│| │| │ |外色多 | │ |
│| 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┤ |内无色想观┐ | │ |
│| │| │ |外色少 │ | │ |
│| 二禅─┘| │ | ├-|内无色想观─┤ |
│| | └─内无色想观┘ |外色解脱 └──|二禅
色─┤| | |外色多 | |
│| 三禅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|三禅
│| ┌|地水火风遍处 | | |
└┐ │| |内无色想观 | |
不动─┴四禅─┴|青黄赤白遍处 |青黄等(四)-|净解脱──────|四禅
| | |
| 空遍处 |───────空无边处解脱───|空无边处定
| | |
| 识遍处 |───────识无边处解脱───|识无边处定
| |
无所有|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 无所有处解脱───|无所有处定
| |
无相─|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 非想非非想处解脱─|非想非非想处定
| │ |
| └────── 灭受想解脱────|灭受想定
[P73]
佛法的解脱道,是依止四禅,发真实慧,离欲而得解脱的。真实慧依于如实观:「无常故苦,无常苦故无我」;「无我无我所」──空,是一贯的不二的正观。能离一切烦恼,离一切相,契入超越的寂灭。依于观慧的加行不同,名为空,名为无所有,名为无相。如止观相应而实慧成就,依观慧立名,名为空(性)心三昧sun~n~ata^-cetosama^dhi,无所有心三昧a^kin~can~n~a^ceto-sama^dhi ,无相心三昧animitta-cetosama^dhi。心三昧,或名心解脱cetovimutti。虽因加行不同而立此三名,而空于一切烦恼,是一致的。其实,加行也有共通处,如『空大经』说:「不作意一切相,内空成就住」(5)。『不动利益经』说:「空于我及我所,是第二无所有处道」 (6)。空与无相,无所有与空,不是明显的相通吗!所以能得解脱的真实慧,虽有不同名称,到底都不过是空慧的异名。
胜解的假想观,是不能得究竟解脱的,但也有对治烦恼,断除(部分)烦恼,增强心力的作用,所以释尊应用某些方便来教导弟子。假想观中,主要是不净观,如青瘀想,脓烂想,骨想等。障碍出家弟子的猛利烦恼,是淫欲爱,为了对治贪淫,佛开示不净观法门。不净,与无常、苦、无我相联合,成为四念处carra^ro sati-pat!t!ha^na^。四念处中,观身不净是应该先修习的。假想不净观,引起了副作用,由于厌患情绪的深切,有些比丘自杀,或自愿为人所杀,这是经、律一致记载的(7)。改善不净观的修习,一方面,佛又开示入出息念法门;一方面,由不净观而转出 [P74] 净观。如八解脱的第三解脱,八胜处的后四胜处,十遍处的前八遍处,都是净观。不净观与净观,都是缘色法的,假想的胜解所成。
与不净观、净观有关的,可以提到几则经文。一、『杂阿含经』卷一七(大正二‧一一六下)说:
「世尊告诸比丘:有光界,净界,无量空入处界,无量识入处界,无所有入处界,非想非非想入处界,有灭界」。 「彼光界者,缘暗故可知。净界,缘不净故可知」(8)。
经中立七种界dha^tu,在虚空无边处以前,有光界a^bha^-dha^tu、净界subha-dha^tu 。光界与净界,与第二禅名光天:第三禅名净天的次第相合。禅天的名称,是与此有关的。依修观成就来说,光是观心中的光明相现前,如胜解而能见白骨流光,就能由不净而转净观,观地、水、火、风、青、黄、赤、白等、光与净,都依胜解观而成就。净观的内容,如地等清净,是清净的国土相;青等清净,通于器界或众生的净色相。胜解净相,在定中现见清净身、土,渐渐引发了理想中的清净土、清净身说。
二、『中阿含经』(七三)『天经』(大正一‧五四0中──下)说:
「我为智见极明净故,便在远离独住,心无放逸,修行精勤,……即得光明,便见形色;及与彼天共同集会,共相慰劳,有所论说,有所答对;亦知彼天如是姓,如是字,如是生;亦知彼天如是食,如是受苦乐;亦知彼天如是长寿,如是久住,如是命尽;亦知彼天作 [P75] 如是如是业已,死此生彼;亦知彼天(属)彼彼天中;亦知彼天上,我曾生(其)中,未曾生(其)中也」。
此经,巴利藏编入『增支部』「八集」(成立可能迟一些),下接胜处与解脱(9)。得殊胜知见,是修定四大目的之一。本经的精勤修行,共分八个层次。先胜解光明相,如光相成就,能于光明中现见色相,色相是(清净的)天色相。光明相现前,现见清净天色相,与解脱、胜处的净观成就相当。进一步,与诸天集会,互相问答。这样的定境,使我们想起了,『般舟三昧经』的阿弥陀佛Amita^bhabuddha现前,佛与修行者问答(不但见色相,还听见声音)。无着Asan%ga 修弥勒Maitreya法,上升兜率天Tus!ita,见弥勒菩萨,受『瑜伽师地论』。密宗的修习成就,本尊现前,也能有所开示。原则是一样的,只是修行者信仰对象不同而已(10)。依『般舟三昧经』说:所见的不是真实佛,是自己的定心所现(11)。『摄大乘论本』说:「诸瑜伽师于一物,种种胜解各不同,种种所见皆得成,故知所取唯有识」(12)。胜解的假想观,多釆多姿,在佛教的演进中,急剧的神教化,也助成了唯心思想的高扬。
