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空之探究 第叁章 『般若經』──甚深之一切法空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無常的觀慧,如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叁(大正八‧五四六下)說:

  

   「當來世有比丘,欲說般若波羅蜜而說相似般若波羅蜜。……諸比丘說言:色是無常,… …。受、想、行、識是無常,若如是求,是爲行般若波羅蜜。憍屍迦!是名說相似般若波 [P150] 羅蜜」。

  

  以生滅無常觀爲相似般若,不生滅(不壞)觀爲真般若,雖可說對某些部派說,但在文字上,顯然是不滿傳統的『阿含經』。『阿含』與『般若』等大乘經的對立,應該說是佛法的不幸!

  

  『般若』等大乘經,發菩提心,修菩薩行,圓滿佛果而外,甚深義──一切法空,法法皆如的闡揚,都是涅槃別名,這應該是依『阿含』思想引發而來,怎麼會到達這樣的對立呢?傳統者指新興的大乘爲非佛說,大乘者稱『阿含』等爲小乘,尖銳的對立,能不說是佛法的可悲現象嗎!從不拘宗派的超然立場來說,傳統佛教──部派佛教與大乘行人,都有些偏頗了!『阿含經』的中心思想,是緣起prati^tya-samutpa^da,緣起是:「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,……純大苦聚集。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滅,……純大苦聚滅」。依緣起的相依性──依之而有,說明生死的集,有爲法;也依緣起的相依性──依之而無,說明生死的滅,無爲法。有爲與無爲,依同一原則而闡明。但傳統佛教界,似乎少有能完滿的把握緣起;不是以緣起爲生滅邊事(有爲的),就推想爲不變的理性(無爲的)。還有,慧解脫prajn~a^-vimukti本是一切阿羅漢的通稱,所以論佛與阿羅漢的差別,就舉慧解脫爲一切阿羅漢的代表(4)。依空、無所有、無相而得心解脫 citta-vimukti,不正就是阿羅漢的心解脫嗎(5)。但阿羅漢中,有不得深定的,有得深定的,這才方便的分爲慧解脫,與(心慧)俱解脫ubhayatobha^^ga-vimukta的二類。我要這麼說,因爲 [P151] 要解說一項事實。『雜阿含經』中,長老比丘們告訴須深Susi^ma比丘,他們是阿羅漢,但不得四禅(『相應部』說不得五通)及無色定。須深覺得難以信解,佛告訴他說:「彼先知法住,後知涅槃」;「不問汝知不知,且自先知法住,後知涅槃」(6)。這是說,阿羅漢有先後層次,也可說有二類。一、法住智dharma-sthitita^-jn~a^na知:緣起被稱爲法性dharmata^、法住 dharma-sthitita^,所以法住智是從因果起滅的必然性中,于五蘊等如實知,厭,離欲,滅,而得解脫智:「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」。雖然沒有禅定,但煩惱已盡,生死已了。這是以慧得解脫,知一切法寂滅,而沒有涅槃的自證。二、涅槃智nirva^n!a-jn~a^na知:生前就能現證涅槃的絕對超越(即大乘的證入空性,絕諸戲論;也類似一般所說的神秘經驗),名爲得現法涅槃dr!s!t!adharma-nirva^n!a;在古代,被稱爲得滅盡定nirodha-sama^patti的俱解脫(不過滅盡定,論師的異解紛纭)。這可能是二類阿羅漢,也可能是先後契入的層次。衆生的根性不一,還有一類人,不是信仰,希欲,聽聞,覺想,也不是「見審谛忍」,卻有「有滅涅槃」的知見,但不是阿羅漢。如從井中望下去,如實知見水,但還不能嘗到水一樣(7)。部派佛教中,主要是上座部Sthavira系,重于四谛的知見,少有得現法涅槃的。在教義上,雖有種種阿羅漢,滅盡定等,而缺乏超越的體驗,所以這一系的教義,被譏爲:「唯見浮繁妨情,支離害志,紛纭名相,竟無妙異」了(8)。 [P152]

  

