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~^aptiva^din的異譯(2)。「分別部說:滅有叁種:一、念念滅;二、相違滅;叁、無余滅,譬如燈滅」(3)。涅槃是無余滅,約煩惱等滅盡無余說,滅是空的異名。依『佛性論』,分別部說:一切凡聖衆生,「以空爲其本」,此空顯然有了形而上的本體意義。凡聖衆生,或迷而流轉,或悟而解脫,所有凡聖、迷悟的一切現象,都是依空而有的。空是本來如此(本性空)的,爲成佛的因性,所以空就是佛性;離一切迷妄而成佛,空就是大涅槃。以空爲佛性、大涅槃,我想,這是真谛的時代,分別部適應大乘學而作的說明吧!佛法原本是依現實的身心世間,修道斷惑而得涅槃的。現在說空爲一切所依,那是通過涅槃空義,再從涅槃常寂來說明一切的(或稱爲「卻來門」)。
二、如『大智度論』卷一(大正二五‧六一上──中)說:
「佛法中方廣道人言:一切法不生不滅,空無所有,譬如兔角、龜毛常無」。
『小部』的『論事』中,有方廣部Vetulyaka,也名說大空Maha^sun~n~ata^va^din的部執。雖然所說的問題,與『智度論』不同,然方廣部與方廣道人,一切法空無所有與說大空,顯然是同一的。方廣部以爲:僧伽四雙八輩,約勝義僧說,勝義僧是無漏道果。所以僧伽是不受供施的;供物是無所淨的;不受用飲食的;施僧也就不得大果(4)。佛住兜率天宮Tus!itabhavana ,人世間佛是示現的(化身)。所以施佛不得大果;佛不住此世間,佛不說法(5)。『論事』所說 [P130] 的方廣部執,勝義僧與佛,都是超越現實人間世的。凡重于超越的,每不免輕忽了現實,方廣道人說一切法空無所有,如龜毛、兔角一樣,不正是同一意境的表現嗎?
叁、如『入中論』卷二(漢藏教理院刊本叁一)說:
「若世間導師,不順世間轉,佛及佛法性,誰亦不能知。雖許蘊處界,同屬一體性,然說有叁界,是順世間轉。無名諸法性,以不思議名,爲諸有情說,是順世間轉。由入佛本性,無事此亦無,然佛說無事,是順世間轉。不見義無義,然說法中尊,說滅及勝義,是順世間轉。不滅亦不生,與法界平等,然說有燒劫,是順世間轉。雖于叁世中,不得有情性,然說有情界,是順世間轉」。
這是東山住部Pubbaseliya的『隨順頌』。東山住部是大衆部Maha^sa^m!ghika系中,安達派Andhaka的一派。所說「蘊處界同一體性」,「無名諸法性」,「不滅不生」,在如來如實證──佛本性中,一切是同一的離言法性,沒有如世俗所見的我與法,有與無,連佛、滅、勝義,這也都是無可說的。佛爲衆生說有這有那,不過「順世間轉」,隨順世間方便吧了。從如來自證的同一離言法性說,法性是超越于世間名言的。頌文雖沒有說「空」,然與大乘法空性 [P131] 說,是非常一致的。
四、『叁論玄義檢幽集』卷五(大正七0‧四五九中──下)說:
「一說部者,真谛雲:此部執世出世法悉是假名,故言一切法無有實體,同是一名,名即是說,故言一說部」。
這是梁真谛Parama$rtha傳來的解說。一說部Ekavya^vaha^rika說:「世出世法悉是假名」,世間法是苦谛與集谛,出世間法是滅谛與道谛,四谛都是假名了。假名,一般是施設 prajn~^apti的異譯。「同是一名」,正是「唯名」,na^mama^tra的意思。一說部的教義,我們所知有限,但這是大論師所傳來的。窺基的『異部宗輪論述記』,也這樣說;賢首所判十宗的「諸法但名宗」,也指一說部。一說部的思想,如是真谛所說那樣的「但名無實」,那與「原始般若」的思想相合。
上來所引的四則:說分別部,方廣部,東山住部,一說部,凡與法空說相近的,都是大衆部 Maha^sa^m!ghika系統的學派,這是不能不重視的曆史事實。上座部系中見滅得道的學派,如法藏──達摩!5鵋多部Dharmaguptaka:「以無相叁摩地,于涅槃起寂靜作意,入正性離生」 (6)。赤銅鍱部Ta^mras/a^t!i^ya說:「智見清淨」,也就是聖道現前,是無相、不起 、離、滅,以「涅槃所緣」而入的(7)。這樣的見滅得道,滅谛可說是涅槃空寂,然對于苦、集、道──叁谛 [P132] ,沒有說是空的。所以,法空說是淵源于大衆學系而發揚起來。當然,上座部系的論究法義,也有多方面啓發性的。大衆部系的特色,是佛與聲聞果的距離,越來越遠了。從「佛身無漏」開始,佛與菩薩的聖德,發展到如『異部宗輪論』介紹那樣。重視佛德(佛法性,佛自住涅槃),也就有了超越世間及聲聞四谛的傾向,于是乎「一切法但名無實」;但是「順世間轉」;「一切法不生不滅,如龜毛兔角常無」等,從不同方面流傳出來了。
