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誦者」,就是bha^n!aka(呗!2塱)。「呗!2塱」也可以說法,如『四分律』容許「歌詠聲說法」(92)。但「呗!2塱」的說法,與純正的「說法師」dharmakathika不同,如中國講經的「法師」,與連唱帶說的「俗講」不同。在部派佛教的比丘中,有「呗!2塱」一類,讀誦、歌頌或說法(有不許以歌詠音說法的)。呗!2塱比丘,在大乘法中就是「法師」──法的呗!2塱者,「法師」是從「呗!2塱比丘」演化而來的。『般若經』說「善男子、善女人爲法師者」,這是『般若經』的通俗化。「原始般若」是智證的「諸法無受叁昧」,一般人是難以信受持行的。如「下品般若」「初品」,主要是「原始般若」。「釋提桓因品第二」,勸大衆發菩提心,修學般若。但一般聽衆,覺得「須菩提所說 [P1276] 所論,難可得解」;「須菩提欲令此義易解,而轉深妙」(93)。于是「塔品第叁」到「佐助品第六」,提出了淺易可學的方便:一方面,說般若的現世功德,後世功德,以誘導激發聽衆的信仰與追求。一方面,以聽聞、受持、讀、誦、解說、書寫、供養、(將經卷)施(與)他,正憶念、如說行,爲修學般若的方便,也就是聞、思[憶念]、修的方便。當時,經典的書寫流行,所以有的寫經,供養經典,將經典布施他人;而聽聞、受持、讀、誦、解說、正憶念、如說行,是『阿含經』以來固有的方便。正憶念,如說行,是初學者所不容易修學的,所以「般若法門」的通俗化導,聽聞而外,重視受持、讀、誦、解說(爲他說)、書寫、供養了。受「般若法門」影響的『法華經』,也說受持、讀、誦等,被稱爲「五種(或說「六種」)法師」。所以「般若法門」的持宏,有淺深二層:淺的重于聞──受持、讀、誦、解說、書寫、供養、施他,主要是一般善男子、善女人。深的重于思、修──思惟、習、相應、安住、入,經中多稱之爲菩薩。善男子、善女人,是一般人而引使趣向菩薩道的。「般若法門」的攝化,以善妙的音聲來讀誦,讓大衆聽(中國稱爲「轉讀」);或以妙音說法(中國稱爲「唱導」);或書寫經卷供養。贊誦、說法、書寫者,稱爲「法師」──法的呗!2塱者。「呗!2塱」本是比丘的一類,所以「法師」而通于在家、出家,應該是從比丘「法師」而演化到在家的。「般若法門」初傳,除少數的深忍悟入外,在固有的部派教團中,即使相當同情,也不容易立刻改變,所以大乘初興,菩薩比丘是少數,在僧團中 [P1277] 沒有力量,每每受到擯斥,這是大乘經所明白說到的。般若太深,而固有教團中又不容易開展,所以般若行者,在六齋日,展開通俗的一般教化,攝化善男子、善女人。對于讀、誦、解說── 攝化一般信衆的「法師」,由于菩薩比丘還少,信心懇笃,理解明徹而善于音聲的善男子、善女人,就出來協助而成爲「法師」(94)。在家衆中,也可能有傑出優越的「法師」。信受「般若法門」的善男子、善女人多了,影響固有教團,等到「菩薩比丘」,「菩薩比丘法師」多起來;善男子、善女人,終于又成爲大乘佛教的信衆(如婆汰私婆迷、勝軍論師那樣的在家菩薩,到底是絕少數)。
以善男子、善女人爲「法師」的「般若法門」,是一般的攝化,不能說「般若法門」是重于在家的。經說受持、讀、誦、解說、書寫、供養時,說善男子、善女人,而深一層說到阿鞞跋致 [不退轉]菩薩,明顯的有出家菩薩。經說阿鞞跋致相,多數可通于在家、出家,但說到「在家(不退)菩薩」,對淫欲有深切的厭患情緒(95);這是傾向出家的,與『法鏡經』、『淨行品』一樣。惡魔說菩薩「有頭陀功德」(96)。惡魔「見菩薩有遠離行」,贊歎他,于「是菩薩從遠離所,來至聚落,見余比丘求佛道者,心性和柔,便生輕慢」(97):這是求菩薩道的,有阿蘭若住與(近)聚落住比丘的明證。在論阿毗跋致菩薩時,簡別了不退的在家菩薩,是厭患情欲的(與郁伽長者相同),並明確說到了阿蘭若住與聚落住的菩薩比丘,表示了精勤修持的菩薩,是以出家爲重的。以 [P1278] 受持、讀、誦、解說、書寫,爲攝化善男子、善女人的方便,「般若法門」所倡導的,爲多數大乘法門所采用。如『阿!B粊佛國經』,重于出家的菩薩。末後說: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諷誦阿 !B粊佛德號法經,聞已即持諷誦,願生阿!B粊佛剎」;並說到處去求訪,書寫。「其有受是德號法經,當持諷誦,複出家學道離罪」(98)。從在家受持諷誦,到出家修道,是修學的過程。又『阿阇世王經』說:「若男子、女人,……其有諷誦、讀阿阇世品者、若恭(敬)、若(承)事、若諷誦、爲一切(人)說」(99)。『伅真陀羅所問如來叁昧經』說:「不如男子、女人,奉行菩薩事,而晝夜各叁諷誦、讀,若爲人說是法中事,其德出彼上」(100)。『維摩诘經』說:「是賢者子、賢者女,受此不思議門所說法要,奉持、說者,福多于彼」。「若賢者子(賢者女)心入是輩經者,當令手得,恣所念取,若念受持如是輩經,傳示同學,廣說分明」(101)。『首楞嚴叁昧經』說:「若求佛道善男子、善女人,……聞是首楞嚴叁昧,即能信受,心不退沒,不驚不畏,福勝于彼。 ……何況聞已受持、讀、誦,如說修行,爲人解說」(102)!早期傳譯的幾部經,對于發心、聽聞、受持、讀、誦等,都說到了善男子、善女人。這一通俗的攝化信衆方式,似乎一直流傳下來。現代中國佛教的「誦經」──爲信衆誦,教信衆自己誦,也還是這一方法的演化而來呢!
