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空之探究 第一章 『阿含』──空與解脫道▪P1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|

   │| │| │ |外色多 | │ |

   │| 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┤ |內無色想觀┐ | │ |

   │| │| │ |外色少 │ | │ |

   │| 二禅─┘| │ | ├-|內無色想觀─┤ |

   │| | └─內無色想觀┘ |外色解脫 └──|二禅

  色─┤| | |外色多 | |

   │| 叁禅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|叁禅

   │| ┌|地水火風遍處 | | |

   └┐ │| |內無色想觀 | |

  不動─┴四禅─┴|青黃赤白遍處 |青黃等(四)-|淨解脫──────|四禅

   | | |

   | 空遍處 |───────空無邊處解脫───|空無邊處定

   | | |

   | 識遍處 |───────識無邊處解脫───|識無邊處定

   | |

  無所有|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 無所有處解脫───|無所有處定

   | |

  無相─|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 非想非非想處解脫─|非想非非想處定

   | │ |

   | └────── 滅受想解脫────|滅受想定

  

  

  [P73]

  佛法的解脫道,是依止四禅,發真實慧,離欲而得解脫的。真實慧依于如實觀:「無常故苦,無常苦故無我」;「無我無我所」──空,是一貫的不二的正觀。能離一切煩惱,離一切相,契入超越的寂滅。依于觀慧的加行不同,名爲空,名爲無所有,名爲無相。如止觀相應而實慧成就,依觀慧立名,名爲空(性)心叁昧sun~n~ata^-cetosama^dhi,無所有心叁昧a^kin~can~n~a^ceto-sama^dhi ,無相心叁昧animitta-cetosama^dhi。心叁昧,或名心解脫cetovimutti。雖因加行不同而立此叁名,而空于一切煩惱,是一致的。其實,加行也有共通處,如『空大經』說:「不作意一切相,內空成就住」(5)。『不動利益經』說:「空于我及我所,是第二無所有處道」 (6)。空與無相,無所有與空,不是明顯的相通嗎!所以能得解脫的真實慧,雖有不同名稱,到底都不過是空慧的異名。

  

  勝解的假想觀,是不能得究竟解脫的,但也有對治煩惱,斷除(部分)煩惱,增強心力的作用,所以釋尊應用某些方便來教導弟子。假想觀中,主要是不淨觀,如青瘀想,膿爛想,骨想等。障礙出家弟子的猛利煩惱,是淫欲愛,爲了對治貪淫,佛開示不淨觀法門。不淨,與無常、苦、無我相聯合,成爲四念處carra^ro sati-pat!t!ha^na^。四念處中,觀身不淨是應該先修習的。假想不淨觀,引起了副作用,由于厭患情緒的深切,有些比丘自殺,或自願爲人所殺,這是經、律一致記載的(7)。改善不淨觀的修習,一方面,佛又開示入出息念法門;一方面,由不淨觀而轉出 [P74] 淨觀。如八解脫的第叁解脫,八勝處的後四勝處,十遍處的前八遍處,都是淨觀。不淨觀與淨觀,都是緣色法的,假想的勝解所成。

  

  與不淨觀、淨觀有關的,可以提到幾則經文。一、『雜阿含經』卷一七(大正二‧一一六下)說:

  

   「世尊告諸比丘:有光界,淨界,無量空入處界,無量識入處界,無所有入處界,非想非非想入處界,有滅界」。 「彼光界者,緣暗故可知。淨界,緣不淨故可知」(8)。

  

  經中立七種界dha^tu,在虛空無邊處以前,有光界a^bha^-dha^tu、淨界subha-dha^tu 。光界與淨界,與第二禅名光天:第叁禅名淨天的次第相合。禅天的名稱,是與此有關的。依修觀成就來說,光是觀心中的光明相現前,如勝解而能見白骨流光,就能由不淨而轉淨觀,觀地、水、火、風、青、黃、赤、白等、光與淨,都依勝解觀而成就。淨觀的內容,如地等清淨,是清淨的國土相;青等清淨,通于器界或衆生的淨色相。勝解淨相,在定中現見清淨身、土,漸漸引發了理想中的清淨土、清淨身說。

  

  二、『中阿含經』(七叁)『天經』(大正一‧五四0中──下)說:

  

   「我爲智見極明淨故,便在遠離獨住,心無放逸,修行精勤,……即得光明,便見形色;及與彼天共同集會,共相慰勞,有所論說,有所答對;亦知彼天如是姓,如是字,如是生;亦知彼天如是食,如是受苦樂;亦知彼天如是長壽,如是久住,如是命盡;亦知彼天作 [P75] 如是如是業已,死此生彼;亦知彼天(屬)彼彼天中;亦知彼天上,我曾生(其)中,未曾生(其)中也」。

  