  大乘佛法的興起,決定是與大衆部Maha^sa^m!ghika系有關的。如上一章說到:方廣部 Vetulyaka──說大空Maha^sun~n~ata^va^din派,以爲勝義僧與佛,都是超越現實人間世的。這就是『大智度論』所說的方廣道人,說「一切法不生不滅」。東山住部Pubbaseliya的『隨順頌』,以爲法性不二,佛所說的,都「是隨順世間轉」。分別部Prajn~aptiva^din說:凡聖一切都「以空爲本」。一說部Ekavya^vaha^rika說:「世出世法悉是假名」。甚深義──法性不二 ,從大衆部學派中開展出來。此外,『論事』說到:安達羅派Andhaka以爲:釋迦菩薩在迦葉佛時,入于決定(9)。東山住部等也說:成佛以前的菩薩,已經得法現觀dhamma^bhisamaya ,入正性決定sammatta-niya^ma(10)。正性決定,就是正性離生samyaktva-niya^ma。入正性離生,是體悟正法而成爲聖者。這樣,菩薩有二階位:一、凡夫;二、得正性決定的聖者。菩薩的分爲二階,與大乘所說的菩薩是一致的。大衆部系中,法性不二思想的開展,「本生」又廣泛的流傳;菩薩道受到佛弟子的贊仰,有聖位菩薩的安立。如有人發心修學,求成佛道,依佛法說,這是可能而值得贊歎的。在佛教界,慧解脫聖者是沒有涅槃智的;俱解脫者有涅槃智,是入滅盡定而決定趣涅槃的。惟有另一類人(絕少數),正知見「有滅涅槃」而不證得阿羅漢的;不入滅盡定而有甚深涅槃知見的,正是初期大乘,觀一切法空而不證實際的菩薩模樣。大乘法中,菩薩觀空而不證實際,當然是由于智慧深,悲願切(還有佛力加持),而最原始的見解,還有 [P153] 「不深攝心系于緣中」(11);不深入禅定,因爲入深定是要墮二乘、證實際的。所以『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』說:彌勒Maitreya「雖複出家,不修禅定,不斷煩惱」(12)。被稱爲菩薩的持經譬喻師法救Dharamatra^ta也說:「菩薩雖伏我見,不怖邊際滅,不起深坑想,而欲廣修般羅若故,于滅盡定心不樂入,勿令般若有斷有礙」(13)。正見甚深法的菩薩,從這樣的情況下出現。悲願力所持,自知「此是學時,非是證時」。所以不盡煩惱,不作究竟想,不取涅槃,成爲觀空而不證空的菩薩。最深徹的,名爲無生法忍anutpattika-dharma-ks!a^nti。阿毗達磨中,忍是無間道;稱爲忍,表示是知而不是證入的意思。

  

  甚深(空)義,慧解脫聖者,沒有涅槃智的超越體驗,當然不會說。俱解脫聖者,有現法涅槃,但好入深定,或長期在定中,當然也不會去闡揚。惟有有涅槃知見而不證的,在崇尚菩薩道的氣運中,求成佛道,利益衆生,才會充分的發揚起來(也有適應世間的成分)。起初,如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說:「是深般若波羅蜜,應于(能得)阿毗跋致菩薩前說,是人聞是,不疑不悔」(14)。不退轉菩薩是少之又少的,所以說:「無量無邊阿僧祇衆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于中若一若二住阿毗跋致[不退轉]地」(15)。這當然是甚深義法門,還不是普遍傳宏的。也許大乘法門傳開了,來學的人也漸漸多了,于是久行菩薩也能夠信解了,所以說:「能信解深般若波羅蜜,當知是菩薩如阿毗跋致。何以故?世尊!若人于過去世不久行深般若波羅蜜,則不能信解」(16)。 [P154] 進一步,「新發意」(應譯「新學」)菩薩也有信解可能了,如說:「若新發意菩薩隨惡知識,則驚怖退沒;若隨善知識,聞是說者,則不驚怖沒退」(17)。再進一步,一切法空的般若深義,什麼人都能契入,如「中本般若」說:「是(法)門,利根菩薩摩诃薩所入。佛言:鈍根菩薩亦可入。是門,中根菩薩,散心菩薩,亦可入是門。是門無礙,若菩薩摩诃薩一心學者,皆入是門」(18) 。般若甚深法門,叁根普被,人人可學可入;這就是直從法性平等,法法皆空、皆如去深入的法門。

  

  

  注【25-001】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』(「第五分」)卷五五六(大正七‧八六六下)。

  注【25-002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六(大正八‧二五六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25-003】『法集要頌經』卷叁(大正四‧七八九上)。

  注【25-004】『雜阿含經』卷叁(大正二‧一九中──下)。『相應部』(二二)「蘊相應」(南傳一四‧一0二──一0叁)。又『雜阿含經』卷二六(大正二‧一八六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25-005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二一(大正二‧一四九下──一五0上)。『相應部』(四一)「質多相應」(南傳一五‧四 五二──四五叁)。

  注【25-006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一四(大正二‧九七上──中)。『相應部』(一二)「因緣相應」(南傳一叁‧一八0)。

  注【25-007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一四(大正二‧九八下)。『相應部』(一二)「因緣相應」(南傳一叁‧一七0──一七一)。 [P155]

  注【25-008】『出叁藏記集』卷一一(大正五五‧七八下)。

  注【25-009】『論事』(南傳五七‧叁六七)。

  注【25-010】『論事』(南傳五八‧二二五)。

  注【25-011】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七(大正八‧五六八下)。

  注【25-012】『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』(大正一四‧四一八下)。

  注【25-013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一五叁(大正二七‧七八0上)。

  注【25-014】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四(大正八‧五五…

《空之探究 第叁章 『般若經』──甚深之一切法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