注【121-001】『相應部』「質多相應」(南傳一五‧四二七──四六二)。
注【121-002】『高僧法顯傳』(大正五一‧八六二中)。 [P1279]
注【121-003】『出叁藏記集』卷一五(大正五五‧一一叁下)。
注【121-004】『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』卷二(大正五0‧二叁二上)。又卷四(大正五0‧二四四上)。
注【121-005】『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叁00下)。又卷下(大正一二‧叁0九下──叁一一上)。
注【121-006】『阿!B粊佛國經』卷上(大正一一‧七五一下──七五二中)。
注【121-007】『阿!B粊佛國經』卷下(大正一一‧七五八上──中)。『大寶積經』卷二0『不動如來會』(大正一一‧一0七中)。
注【121-008】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一(大正八‧五叁八上──中)。
注【121-009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六(大正八‧二五七上)。
注【121-010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一四(大正一0‧七0上──七二上)。
注【121-011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叁六(大正一0‧一九0中、一九二中)。
注【121-012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叁四(大正一0‧一八叁下)。又卷叁五(大正一0‧一八六下)。
注【121-013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叁五(大正一0‧一八八下──一八九上)。
注【121-014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叁四(大正一0‧一八四下)。
注【121-015】『大寶積經』卷一叁『密迹金剛力士會』(大正一一‧七一下──七叁上)。
注【121-016】『大寶積經』卷一四『密迹金剛力士會』(大正一一‧七九中──下)。 [P1280]
注【121-017】『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』卷上(大正一一‧八九叁中──下)。『大寶積經』卷五九『文殊師利授記會』(大正一一‧叁四一中──下)。
注【121-018】『大寶積經』卷七七『富樓那會』(大正一一‧四叁四下)。又卷七八(大正一一‧四四五上──中)。
注【121-019】『大寶積經』卷七七『富樓那會』(大正一一‧四叁七下──四叁九中)。
注【121-020】『大寶積經』卷七八『富樓那會』(大正一一‧四四五下──四四八上)。
注【121-021】『法鏡經』(大正一二‧一七中)。『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』(大正一二‧二五上──中)。『大寶積經』卷八二『郁伽長者會』(大正一一‧四七四上──中)。
注【121-022】『法鏡經』(大正一二‧二二上──中)。
注【121-023】『幻士仁賢經』(大正一二‧叁七上)。
注【121-034】『須賴經』(大正一二‧五六下)。異譯『須賴經』(大正一二‧六叁中)。
注【121-025】『須摩提菩薩經』(大正一二‧七八上)。
注【121-026】『阿阇贳王女阿術達菩薩經』(大正一二‧八九中)。
注【121-027】『遺曰摩尼寶經』(大正一二‧一九四上)。
注【121-028】『賢劫叁昧經』卷一(大正一四‧七中──下)。
注【121-029】『賢劫叁昧經』卷八(大正一四‧六叁下──六四上)。
注【121-030】『賢劫叁昧經』卷一(大正一四‧七中、一0中)。 [P1281]
注【121-031】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五章 初期大乘經之集出與持宏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