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空之探究 第一章 『阿含』──空与解脱道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)『不动利益经』 [P67] (南传一一上‧三四一──三四三)。『中阿含经』(七五)『净不动道经』(大正一‧五四二中──五四三上)。

  注【10-012】『中阿含经』(一九一)『大空经』(大正一‧七三八中──七三九上)。

  注【10-013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一五三(大正二七‧七八一中)。

  注【10-014】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』卷九(大正二三‧六七0下)。

  注【10-015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一(大正二‧一上、二上、六上、六中)。

  注【10-016】如『杂阿含经』卷二七(大正二‧一九五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10-017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二八(大正二七‧一四五下)。

  注【10-018】『佛说法印经』(大正二‧五00下)。

  

  

  

  一0 胜解观与真实观

  四禅、八定、九次第定等一切定法,原本只是四禅catta^ri-jha^^^na^ni,其余是由观想而成立的。四禅在佛法中的重要性,上文已引经说明。从经文所说的四禅异名,也可以了解四禅的特胜,如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一一 (大正三0‧三三一上)说:

  

   「是诸静虑名差别者,或名增上心,谓由心清净增上力正审虑故。或名乐住,谓于此中受 [P68] 极乐故,所以者何?依诸静虑,领受喜乐、安乐、舍乐、身心乐故。又得定者,于诸静虑,数数入出,领受现法安乐住故。……或复名为彼分涅槃,亦得说名差别涅槃。由诸烦恼一分断故,非决定故,名彼分涅槃;非究竟涅槃故,名差别涅槃」。

  

  比丘们依四禅得漏尽,解脱,是经中所常见的。如经说五安稳住pan~ca-pha^suriha^ra^,也就是四禅及漏尽(1)。上面说到,『善星经』与『不动利益经』 (汉译名『净不动道经』),都以不动a^n!an~ja,无所有a^kin~can~n~a,, 无相animitta为次第。第四禅名不动,在不动与无所有中间,为什么没有空无边处a^ka^sa^nan~ca^yatana、识无边处vin~n~a^n!an~ca^yatana呢?原来,不动,无所有,无相,是如实观的三昧,而空无边处与识无边处,是世俗假想观的三昧。这二类观想的分别,如『大毗婆沙论』说:「有三种作意,谓自相作意,共相作意,胜解作意。 ……胜解作意者,如不净观,持息念,(四)无量,(八)解脱,(八)胜处,(十)遍处等」 (2)。『瑜伽师地论』说:「胜解作意者,谓修静虑者,随其所欲,于诸事相增益作意。真实作意者,谓以自相,共相及真如相,如理思惟诸法作意」(3)。依此可以知道:自相作意,svalaks!an!a-manasika^ra ,共相作意,sa^ma^nya-laks!an!a-manaska^ra,真如作意tathata^-manasika^ra,是一切法真实事理的作意;胜解作意adhimoks!a-manaska^ra是假想观,于事是有所增益的。如不净观asubha-bha^vana^,想青瘀或脓烂等,观自身及到处的尸身,青瘀或脓烂,这是与事 [P69] 实不符的。是夸张的想象所成的定境,所以说是「增益」。佛法中的八解脱as!t!au-vimoks!a^h! ,八胜处as!t!a^v-abhibhv-a^yatana^ni,十遍处das/a-kr!tsna$yatana^ni,都是胜解作意。彼此的相互关系,对列如下:

  

  图片

   八胜处 |十遍处 | 八解脱

 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|───────|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 内有色想观外色少\ | |

   内有色想观外色多/─|───────|内有色想观外色

   内无色想观外色少\ | |

   内无色想观外色多/─|───────|内无色想观外色

   |地遍处 |

   |水遍处 |

   |火遍处 |

   |风遍处 |

   内无色想观外色青──|青遍处\ |

   内无色想观外色黄──|黄遍处 | |

   内无色想观外色赤──|赤遍处 |── |净解脱身作证

  [P70]

   | |

   内无色想观外色白──|白遍处/ |

   |空遍处────|空无边处

   |识遍处────|识无边处

   | |无所有处

   | |非想非非想处

   | |想受灭身作证

  

  

  

  解脱,遍处(不净念在内),胜处,这三类定法,相通而又有所不同;都出发于色的观想,在不同的宏传中,发展成三类不同的定法。古人将这三类,总集起来,解说为浅深的次第(4)。胜处的前四胜处,与解脱的前二解脱相当,是不净观。胜处的后四胜处,与第三解脱的「净解脱身作证」相当,是净观subha-bha^vana^;遍处的前八遍处,也是净观。青、黄、赤、白,是所造色;所造色依于能造的四大──地、水、火、风,所以有前四遍处。前三解脱,前八遍处,八胜处,都是依色界禅定,缘欲界色为境的,都是胜解的假想观。十遍处中,在地、水、火、风(及依四大而有的青、黄、赤、白)遍处以上,有(虚)空遍处a^ka^sa-kasin!a,识遍处 vin~n~a^n!akasin!a,这不是地、水、火、风、虚空、识──六界chadha^tuya吗?六界是说明众生自体所有的特质,构成众生自体的因素。四大是色法,血肉等身体;虚空是鼻孔、咽喉、毛孔等 [P71] 空隙,可见可触,是有局限性的;识是自身的心理作用。众生自体,只是这六界的综和;如没有识界,那就是外在的器世界了。古代的修行者,观色法的不净(对治贪欲),进而观色法的清净,就是前三解脱,前八遍处,八胜处。或超越色相,观虚空相,胜解为遍一切处,如不能依之发慧得解脱,生在虚空无边处。或进一步的观识相,假想为遍一切处(后代所说的「心包太虚」,「心遍十方」,都由此定境而来),不能解脱的,生在识无边处。无色界aru^pa-dha^tu的前二天(及定),依此修得的定境而来。

  

  四禅名为不动a^nen~ja,a^nejja,a^n!an~ja。『中阿含经』的『大空经』中,内空adhya^tma-s/u^nyata^ ,外空bahirdha^-s/u^nyata^,内外空adhya^tma-bahirdha^-s/u^nyata^,与不动并列。内空、外空、内外空,是从根、境、识的相关中,空于五欲;不动是观五阴无常、无我,内离我慢。不动修习成就,就是空住sun~n~ata^-viha^ra的成就。如着空而不得解脱,就称四禅为不动。『善星经』,『不动利益经』等说:不动,无所有,无相为次第,是谛理的如实观。如有着而不得解脱的,生在(四禅),无所有处,无想处──非想非非想处(更进而立灭受想定)。在四禅与无所有处间,本没有空无边处,识无边处的。由于十遍处的修得,依六界的次第进修,而在四禅与无所有处间,结合空无边处,识无边处,而成四禅、四无色定──八等至;更加灭受想定,成九次第等至(定)。总列如下: [P72]

  

  图片

  种种想| 四禅 | 十遍处 | 八胜处 | 八解脱 |九次第定

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欲 | | | | |

   | | | | |

   | | ┌─内有色想观┐ | |

   | | │ |外色少 │ | ┌──|初禅

   ┌─初禅─┐| │ | ├-|内有色想观─┤ |

   │| │| │ |内有色想观┘ |外有解脱 │ …
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『阿含』──空与解脱道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