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五章 初期大乘经之集出与持宏
第一节 从大乘经自身去探求
「大乘佛法」的出现与(初期的)开展,上来虽已作了广泛的论究,而「初期大乘」的传宏与集出者,还需要试为解答,以答复本书开端所提出的问题。大乘经的体裁,因袭了初期集成的『阿含』部类的形式,从「如是我闻,一时,佛在某处」起,是看作佛所说的。如「华严法门」,明明是菩萨们说的,也说佛在菩提场,佛在忉利天等,以表示是佛所说的;或菩萨在佛前说,是佛所印证同意了的。即使有些经中,说到佛灭五百年以后的事,也是作为佛所「悬记」(预言)的。对于初期大乘经,古人以为出于释尊的时代,这种见解,是不能为近代学者所接受的。依我从佛法所得来的理解,大乘经师的传出经典,即使是编集,也决不以为是创作的,伪造的。因为大乘法义,在信仰上,修证上,都有所禀承,在不断传述中,日见具体而集录出来。在集录者的心目中,这是佛所说过的,从和尚,从前的大德传下来的佛法。正如神教的先知们,自觉得受了神的启示、感动,而将自己所说的,认为神所说的一样。初期大乘行者,超越的佛陀观,是信 [P1258] 愿的;甚深无差别的法观,是智证的。在信仰的感觉上,智证的体验中,一切回向法界,回向菩提,回向众生,自我消融于法界、菩提、众生中,没有留下集出者的名字,也没有说到集出的时间与地区。明明是存在于现实时空中的印度佛教文化,而集出者是谁,时间与地区,却没有明确切实的说明。这就是初期大乘的特性,也是印度一般宗教文化的特性。所以研究这一论题,不能存有明确考定的想法。我以为可以采用近乎统计的方法,论证大乘佛经──时、地、人的一般情形。
解答这一问题,从大乘经自身去探求,是可以信赖的方法,因为初期大乘经所说的,到底会多少反映了当时印度大乘佛教,传宏者与集出者的活动情形。不过也不能过分重视文字的记录,因为这是宗教的典籍,包含了信愿的,传说(从佛教来,从印度民俗信仰中来)的,属于自心感受的东西。所以对大乘经所说,探究大乘活动的实际情形,有些要加以了解和除去。如大乘经有他方净土的传述,除阿!B粊Aks!obhya佛土以外,都是没有女人的净土。没有女性,也就无所谓男性,净土中没有男女眷属的关系;衣食是自然而来的,也就没有职业与生活问题;没有国家的权力机构。这样的净土,净土的佛教,只能是大乘行者的理想、希望,或出于禅观的内心经验,不能看作印度大乘佛教实际情况的反映。在大乘佛教中,表现为愿生他方净土;女人怎样修行,下一生才能成为男子,或女人现生就转变为男子(智证大乘不一定如此)。这是当时印度一般 [P1259] 佛教界,面对杂乱苦恼的现实世间,社会重男轻女所引起的出离思想。如「文殊法门」,多为天菩萨说;「华严法门」多在天上说,他方来的菩萨非常多,而更多的是夜叉、龙王等天菩萨。这一类经典,充满了信仰与传说、禅观心境的内容。「原始佛教」『杂阿含』的「八众诵」,也有梵天、帝释、夜叉等说法。『长阿含』的『阇尼沙经』,鬼神『大会经』、『阿咤曩胝经』等,更多的鬼神来参加法会,这是「世间悉檀」,为了适应印度民俗的方便。信仰与传说的大乘化,天(神)而是大菩萨的,或表示高深的──远超过声闻的境界,或表示大菩萨的方便善巧。这是当时大乘行者的理想与信仰,而不是印度初期大乘,传宏者与集出者的形象。但理想中、信仰中的大菩萨的方便化度,突破了声闻佛教,尤其是出家僧伽的谨严态度,没有不可以成为度生的方便。这种理论与信仰,在初期大乘时代,不可能有太多的现实意味,但不断的起着影响,将使未来佛教,引向一新的形态──「秘密大乘」。撇开这些理想、信仰与传说,可以反映初期大乘实况的,如说菩萨行,初心菩萨应怎样修学,以怎样的身分来修学。初期大乘经中,说到佛与菩萨的「本生」很多,说到最初是怎样发心,怎样修行。这虽表现为过去久远的,但是人间事,从「佛佛道同」的观点,应该是多少反映了印度大乘初期菩萨行的情形。如说佛灭五百年以后佛教界的情形,这虽表现为未来事,其实正反映了当时佛教界──声闻与菩萨,菩萨与菩萨间,曾经发生过的实际情形。我以为,将足以反映印度大乘初期实际情形的,分别叙述而加以对比,不但可 [P1260] 以理解大乘佛教的实情,更明了大乘佛教内部所有的不同特性,初期大乘佛教的多样性;综合的说明了,真实存在于印度大乘初期的活动情形。
第二节 初期大乘的持宏者
第一项 出家菩萨与在家菩萨