  此經,巴利藏編入『增支部』「八集」(成立可能遲一些),下接勝處與解脫(9)。得殊勝知見,是修定四大目的之一。本經的精勤修行,共分八個層次。先勝解光明相,如光相成就,能于光明中現見色相,色相是(清淨的)天色相。光明相現前,現見清淨天色相,與解脫、勝處的淨觀成就相當。進一步,與諸天集會,互相問答。這樣的定境,使我們想起了,『般舟叁昧經』的阿彌陀佛Amita^bhabuddha現前,佛與修行者問答(不但見色相,還聽見聲音)。無著Asan%ga 修彌勒Maitreya法,上升兜率天Tus!ita,見彌勒菩薩,受『瑜伽師地論』。密宗的修習成就,本尊現前,也能有所開示。原則是一樣的,只是修行者信仰對象不同而已(10)。依『般舟叁昧經』說:所見的不是真實佛,是自己的定心所現(11)。『攝大乘論本』說:「諸瑜伽師于一物,種種勝解各不同,種種所見皆得成,故知所取唯有識」(12)。勝解的假想觀,多釆多姿,在佛教的演進中,急劇的神教化,也助成了唯心思想的高揚。

  

  叁、『中阿含經』的『有勝天經』,『中部』作『阿那律經』(13)。『有勝天經』說:「有叁種天:光天,淨光天,遍淨光天」(14)。這叁天,「因人心勝如(如是不如,勝如即優劣)故,修 [P76] 便有精麤;因修有精粗故,得(至天)人則有勝如」。不但有差別,每一天的天人,也有勝妙與不如的。所以有差別,是由于因中的修行,有精粗不同。以光天來說,因中「意解作光明想成就遊(成就遊,異譯作具足住),心作光明想極盛」。然由于勝解的光明想,有大有小,所以「光天集在一處,雖身有異而光不異」。如各「各散去時,其身既異,光明亦異」。淨光天的差別,是因中「意解淨光天遍滿成就遊」,如不再修習,生在淨光天中,就「不得極寂靜,亦不得盡壽訖」,如「數修數習」,生天時就能「得極寂靜,亦得盡壽」。遍淨光天生在一處,也是有差別的,那是雖同樣的「意解遍淨光天遍滿成就遊」,如「不極止睡眠,不善息調(調,是掉舉的舊譯)悔」,那就「彼生(天)已,光不極淨」,如「極止睡眠,善息調悔」,「彼生(天)已,光極明淨」,『有勝天經』的叁天,『阿那律經』作四天:少光天Paritta^bha-deva,無量光天 Appama^n!a^bha-deva,雜染光天San%kilit!t!ha^bha^-deva,清淨光天Parisuddhabha^-deva 。少光天與無量光天,與『有勝天經』光天的二類相當。雜染光天與清淨光天,與『有勝天經』中,清淨光天的「光不極淨」,「光極明淨」二類相當。叁天或四天,不外乎光與淨,與七界的光界、淨界相當。其實,清淨(色相)是不能離光明的(15)。

  

  成就四禅而不得解脫的,感得四禅天的果報。四禅諸天的名字,也是漸次成立的。經中常見的「天、魔、梵」:魔ma^ra以下有種種天,如超出魔界,就名爲梵天Brahma^,這是適 [P77] 合于印度教的。佛教中,欲界以魔天(他化自在天)爲最高,如出魔界,也就是離欲界的禅天,所以初禅天就名爲梵天。佛弟子修勝解觀,依光明相而現起,所以緣色法而修勝解的,不外乎光明相與清淨色相。修此而感報的,也就是光天與淨天,作爲二禅天、叁禅天的名字。由于光明相等有優劣,所以又分每一禅天爲叁天(或二天)。但在初期聖典中,四禅天的名字,是梵天,或梵衆天Brahmakayika;光音天A^bha^sva^ra;遍淨天Subhakin!ha^;廣果天Vehapphala 。第四禅只是廣果天,這一名稱,可能初期以此爲最高處,定或依慧得解脫,第四禅是廣大果吧!佛教假想觀及如實觀的發達,對于上二界諸天的安立,是有直接關系的。

  

  

  注【11-001】『增支部』「五集」(南傳一九‧一六五)。

  注【11-002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一一(大正二七‧五叁上)。

  注【11-003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一一(大正叁0‧叁叁二下)。

  注【11-004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八五(大正二七‧四四二中)。

  注【11-005】『中部』(一二二)『空大經』(南傳一一下‧一二九)。『中阿含經』(一九一)『大空經』作:「度一切色想,行于外空」(大正一‧七叁八中)。

  注【11-006】『中部』(一0六)『不動利益經』(南傳一一上‧叁四叁)。『中阿含經』(七五)『淨不動道經』(大正一‧五四二下)。 [P78]

  注【11-007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二九(大正二‧二0七中──二0八上)。『相應部』(五四)「入出息相應」(南傳一六下 ‧一九叁──一九六)。各部廣律四波羅夷的殺戒,都載有此一因緣。

  注【11-008】『相應部』(一四)「界相應」(南傳一叁‧二二二──二二叁)。

  注【11-009】『增支部』「八集」(南傳二一‧二四一──二四九)。

  注【11-010】參閱拙作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』(八四七──八四八)。

  注【11-011】『般舟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叁‧九0五下──九0六上)。

  注【11-012】『攝大乘論本」卷上(大正叁一‧一叁七中)。

  注【11-013】『中阿含經』(七九)『有勝天經』(大正一‧五四九中──五五0下)。『中部』(一二七)『阿那律經 』(南傳一一下‧一七九──一九0)。

  注【11-014】叁天說,又見『中阿含經』(七八)『梵天請佛經』(大正一‧五四八上)。

  注【11-015】光明想的修習,應用極廣,如睡時作光明想,或解說光明爲「法光明」。 [P79]

  
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『阿含』──空與解脫道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