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四上)。
注【25-015】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二(大正八‧五四二下)。
注【25-016】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』卷四(大正八‧五五三下)。
注【25-017】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一(大正八‧五三八下)。
注【25-018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二一(大正八‧三七二上)。
四 空之发展与类集
『般若经』以超越名、相、分别的涅槃,也就是释迦如来的自证为根本立场。依此来观一切法,有为与无为不二,生死与涅槃不二,一切是无二无别,「绝诸戏论」。以此来化导,就不如 [P156] 释尊那样的教化,不从无常、苦入手,而直从空、无相、无愿等入门,这是「大乘佛法」──『般若经』的特色。表示这一内容的,如上文引述,有空、无相、无愿、不起、不生、无所有、远离、寂静、如、法界、实际等种种异名,而『般若经』所独到发扬的,是空──一切法空。本来,『般若经』不是非说「空」不可的,如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』,全经但说「无相」,竟没有一个「空」字。被推定为「原始般若」的,『道行般若经』的「道行品」,也没有说到「空」,只说「离」、「无所有」、「无生」、「无性」、「不可得」等。
「下本般若」说到了「空」,起初说:「以空法住般若波罗蜜」。什么是「安住空法」?经上说:不住一切法;不住一切法的常与无常,乐与苦,净与不净,我与无我,空与不空(1) (「中本般若」更不住寂灭与不寂灭,远离与不远离)。还有,须菩提Subhu^ti说:甚深法是随顺一切法的;是(甚深)法无障碍处,是法无生,是法无处[足迹]。诸天子听了,赞叹说:「长老须菩提为随佛生;有所说法,皆为空故」(2)。「皆为空故」,玄奘译为「一切皆与空相应故」。这可见经文所说的无障碍处,无生,无处,都与空相应,可说都是空义。还有,释提桓因说:「须菩提!如(汝)所说者,皆因于空」(3)。「皆因于空」,是说须菩提安住空法,本着空的体悟而说法,所以一切(境)法,所行法,所得(果)法,得法者,都无所得。依据这几则经文,及上所引法空性的种种异名,可知「下本般若」所说的,是在般若的实践中,明甚深空性。甚深空性 [P157] ,经听闻、思惟、观察,而到达无生法忍的彻悟。
到了「中本般若」,有了进一步的发展,将种种空类集起来。「中本般若」是应该分为三分的,一、「前分」:经上说:「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相应,所谓空、无相、无作」。虽并举三解脱门,却更重视「空」,所以说:「是空相应,名为第一相应」。「于诸相应中为最第一相应,所谓空相应」(4)。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一(大正八‧二二二下──二二三上)说:
「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,习应七空,所谓:性空、自相空、诸法空、无所得空、无法空、有法空、无法有法空」。
「七空」,是「中本般若」所共说的,但『放光般若波罗蜜经』,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 「第二分」、「第三分」,都没有列举七空的名目。『光赞般若波罗蜜经』列举了七空的名目:「内空、外空、有空、无空、近空、远空、真空」 (即胜义空)(5),又与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所说的不同。『放光』等没有列举名目,而列出名目的又彼此不同,那「七空」到底是那七种空呢?依经文来观察,「七空」是总结上文的,如『放光般若经』说:「何谓七?上七事是也」(6)。上文说习应空,是别观五蕴空,十二处空,十八界空,四谛空,十二缘起空,一切法(若有为、若无为)空,本性空。这就是「前分」所说的七空吧!
