」說是一致的。「今是學時,非是證時」,如以爲所作已辦,大事已了,那就要證實際,盡諸漏而成爲二乘入涅槃的。觀空而不證空,除了般若外,主要是本願與慈悲力。『般若經』集出要早些,還沒有說到佛力的加持勸發。總之,『般若經』的空性,就是「十地品」的「寂滅無分別法」,如證入,就是涅槃。這說明了,『般若經』的法空性。是依佛說的甚深涅槃而說的(2)。

  

  

  注【24-001】一、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七(大正八‧五六六上、下)。二、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一七(大正八‧ 叁四四上、叁四五中──下)。叁、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』(第二分)卷四四九(大正七‧二六九上──下);卷四五0(大正七‧二七一下)。

  注【24-002】般若,與涅槃有關的經文不少,參閱拙作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』(六五六──六五七)。「中本」、「上本」與此相當的文句,可檢閱之。

  

  

  

  叁 大乘『般若』與『阿含經』

  釋迦佛說法,從現實的身心說起,指出生死不已的症結所在,呵斥生死,呵斥煩惱,從聖道去實現理想的涅槃。涅槃nirva^n!a,佛沒有說是這樣的,那樣的,因爲涅槃是無 [P148] 量、無數,不能說是有是無的。佛只是從煩惱的不再生起,苦蘊(身心)的不再生起,以「遮」的方法來表示,如燈(火)滅一樣。這樣,說生死是有爲sam!skr!ta,那涅槃就是無爲 asam!skr!ta。有爲法有生住滅(無常),無爲法是不生不住不滅(常)。對于生死有爲與涅槃無爲,一般是看作對立的別體法。即使說涅槃空與無爲空,也不許說是有爲空那樣的。這是後世的聲聞弟子們,爲了說明佛法,出發于相對(二)的立場,終于忽略了涅槃的超越絕對性。

  

  『般若經』的甚深義,是空性,也就是涅槃。涅槃的體證,是沒有時、空,沒有數、量,也沒有能所──主觀與客觀的對立。渾然的無二無別(也不會覺得是一體)的現觀,是一切不可說、不可得的。『般若』等大乘經,就是從這無二無別的甚深體驗中,來觀一切法,一切法不出于此,于是「一切法本空」,「一切法本不生滅」,「一切法甚深」,「一切法不可得」,「一切法本清淨」,「一切法本自寂滅」,「一切法皆如也」,「一切法不出于法界」,這一類文句,就這樣的弘傳出來。玄奘譯的『大般若經』說:「以真法性爲定量故」(1)。這是以法性(真如、空性的異名)的現觀,爲理解與修證的准量。如「中本般若」的四十二字(母)門,以阿(喉音)爲首;一切語音,都以阿爲根本,依阿而申展出來的。以此爲修行法門,也就是從阿──不、非、無、離來觀一切法。羅阇rajas是垢義,羅ra字就是「一切法離垢故」。到末一字荼 d!ha是必義,荼就是「諸法邊竟處故,不終不生」(2)。從阿字爲本來觀一切,一切都是不、無 [P149] 、非、離了。初期大乘經雖有多方面的獨到開展,而本于一切法性不可得──空性的立場,與『般若經』是一致的。這一立場,與『阿含經』以來的傳統佛法,從現實身心(五蘊、六處等)出發,指導知、斷、證、修以達理想──涅槃的實現,方法是截然不同的。如『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』(大正一四‧四四八下)說:

  

   「問:其佛說法,何所興爲?何所滅除?答曰:其本淨者,以無起滅,不以生盡[滅]。所以者何?彼土衆生,了真谛義以爲元首,不以緣合爲第一也」。

  

  文殊師利Man~jus/ri^是從東方寶英佛土來的。文殊說:彼土的佛法,是以真谛無生滅法爲首的;不如此土的佛法,以緣合(因緣和合生或緣起)爲第一,出發于因緣生滅,呵責煩惱等教說。文殊所說的彼土佛法,代表了印度(東南)新起的大乘;此土以緣合爲第一,當然是固有的,釋迦佛以來的傳統佛法。這兩大不同類型的佛法,在方法上是對立的。如『阿含經』從生滅無常下手:「無常故苦,苦故無我」──空。甚至說:「若人壽百歲,不觀生滅法,不如一日中,而解生滅法」(3)。如實知生滅無常的重要性,可想而知!但『般若經』嚴厲的批評了…

《空之探究 第叁章 『般若經』──甚深之一切法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