声闻法说三解脱门,『般若』以空、无相、无作,与表示涅槃的不生灭、寂灭等相联合,所以大乘(『思益梵天所问经』)说八解脱门了。「下品般若」以空等与不生灭、寂灭相结合;多说「如」;说如幻等譬喻。「中品般若」与「上品般若」,进一步的成立十四空、十六空、十八空、二十空;「如,法界,实际」三名,达到「真如」等十二异名;如幻等九喻、十喻。其他的大乘经,将甚深法相空等,与如、幻喻等相统一,表示了即幻即空,即空显如的一贯观察。「法门句」、「印句」、「金刚句」,依此而形成。「门」是能入的;「印」是显示意义的;「金刚」vajra是不可破坏,不可动转的。「句」pada,是「足迹」义。在印度文字学中,「 [P1247] 文」vyan~jana是字母,如四十二字;文(字)的结合,成为「名」na^ma;名的结合,成为「句」,是能表示意义的。在大乘法中,四十二字门,也都表示某一意义,所以字门也可称为句了。『大宝积经』『被甲庄严会』,立十六印:「虚空印」,「空闲印」,「寂静印」,「无门印」,「无处印」,「性空印」,「无相印」,「无愿印」,「无贪印」,「无生印」,「寂灭印」,「尽相印」,「法界印」,「无念印」,「离性印」,「涅槃印」──「于一切法无障碍门」(68)。十六印的内容,与上说相同。而包罗要广一些。『持世经』略说五门:虚空是一切法门,无断是一切法门,无边是一切法门,无量是一切法门,无际是一切法门。「能入是法门者,则入一切法门,则知一切法门,则说一切法门」(69)。『华手经』说到了「法门」,「金刚句」,「法印」,「际门」,根本也是阿字,「如来说阿字门,入一切法」(70)。虽然约义不同,有多种名字,但内容可说是一致的,都是显甚深义,入一句而通达一切。『宝髻菩萨经』说,可以表达这一意义,如『大集经』卷二六(大正一三‧一八三下)说:
「陀罗尼金刚句者,即是一句,如是一句,即摄一切法句,无尽法句。无尽法句,一切诸佛所不能尽,是故名为无尽法句行(「行」,疑衍)。无尽法句摄一切字,一切字者摄一切法句。……若不分别字句,法句,作句,是名陀罗尼金刚句」(71)。
『大集经』『海慧菩萨品』,与『集一切福德三昧经』,都说三种句。三种句中的「金刚句 [P1248] 」,『集一切福德三昧经』是「八金刚句」:一切法「本净句」,「无漏句」,「离巢窟句」,「无门句」,「普遍句」,「无去句」,「无来句」,「三世等句」(72)。与上来所说的句义相同。『海慧菩萨经』的「金刚句」,参照异译本,内容为:「自身是金刚句」,「无明是金刚句」,「五无间际是金刚句」,「贪际是金刚句」,「瞋际是金刚句」,「痴际是金刚句」;「一切众生一众生是金刚句」,「一切众生心一众生心是金刚句」,「一切佛一佛是金刚句」,「一切剎土一剎土是金刚句」,「一切法一法是金刚句」,「一切法佛法是金刚句」;「诸魔事业诸佛事业是金刚句」,「一切语言如来语言是金刚句」;「一切法无生是金刚句」,「一切法无起是金刚句」──十六句(73)。『海慧菩萨经』的「金刚句」,除末后二句外,是「文殊法门」;『诸法无行经』也称之为「真正金刚语句」(74)。在大乘慧学的开展中,显然有了分化的倾向。如『思益梵天所问经』,说如来以五力说法。其中,四、「法门」,是一般所说的「门句」「印句」或「金刚句」,是显示究竟法义的。二、「随宜」,如「垢法说净」,「净法说垢」;「布施(等)即是涅槃」;「贪欲是实际」,「瞋恚是实际」,「愚痴是实际」;「生死是涅槃」,「涅槃是生死」等,正与「文殊法门」所说相合。但这是「当知是为随宜所说,欲令众生舍增上慢故」 (75)。「文殊法门」的出格语句,依『思益经』说,只是适应众生(或诱导他,或对治他)的随宜说法,不是了义法门。与文殊有关的经典,也是这样说的。如『大般若经』「那伽室利分」说: [P1249] 「尊者所说,皆依胜义」;异译本作「但说法界」(76)。『决定毗尼经』说:「文殊师利所说之法,依于解脱。所依解脱心无去来,是故文殊师利说一切法心无去来。于心解脱生增上慢者,为除彼人增上慢故」(77)。『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』说:「文殊师利在深妙忍,所入深忍,不逮得道,亦不得佛,复不得心,以无所得,故不说之」(78)。文殊依自证的胜义、法界、解脱而说,但是适应众生机宜的,意义晦昧,如不经解说,是会引起误解的,所以称为「密意说」。如『善德天子会』中,须菩提Subhu^ti问:「汝何密意作是说乎」(79)?『大神变会』中,舍利弗问:「天子以何密意而作是言」?「文殊师利所说密语」(80)。『大般若经』「曼殊室利分」说:「如来不能现觉诸法」,「不能证诸佛法」,「不能证得无上正等菩提」,「不成一切功德,不能化导一切有情」:这些话,都是「秘密义趣」(81)。