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四章 其他法門▪P1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聲聞法說叁解脫門,『般若』以空、無相、無作,與表示涅槃的不生滅、寂滅等相聯合,所以大乘(『思益梵天所問經』)說八解脫門了。「下品般若」以空等與不生滅、寂滅相結合;多說「如」;說如幻等譬喻。「中品般若」與「上品般若」,進一步的成立十四空、十六空、十八空、二十空;「如,法界,實際」叁名,達到「真如」等十二異名;如幻等九喻、十喻。其他的大乘經,將甚深法相空等,與如、幻喻等相統一,表示了即幻即空,即空顯如的一貫觀察。「法門句」、「印句」、「金剛句」,依此而形成。「門」是能入的;「印」是顯示意義的;「金剛」vajra是不可破壞,不可動轉的。「句」pada,是「足迹」義。在印度文字學中,「 [P1247] 文」vyan~jana是字母,如四十二字;文(字)的結合,成爲「名」na^ma;名的結合,成爲「句」,是能表示意義的。在大乘法中,四十二字門,也都表示某一意義,所以字門也可稱爲句了。『大寶積經』『被甲莊嚴會』,立十六印:「虛空印」,「空閑印」,「寂靜印」,「無門印」,「無處印」,「性空印」,「無相印」,「無願印」,「無貪印」,「無生印」,「寂滅印」,「盡相印」,「法界印」,「無念印」,「離性印」,「涅槃印」──「于一切法無障礙門」(68)。十六印的內容,與上說相同。而包羅要廣一些。『持世經』略說五門:虛空是一切法門,無斷是一切法門,無邊是一切法門,無量是一切法門,無際是一切法門。「能入是法門者,則入一切法門,則知一切法門,則說一切法門」(69)。『華手經』說到了「法門」,「金剛句」,「法印」,「際門」,根本也是阿字,「如來說阿字門,入一切法」(70)。雖然約義不同,有多種名字,但內容可說是一致的,都是顯甚深義,入一句而通達一切。『寶髻菩薩經』說,可以表達這一意義,如『大集經』卷二六(大正一叁‧一八叁下)說:

  

   「陀羅尼金剛句者,即是一句,如是一句,即攝一切法句,無盡法句。無盡法句,一切諸佛所不能盡,是故名爲無盡法句行(「行」,疑衍)。無盡法句攝一切字,一切字者攝一切法句。……若不分別字句,法句,作句,是名陀羅尼金剛句」(71)。

  

  『大集經』『海慧菩薩品』,與『集一切福德叁昧經』,都說叁種句。叁種句中的「金剛句 [P1248] 」,『集一切福德叁昧經』是「八金剛句」:一切法「本淨句」,「無漏句」,「離巢窟句」,「無門句」,「普遍句」,「無去句」,「無來句」,「叁世等句」(72)。與上來所說的句義相同。『海慧菩薩經』的「金剛句」,參照異譯本,內容爲:「自身是金剛句」,「無明是金剛句」,「五無間際是金剛句」,「貪際是金剛句」,「瞋際是金剛句」,「癡際是金剛句」;「一切衆生一衆生是金剛句」,「一切衆生心一衆生心是金剛句」,「一切佛一佛是金剛句」,「一切剎土一剎土是金剛句」,「一切法一法是金剛句」,「一切法佛法是金剛句」;「諸魔事業諸佛事業是金剛句」,「一切語言如來語言是金剛句」;「一切法無生是金剛句」,「一切法無起是金剛句」──十六句(73)。『海慧菩薩經』的「金剛句」,除末後二句外,是「文殊法門」;『諸法無行經』也稱之爲「真正金剛語句」(74)。在大乘慧學的開展中,顯然有了分化的傾向。如『思益梵天所問經』,說如來以五力說法。其中,四、「法門」,是一般所說的「門句」「印句」或「金剛句」,是顯示究竟法義的。二、「隨宜」,如「垢法說淨」,「淨法說垢」;「布施(等)即是涅槃」;「貪欲是實際」,「瞋恚是實際」,「愚癡是實際」;「生死是涅槃」,「涅槃是生死」等,正與「文殊法門」所說相合。但這是「當知是爲隨宜所說,欲令衆生舍增上慢故」 (75)。「文殊法門」的出格語句,依『思益經』說,只是適應衆生(或誘導他,或對治他)的隨宜說法,不是了義法門。與文殊有關的經典,也是這樣說的。如『大般若經』「那伽室利分」說: [P1249] 「尊者所說,皆依勝義」;異譯本作「但說法界」(76)。『決定毗尼經』說:「文殊師利所說之法,依于解脫。所依解脫心無去來,是故文殊師利說一切法心無去來。于心解脫生增上慢者,爲除彼人增上慢故」(77)。『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』說:「文殊師利在深妙忍,所入深忍,不逮得道,亦不得佛,複不得心,以無所得,故不說之」(78)。文殊依自證的勝義、法界、解脫而說,但是適應衆生機宜的,意義晦昧,如不經解說,是會引起誤解的,所以稱爲「密意說」。如『善德天子會』中,須菩提Subhu^ti問:「汝何密意作是說乎」(79)?『大神變會』中,舍利弗問:「天子以何密意而作是言」?「文殊師利所說密語」(80)。『大般若經』「曼殊室利分」說:「如來不能現覺諸法」,「不能證諸佛法」,「不能證得無上正等菩提」,「不成一切功德,不能化導一切有情」:這些話,都是「秘密義趣」(81)。在聞思修慧的立場,這是「隨宜」,是「密意」,也就是『思益經』的見地。後代的論師,是繼承這一思想的。而『海慧菩薩品』,稱之爲「金剛句」 ──「名堅牢句,不壞句,不破句」,是以這一類語句爲究竟的。般若學重于「遮诠」,而「文殊法門」所說,如「貪欲是實際」,「生死是涅槃」等,表現爲肯定的「表诠」。表诠的肯定說,如認爲「密意」,經過解說,可以會通而無礙于佛法;如傾向于表诠,作爲積極的(妙有,顯德)說明,一般化起來(這是「隨宜」,是不應該一般化的),那就要面目一新了!「金剛」,「陀羅尼」,「字門」,「印」,「種子」,這一融合的傾向,就是「秘密大乘」的前奏。不過 [P1250] ,在大乘經中,「字門」,「陀羅尼」,都是法義的總持,以咒語爲陀羅尼,大乘經中是稀有的!