佛法的修学者,原始佛教以来,有七众弟子,有出家与在家的差别,对佛法的信解修行,是没有太多不同的。不过出家的专精修证,比起事务繁忙的在家人,总是要方便得多。释尊是出家的,弟子们「随佛出家」的很多,出家僧也就成为住持佛法、宏传佛法的主体,也就有了「信众」与「僧众」的分别。这一事实,一直延续下来。在释尊时代,如质多Citra长者,能为出家与在家人说法,『相应部』中集为「质多相应」,共有十经(1)。可见在家弟子,有智慧而能为出家众说法,是从来就有的,不过佛灭以后,出家为主的佛教强化起来,质多长者那样的在家弟子,也就少见了。「大乘佛法」兴起,可说在家的恢复了佛教原始的地位,不论天菩萨与鬼、畜菩萨,人间的在家菩萨,比释尊的时代,似乎还要兴盛一点。印度「大乘佛法」时代,负起宏传大乘责任的,在史传的记录上,似乎还是不多。如西元五世纪初,法显在印度所见的,华氏城 [P1261] #SK>Pa^t!aliputra「有一大乘婆罗门子,名罗沃私婆迷。……举国瞻仰,赖此一人弘宣佛法,外道不能得加陵众僧。……婆罗门子(之)师,亦名文殊师利,国内大德沙门,诸大乘比丘皆宗仰焉,亦住此僧伽蓝」(2)。罗沃私婆迷Ra^dha-sva^rmi^n,是在家婆罗门而宏大乘法的;与法显同时西行的智猛,也见到了这位「大智婆罗门」(3)。罗沃私婆迷的师长──文殊师利Man~jus/ri^,住在僧寺内,是出家的。唐玄奘(西元六二九──六四三)遍游印度,也见到二位在家菩萨:在磔迦Takka国林中,见到一位年老婆罗门,「明中、百诸论,善吠陀等书」。玄奘从他「学经、百论、广百论」。另一位是:胜军Jayasena论师,「依杖林山,养徒教授,恒讲佛经,道俗宗归,常逾数百」。玄奘从胜军学了二年的瑜伽学系的经论(4)。在家而弘传佛法的,这几位是可信的史实,但并不太多。「初期大乘」的情形,试分别的来叙述。
『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』:阿弥陀Amita佛发心求菩萨道时,是国王出家作沙门的昙摩迦Dharma^kara;往生阿弥陀净土的「最上第一辈」,是「去家、舍妻子、断爱欲行作沙门」的菩萨,中下辈往生的是在家人(5)。出家的不一定往生弥陀净土,而往生弥陀净土的最上第一辈人,却是出家而修菩萨道的。
『阿!B粊佛国经』:阿!B粊佛初发心时,是被称为阿!B粊Aks!obhya菩萨的比丘。阿!B粊菩萨发愿:「世世不常作沙门,世世不常着补衲之衣,世世作沙门以三法衣不具,乃至成最正觉,我为 [P1262] 欺是诸佛世尊」(6)。这是立愿世世出家的菩萨,所以阿!B粊佛的净土,「诸菩萨摩诃萨,于阿!B粊佛所下须发(出家)」。异译本说:「彼佛剎中诸菩萨众,在家者少,出家者多」(7)。阿!B粊佛净土特重出家菩萨,比弥陀净土的推重出家菩萨,更进一层!
『般若波罗蜜经』:「原始般若」的说法者,是「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」的须菩提;为菩萨们说的般若波罗蜜,是「诸法无受三昧」(8):这表示了「原始般若」,是从阿兰若比丘,专精修行的定慧中来的。「中品般若」说菩萨的十地:「四地中应受行不舍十法,何等十?一者、不舍阿兰若住处;二者、少欲;三者、知足;四者、不舍头陀功德;五者、不舍戒;六者、秽恶诸欲;七者、厌世间心;八者、舍一切所有;九者、心不没;十者、不惜一切物。……住五地中,远离十二法,何等十二?一者、远离亲白衣;二者、远离比丘尼;三者、远离悭惜他家;四者、远离无益谈处」(9)。四地与五地菩萨,是重于出家的。
『华严经』:「净行品」从在家菩萨行,说到出家菩萨行。广说出家行,处处「当愿众生」,比在家行,多出十倍以上,这是重于出家行的(10)。「十地品」的四地与五地,说到从佛听法以后,「复于彼诸佛法中出家修道」(11),与「中品般若」所说的相同。依『华严经』说:十地菩萨多作阎浮提王……摩酰首罗天王,多现国王、天王的在家身。然初地说:「是菩萨若欲舍家,于佛法中勤行精进,便能舍家、妻子、五欲,依如来教出家学道。既出家已,勤行精进,于一念顷 [P1263] 得百三昧,得见百佛……」。二地也这样说,不同的是「得千三昧,得见千佛」等(12)。三地以下,简略的说:「若勤行精进,于一念顷得百千三昧」等(13)。十地菩萨是大菩萨,是「自在示现」的;多作国王、天王,然仍表示了出家修道的优越性。初地颂说:「住此初地中,作大功德王,以法化众生,慈心无损害。统领阎浮地,化行靡不及,皆令住大舍,成就佛智慧。欲求最胜道,舍已国王位,能于佛教中,勇猛勤修习,则得百三昧,……化百土众生,入于百法门」(14)。在世间利济众生,王法的功德最大,然在智证中,三昧、神通等功德,还是出家的功德大。
『密迹金刚力士经』:密迹金刚力士Vajrapa^n!i,说菩萨与佛的「三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五章 初期大乘经之集出与持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