再引一論一經,以證明法空說與大衆部的關系。一、 『成實論』:『論』是诃梨跋摩 Harivarman所造的,爲西元叁、四世紀間的論師。論師出身于說一切有部,而不滿說一切有部,是一位從說一切有部脫出的,早期的譬喻者da^^rs!t!a^ntika,思想與鸠摩羅陀Kuma^rala^ta 相近(8)。『出叁藏記集」卷一一,『诃梨跋摩傳』 (大正五五‧七九上)說:
「時有僧祇部僧,住巴連弗邑,並遵奉大乘,雲是五部之本。久聞跋摩才超群彥,爲衆師所忌,相與慨然,要以同止。遂得研心方等,銳意九部,采訪微言,搜簡幽旨」。
僧祇部,是大衆部。大衆部的僧衆,是不拒斥大乘的。诃梨跋摩與大衆部的僧衆共住,也就接觸了大乘方等經,因而思想上有了突破,超過了有部、經部Sautra^ntika,一切上座學系的傳承。『成實論』是見滅得道的,分爲叁個層次:先以法有滅假名心;次觀涅槃空而滅法心;末後是空心也滅了,才是證入滅谛。滅谛非實有的見解,仍與經部說相同。但『成實論』以爲: [P133] 觀涅槃空而「不見五陰,但見陰滅」,名「見五陰空」(9)。見滅而一切法不起,解說爲法空,與法藏部、赤銅鍱部等「見滅得道」的解說不同,這就是受了大衆部系的影響。『成實論』引經以明法空的,還是『阿含經』文;全『論』以四谛開章,不失聲聞學派的立場。
二、『增壹阿含經』:漢譯本,是苻秦昙摩難提Dharmanandi所譯的。經初有「序」,可知是大衆部的誦本。有些與大衆部本義不合,而內容已接觸到大乘,所以推定爲屬于大衆部末派的誦本(10)。集成的時代稍遲,所以引經來證明空義,上面很少引用他。但大衆部末派,到底可以代表聲聞部派的一流。須菩提Subhu^ti見佛的故事,傳說爲『義足(品)經』的事緣之一。『增壹阿含經』(叁六)「聽法品」(大正二‧七0七下──七0八上)說:
「若欲禮佛者,過去及當來,現在及諸佛,當計于無我」(無常,空,例此)。 「善業以先禮,最初無過者。空無解脫門,此是禮佛義。若欲禮佛者,當來及過去,當觀空無法,此名禮佛義」。
善業,是須菩提的義譯。禮佛見佛,應觀叁世佛的無我,無常,空;觀一切法空無所有。佛之所以爲佛,是由于證得法性空寂,也就是佛的法身,所以應這樣的禮佛見佛。『智度論』說:「須菩提觀諸法空,是爲見佛法身」(11),與『增壹阿含經』意相符。經上說:「法法自生,法法自滅;法法相動,法法自息。……法法相亂,法法自息;法能生法,法能滅法。……一切所有, [P134] 皆歸于空」(12)。因果生滅,可從二方面說。一方面,一切法是相動相亂的,沒有他法的緣力,自己是不會生滅動亂的。從另一方面說,法法各住自位,不能互相動亂的。一切法相互依存,又各住自位,從這緣起生滅中,「一切所有皆歸于空」,這是很深徹的觀察。『增壹阿含經』(叁0)「須陀品」(大正二‧六五九中)說:
「有字者是生死結,無字者是涅槃也。……有字者有生有死,有終有始;無字者無生無死,無終無始」。
名字是生死法,始終法,就是世間法。超越名字的,是無對的涅槃。這是從涅槃空而世間但有假名的說法。經中表示法空的,是到處可見的。
從這一論一經的引述,足以證明與大衆部系有關的,都表示出我(與)法皆空的思想。
注【22-001】『大智度論』卷一八(大正二五‧一九二下──一九叁中)。
注【22-002】拙作『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』(五九八──五九九)。
注【22-003】『四谛論』卷叁(大正叁二‧叁八九下)。
注【22-004】『論事』(南傳五八‧叁二四──叁叁一」。
注【22-005】『論事』(南傳五八‧叁叁二──叁叁叁、叁叁七──叁四一)。
注【22-006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一八五(大正二七‧九二七下)。 [P135]
注【22-007】『清淨道論』(南傳六四,四叁一)。
注【22-008】拙作『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』(五七叁──五七五‧五七九──五八0)。
注【22-009】『成實論』卷一二(大正叁二‧叁叁二下)。
注【22-010】拙作『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』(七五五──七五六)。
注【22-011】『大智度論』卷一一(大正二五‧一叁七上)。
注【22-012】『增壹阿含經』(一叁)「利養品」(大正二‧五七五下)。 [P137]
《空之探究 第二章 部派──空義之開展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