  

  

  注【120-001】『大智度論』卷四(大正二五‧九二下──九叁上)。

  注【120-002】『攝大乘論』卷下(大正叁一‧一四七下)。

  注【120-003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八(大正八‧二八0下)。

  注【120-004】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二(大正八‧五四二上)。

  注【120-005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一二(大正八‧叁一一下)。

  注【120-006】『大智度論』卷六五(大正二五‧五一八上)。

  注【120-007】拙作『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』(六四)。

  注【120-008】『海龍王經』卷一(大正一五‧一叁五中──一叁六中)。

  注【120-009】『伅真陀羅所問如來叁昧經』卷中(大正一五‧叁五六上──叁五九中)。『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』卷二(大正一五‧叁七六上──叁七八上)。

  注【120-010】『諸佛要集經』卷上(大正一七‧七五八下──七六二上)。

  注【120-011】『大寶積經』卷九叁‧九四『善臂菩薩會』(大正一一‧五二八下以下)。

  注【120-012】『大寶積經』卷一一七‧一一八『寶髻菩薩會』(大正一一‧六五七上以下)。『大方等大集經』卷二五 ‧二六『寶髻菩薩品』(大正一叁‧一七叁中以下)。 [P1251]

  注【120-013】『自在王菩薩經』(大正一叁‧九二四中以下)。『奮迅王問經』(大正一叁‧九叁五中以下)。

  注【120-014】『大智度論』卷六(大正二五‧一0一上)。

  注【120-015】『阿差末菩薩經』(大正一叁‧五八叁上以下)。『大方等大集經』卷二七──叁0『無盡意菩薩品』(大正一叁‧一九二上以下)。

  注【120-016】『十住毗婆沙論』卷一六(大正二六‧一0九下)。

  注【120-017】『大方等大集經』卷叁0『無盡意菩薩品』(大正一叁‧二一二下)。『阿差末菩薩經』卷七(大正一叁‧ 六一二上)。

  注【120-018】『大寶積經』卷九四『善臂菩薩會』(大正一一‧五叁四上──五叁六上)。

  注【120-019】『大方等大集經』卷二八『無盡意菩薩品』(大正一叁‧一九六下──一九九中)。

  注【120-020】『大寶積經』卷一0一『善德天子會』(大正一一‧五六九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120-021】『持人菩薩經』卷二──四(大正一四‧六叁0中以下)。『持世經』卷一──四(大正一四‧六四六上以下)。

  注【120-022】『文殊師利問菩提經』(大正一四‧四八叁上)。

  注【120-023】『自在王菩薩經』卷上,「智自在」中,說陰智,性界智,入智,因緣智,谛智,與『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』的五善巧相合(大正一叁‧九二九上以下)。

  注【120-024】『中阿含經』卷四七『多界經』(大正一‧七二叁中──七二四中)。 [P1252]

  注【120-025】『思益梵天所問經』卷二(大正一五‧四0下──四一上)。

  注【120-026】源出『雜阿含經』卷九(大正二‧五六中)。

  注【120-027】『思益梵天所問經』卷二(大正一五R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四章 其他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