在闻思修慧的立场,这是「随宜」,是「密意」,也就是『思益经』的见地。后代的论师,是继承这一思想的。而『海慧菩萨品』,称之为「金刚句」 ──「名坚牢句,不坏句,不破句」,是以这一类语句为究竟的。般若学重于「遮诠」,而「文殊法门」所说,如「贪欲是实际」,「生死是涅槃」等,表现为肯定的「表诠」。表诠的肯定说,如认为「密意」,经过解说,可以会通而无碍于佛法;如倾向于表诠,作为积极的(妙有,显德)说明,一般化起来(这是「随宜」,是不应该一般化的),那就要面目一新了!「金刚」,「陀罗尼」,「字门」,「印」,「种子」,这一融合的倾向,就是「秘密大乘」的前奏。不过 [P1250] ,在大乘经中,「字门」,「陀罗尼」,都是法义的总持,以咒语为陀罗尼,大乘经中是稀有的!
注【120-001】『大智度论』卷四(大正二五‧九二下──九三上)。
注【120-002】『摄大乘论』卷下(大正三一‧一四七下)。
注【120-003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八(大正八‧二八0下)。
注【120-004】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二(大正八‧五四二上)。
注【120-005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一二(大正八‧三一一下)。
注【120-006】『大智度论』卷六五(大正二五‧五一八上)。
注【120-007】拙作『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』(六四)。
注【120-008】『海龙王经』卷一(大正一五‧一三五中──一三六中)。
注【120-009】『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』卷中(大正一五‧三五六上──三五九中)。『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』卷二(大正一五‧三七六上──三七八上)。
注【120-010】『诸佛要集经』卷上(大正一七‧七五八下──七六二上)。
注【120-011】『大宝积经』卷九三‧九四『善臂菩萨会』(大正一一‧五二八下以下)。
注【120-012】『大宝积经』卷一一七‧一一八『宝髻菩萨会』(大正一一‧六五七上以下)。『大方等大集经』卷二五 ‧二六『宝髻菩萨品』(大正一三‧一七三中以下)。 [P1251]
注【120-013】『自在王菩萨经』(大正一三‧九二四中以下)。『奋迅王问经』(大正一三‧九三五中以下)。
注【120-014】『大智度论』卷六(大正二五‧一0一上)。
注【120-015】『阿差末菩萨经』(大正一三‧五八三上以下)。『大方等大集经』卷二七──三0『无尽意菩萨品』(大正一三‧一九二上以下)。
注【120-016】『十住毗婆沙论』卷一六(大正二六‧一0九下)。
注【120-017】『大方等大集经』卷三0『无尽意菩萨品』(大正一三‧二一二下)。『阿差末菩萨经』卷七(大正一三‧ 六一二上)。
注【120-018】『大宝积经』卷九四『善臂菩萨会』(大正一一‧五三四上──五三六上)。
注【120-019】『大方等大集经』卷二八『无尽意菩萨品』(大正一三‧一九六下──一九九中)。
注【120-020】『大宝积经』卷一0一『善德天子会』(大正一一‧五六九中──下)。
注【120-021】『持人菩萨经』卷二──四(大正一四‧六三0中以下)。『持世经』卷一──四(大正一四‧六四六上以下)。
注【120-022】『文殊师利问菩提经』(大正一四‧四八三上)。
注【120-023】『自在王菩萨经』卷上,「智自在」中,说阴智,性界智,入智,因缘智,谛智,与『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』的五善巧相合(大正一三‧九二九上以下)。
注【120-024】『中阿含经』卷四七『多界经』(大正一‧七二三中──七二四中)。 [P1252]
注【120-025】『思益梵天所问经』卷二(大正一五‧四0下──四一上)。
注【120-026】源出『杂阿含经』卷九(大正二‧五六中)。
注【120-027】『思益梵天所问经』卷二(大正一五R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四章 其他法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