三、『中阿含经』的『有胜天经』,『中部』作『阿那律经』(13)。『有胜天经』说:「有三种天:光天,净光天,遍净光天」(14)。这三天,「因人心胜如(如是不如,胜如即优劣)故,修 [P76] 便有精麤;因修有精粗故,得(至天)人则有胜如」。不但有差别,每一天的天人,也有胜妙与不如的。所以有差别,是由于因中的修行,有精粗不同。以光天来说,因中「意解作光明想成就游(成就游,异译作具足住),心作光明想极盛」。然由于胜解的光明想,有大有小,所以「光天集在一处,虽身有异而光不异」。如各「各散去时,其身既异,光明亦异」。净光天的差别,是因中「意解净光天遍满成就游」,如不再修习,生在净光天中,就「不得极寂静,亦不得尽寿讫」,如「数修数习」,生天时就能「得极寂静,亦得尽寿」。遍净光天生在一处,也是有差别的,那是虽同样的「意解遍净光天遍满成就游」,如「不极止睡眠,不善息调(调,是掉举的旧译)悔」,那就「彼生(天)已,光不极净」,如「极止睡眠,善息调悔」,「彼生(天)已,光极明净」,『有胜天经』的三天,『阿那律经』作四天:少光天Paritta^bha-deva,无量光天 Appama^n!a^bha-deva,杂染光天San%kilit!t!ha^bha^-deva,清净光天Parisuddhabha^-deva 。少光天与无量光天,与『有胜天经』光天的二类相当。杂染光天与清净光天,与『有胜天经』中,清净光天的「光不极净」,「光极明净」二类相当。三天或四天,不外乎光与净,与七界的光界、净界相当。其实,清净(色相)是不能离光明的(15)。
成就四禅而不得解脱的,感得四禅天的果报。四禅诸天的名字,也是渐次成立的。经中常见的「天、魔、梵」:魔ma^ra以下有种种天,如超出魔界,就名为梵天Brahma^,这是适 [P77] 合于印度教的。佛教中,欲界以魔天(他化自在天)为最高,如出魔界,也就是离欲界的禅天,所以初禅天就名为梵天。佛弟子修胜解观,依光明相而现起,所以缘色法而修胜解的,不外乎光明相与清净色相。修此而感报的,也就是光天与净天,作为二禅天、三禅天的名字。由于光明相等有优劣,所以又分每一禅天为三天(或二天)。但在初期圣典中,四禅天的名字,是梵天,或梵众天Brahmakayika;光音天A^bha^sva^ra;遍净天Subhakin!ha^;广果天Vehapphala 。第四禅只是广果天,这一名称,可能初期以此为最高处,定或依慧得解脱,第四禅是广大果吧!佛教假想观及如实观的发达,对于上二界诸天的安立,是有直接关系的。
注【11-001】『增支部』「五集」(南传一九‧一六五)。
注【11-002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一一(大正二七‧五三上)。
注【11-003】『瑜伽师地论』卷一一(大正三0‧三三二下)。
注【11-004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八五(大正二七‧四四二中)。
注【11-005】『中部』(一二二)『空大经』(南传一一下‧一二九)。『中阿含经』(一九一)『大空经』作:「度一切色想,行于外空」(大正一‧七三八中)。
注【11-006】『中部』(一0六)『不动利益经』(南传一一上‧三四三)。『中阿含经』(七五)『净不动道经』(大正一‧五四二下)。 [P78]
注【11-007】『杂阿含经』卷二九(大正二‧二0七中──二0八上)。『相应部』(五四)「入出息相应」(南传一六下 ‧一九三──一九六)。各部广律四波罗夷的杀戒,都载有此一因缘。
注【11-008】『相应部』(一四)「界相应」(南传一三‧二二二──二二三)。
注【11-009】『增支部』「八集」(南传二一‧二四一──二四九)。
注【11-010】参阅拙作『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』(八四七──八四八)。
注【11-011】『般舟三昧经』卷上(大正一三‧九0五下──九0六上)。
注【11-012】『摄大乘论本」卷上(大正三一‧一三七中)。
注【11-013】『中阿含经』(七九)『有胜天经』(大正一‧五四九中──五五0下)。『中部』(一二七)『阿那律经 』(南传一一下‧一七九──一九0)。
注【11-014】三天说,又见『中阿含经』(七八)『梵天请佛经』(大正一‧五四八上)。
注【11-015】光明想的修习,应用极广,如睡时作光明想,或解说光明为「法光明」。 [P79]
《空之探究 第一章 『阿含』──空与解脱道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