「中本般若」的「后分」,有十四种空的类集,如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(「第三分」)卷 [P158] 五二三(大正七‧六八二中)说:
「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,观内空内空性不可得,观外空外空性不可得,观内外空内外空性不可得,观大空大空性不可得,观空空空空性不可得,观胜义空胜义空性不可得,观有为空有为空性不可得,观无为空无为空性不可得,观毕竟空毕竟空性不可得,观无际空无际空性不可得,观无散空无散空性不可得,观本性空本性空性不可得,观相空相空性不可得,观一切法空一切法空性不可得;是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十四空中」。
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 「二分本」,『放光般若经』,『摩诃般若经』,与「三分本」相当的经文,都明确的说到了「十四空」,这是以「一切法空」为最后的(7)。此外,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说到:「一切法以内空故空,外空故空,内外空故空,空空、(大空、第一义空)、有为空、无为空、毕竟空、无始空、散空、性空、一切法空、自相空故空」(8)。这也是十四空,但脱落了「大空」与「第一义空」。这是以「一切法空」在前,「自相空」在后的十四空。『大般若经』的「第二分」、「第三分」,也都是这样的,只是简略的说:「由内空故空,如是乃至(由自)相空故空」(9)。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的「叹净品」(属于「中分」),也有以「自相空」为后的十四空;『大般若经』 「第二分」相同(10)。但「第三分」与『放光般若经』都没有。所以十四空是「后分」的类集,这是后来被移写到「中分」去的。十四空的组集成立,为以后十六空 [P159] ,十八空,二十空的基础。
十六空,是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 「第三分」。在「中分」说明「大乘相」时,立十六空(「三分」处处说十六空)。十六空是:在十四空的最后「一切法空」下,加「无性空」与「无性自性空」(11)。但在「缘起品」的劝学般若中,十六空以下,又说「及所缘空、增上空等,无空等」(12),这是值得注意的。
十八空,是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 「第二分」。在「中分」 「大乘相」中,立十八空;这是在十六空中,插入了「不可得空」与「自性空」。同属于「中本般若」的『摩诃般若经』,『放光般若经』,『光赞般若经』,也同样的立十八空(13)。在劝学般若处,「第二分」立二十空(与「上本般若」同);『摩诃般若经』,也是十八空(14)。『放光般若经』中,脱落了「内外空」,「自相空」,「自性空」,「无性自性空」,仅有十四种空(15)。『光赞般若波罗蜜经』在劝学中,却提到了「内空」、「外空」、「内外空」、「空空」、「大空」、「究竟之空」[毕竟空]、「所有空」、「无有空」、「有为空」、「无为空」、「真空」[胜义空]、「无祠祀空」、「无因缘空」、「因缘空」、「自然相空」[自相空]、「一切法空」、 「不可得空」、「无所有空」[无性空]、「自然空」[自性空]、「无形自然空」[无性自性空]、「因缘威神空」──二十一种空(16)。与十八空相比对,少了「无际空」、「散空」与「本性空」,却又多出了「所有空」、「无有空」、「无祠祀空」 [P160] 、「无因缘空」、「因缘空」、「因缘威神空」。这一非常不同,可与「第三分」比较的,如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卷四七九(大正七‧四三0下)说:
「通达内空、外空……无性自性空,及所缘空、增上空等,无空等」。
「第三分」所说的「所缘空」、「增上(缘)空」,与『光赞般若』的「因缘空」、「无因缘空」、「因缘威神空」,不是有类似的意义吗!原来,在劝学般若中,这部分经文的次第,各种经本是这样的(17):
图片
A | B | C | D | E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+───────+──────+──────+─────
1.十八空 | 1.二十空 | 1.十四空 | 1.二十一空 | 1.十六空
2.四缘 | 3.四缘 | | | 2.所缘空等
3.(真)如等 | 2.真如等 | 2.如等 | 2.如来等 | 3.真如等
依此可见,在十八空下,应该是四缘,而『光赞般若』及「第三分」,却把「因缘」、「所缘缘」、「增上缘」等,也误作空的一项了。这一定是梵本传写的错失,是不足为据的。至于「第三分」所说的「无空等」,那是十八空以外的,「有性空」、「无性空」、「自性空」、「他性空」的略举。 [P161]
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的「初分」(「上本般若」),对原有的「自相空」(或作「相空」或「自共相空」),分立为「自相空」与「共相空」──二空。原有的「散空」(或作「无散空」或「散无散空」),分立为「散空」与「无变异空」──二空。这样,十八空就演化为二十空 (18)。「中本般若」所有的七空,十四空,十六空,十八空,「上本般若」一律改写为二十空,于是空性类集的演进过程,不再能明白了。现在,依玄奘所译,将十四空,十六空,十八空,二十空的名目,对比如下:
图片
十四空 |十六空 |十八空 |二十空
────+─────+─────+───
内空 |内空 |内空 |内空
外空 |外空 |外空 |外空
内外空 |内外空 |内外空 |内外空…
《空之探究 第三章 『般若经』──甚深之一切法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